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第一章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说课稿(课时:1课时)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蒋新娣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下午好!我是来自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的选手蒋新娣。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我将从以下6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一书中中国古代史的第一章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本书力求贯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尽量避免与初中历史内容重复,本书对政治、经济部分只做一般阐述,而重点讲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本课作为文化概况之首,针对一般文化史较为枯燥的特点,如何上好本课,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古代优秀灿烂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达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二、学情分析要想较好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要了解教材教学大纲外还要对学情有全面的认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紫砂专业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本课授课内容涉及中国工艺美术史,与学生的专业有一定相关性,较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0后的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参与意识较以前有所增长,但其认识仍带有一定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因素,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青少年学生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并增强自信,因此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安排本课的学习。三、教学目标分析通过以上对的教材的分析,依据大纲,结合学生的特质与教学三贴近的原则,我确立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中国原始文化的起源,理解原始文化艺术如玉器工艺、彩陶工艺、陶塑工艺等;理解图腾崇拜与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了解我国文字的起源以及文字的演变脉络趋势。理解神话传说和中华文明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和观念目标:通过源远流长先秦文化的学习,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有关中华文明的神话传说、考古发掘等材料的研读,初步学会从传说和考古获取古代文明的信息运用目标:能够从中华文化的源头中找到共鸣,增强民族认同感,并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关键之一还在于正确把握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重点为先秦时代的主要原始文化艺术和中国文字的演变学习本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起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从中国文化艺术中找到共鸣,应用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因此先秦时代的原始文化艺术和中国文字的演变这是本课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知识面不够全面,而且先秦时代的文化距今时间久远,整个文化历史跨度巨大,给学生掌握神话传说和中华文明的关系带来了难度,因此我把黄帝的传说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四.教法学法分析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具体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2.集体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学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角色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的情境,体验角色,让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通过学习探究和思考,边启发边问答,从而获得经验。这些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帮助学生实现由学答到学问、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五、教学过程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结合学生学情,整合教材、网络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我设计了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导入(3分钟)——知识探究(28分钟)——课堂小结(7分钟)——巩固练习(5分钟)——知识延伸(3分钟)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有利于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的心理感悟与体验、探索与学习、实践与创新、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以达到发展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目的当然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帮助授课班级学生建小组,取组名,分配预习任务,及排练、搜集资料,然后进入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强大,同时指出“击缶而歌”就是丧礼之乐,主要用于悲伤的葬礼,而不能出现于喜庆场合,让学生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必要性①工作的需要②生活的需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第二环节:研习新课本课新知内容共分三目。第一目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步骤一,课前把学生分为四组,选定组长做小组陈述性发言,利用现在流行的穿越剧,设置四大“寻宝小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淡化历史文化史枯燥的特点,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想象自己穿越到悠久的原始社会时期,寻找原始社会中国文化四大主要类别玉器文化、彩陶文化、陶塑文化、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并整合课本知识结合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组长做一陈述性发言,主要完成本课重点之一原始文化艺术的学习,步骤二、教师针对小组点评、总结,肯定学生成果,弥补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足之处,结合第二寻宝小组“彩陶艺术”中“半坡人面鱼纹陶盆”的图案特点,转入对图腾崇拜的学习,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对于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其典型反映就是图腾崇拜。让学生理解图腾崇拜是人类早期混沌初开产生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强化学生对原始文化艺术的的理解。同时指出到原始社会后期,人们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祸福,从而转入下一目的学习第二目我国文字的起源。通过以下二个步骤完成;步骤一,视频导入,播放有关“仓颉造字”的一段视频,让学生结合课文知识,自主学习回答问题1..文字的萌芽,我国文字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刻划符号)2甲骨文(1)什么是甲骨文?(2)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3)汉字的四种构字方法是指?(4).汉字的演变历程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图片点评讲述步骤二,理解加深设置试一试环节,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本目基础知识点。第三目:黄帝的传说与中华文明这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一个“传话”游戏(六位同学排成一行,老师用纸写好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运用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看两者之间的差别),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愉快的接受了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这一知识点,并能理解黄帝传说和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轻松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这些传说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至于发明,不一定都是黄帝创造的,而是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并非一人短时之功,而是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时,将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黄帝身上第三环节课堂小结我采用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锻炼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最后,展示直观、系统的板书,既全面展示教材的知识点,又便于学生形成对本课的整体把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尽可能把课堂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第四环节课堂练习用练习强化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1.下面关于河姆渡出土文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出土的陶器上刻画有动植物图形,还出土了作为耳饰的玉器和骨哨B.出土了色彩鲜丽的彩陶C.出土了黑陶和白陶D.出土的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可能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2..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A.尚未成熟的文字B.也叫“铭文”C.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D.原始文字3形成后来华夏族主题的部落是()A.黄帝、蚩尤部落B炎帝、蚩尤部落C.黄帝、炎帝部落D.黄帝、炎帝和蚩尤部落4.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A.中国人善于想象B,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崇拜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5读图回答问题:(1)根据图示,说明黄帝对中华文明所作的贡献。(2)你认为上述发明是否都是黄帝发明的?为什么?(3)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还有哪些贡献?((1)制造房屋、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其妻发明养蚕、抽丝技术。(2)不是。是古代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早在黄帝之前,许多发明已出现。后人在追述历史时,将这些发明创造集中在当时的杰出人物黄帝身上。(3)联合炎帝打败蚩尤,征服炎帝,统一黄河流域,炎黄部落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6.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除了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够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第五环节知识延伸本课的课后作业,我让学生自我感受中国原始文化的独特魅力,并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切入点,设计好图纸,可以应用到学生专业紫砂陶实习---陶刻艺术中,较好的把课文知识延伸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六教学反思完成课堂教学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我的成功之处在于:成功之处:本课主要采取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自学的教学模式,本节课的优点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互联网搜索大量的图片与历史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学生很好的掌握和理解本课内容,在课上学生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当堂检测学生成绩优异。不足之处:由于受课时安排的影响,本节课需用一课时来完成,很多的资料和历史时间不能全部拓展,所以有某些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起源的全面认识。尤其是本课课后能结合相应影视资料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策:分散任务,将一些占用时间较长的活动,拆分开来放到课前或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第一章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6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