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第二节经济学十大原理第三节经济学的方法第四节经济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二)两个经济模型: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市场运行资源配置资源利用1.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配置2.市场运行图(一)竞争机制(二)价格机制三、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二、经济体制及两个基本经济模型一、经济学的定义知识框架经济学是近代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被称为“最古老的艺术和最新颖的科学”、“社会科学的皇后”。经济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研究是从资源开始的。1.资源是指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2.资源包括资本、劳动、土地。3.经济学之中的资源是指经济资源,即必须付出代价(成本)才能获取的稀缺资源。(一)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性1.经济资源是稀缺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2.选择的必要选择性:资源配置,即如何利用既定的资源去生产量多质优的经济物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经济学提出的两种假定(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1.生产什么2.怎样生产3.为谁生产由资源稀缺性选择性引发的三大基本问题1.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充分就业”2.如何实现经济增长3.如何对待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资源利用是指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二、经济体制及两个基本经济模型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几大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商品?生产多少?何时生产?是多生产军需品满足安全需要,还是多生产民用品满足消费需求?(2)如何生产?是用石油和煤炭发电,还是用风力、瀑布和原子能发电?是手工操作还是机器大规模生产?是大型私人公司还是国有公司?由哪些人使用何种资源、何种技术?谁去打猎?谁去钓鱼?(3)为谁生产物品?谁来享用这些物品和劳务?社会产品怎样分配给不同的人和家庭?是按照体力还是按照智商给予酬劳?(4)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通过什么手段消除失业以及资本与土地的闲置?(5)如何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6)现代经济社会中,对解决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有什么办法?(一)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现代社会经济中,主要通过两种基本的经济体制来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来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即由市场竞争性价格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计划经济体制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中央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决定生产什么(如军需品或民用品的数量及比例);如何生产(如生产要素统一调拨、按计划供应、产供销“一条龙”、计划缺口的平衡与调剂);为谁生产(如产品分配由自上而下的组织及制度决定),其中计划起着支配作用,即资源配置与利用都由计划中心来安排。(二)两个经济模型: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市场运行图1.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配置(1)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和当时的技术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的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1—1生产可能性曲线举例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A、B两种产品的生产,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所示。图1—1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b、c、d、e、f的连线)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有限、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产品A和产品B的不同产量组合,它规定了在既有资源约束下所能达到的产量组合边界。在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全部资源被利用时,社会可接受并能得到的产量组合。曲线以外(如点h)是无法达到的产量,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曲线以内(如点g)虽可以达到,但没有有效利用资源。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可以说明三个概念:资源的有限性、选择、选择成本或机会成本(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运用。●必需品与奢侈品的不同组合及选择图1—2必需品与奢侈品的不同组合及选择AB曲线上的不同组合代表了不同的选择或资源配置取向:•经济不发达、总收入偏低、温饱型人均收入水平的国家,多选择点D代表的组合;•经济较富裕的国家多选择点C代表的组合。●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作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另一项决策的潜在收益。举例某人一天用于学习、工作和消遣的时间总共为16小时。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的时间分配组合选择点A组合;星期六、星期日则选择点B组合。此时,为新增加6小时消遣时间而放弃的6小时的学习、工作时间就是周末消遣时间增加的机会成本(见图1—3)。图1—3学习、工作和消遣的选择●经济发展与经济繁荣图1—4经济发展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图1—5经济繁荣时社会公共产品所占比重上升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民贫穷且居住分散,用于公共产品的支出很少。经济繁荣时期,国民相互依赖性增强,用于私人产品的支出的比重下降(曲线外移且组合点上推)。(见图1—5)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贫穷国家,资源主要用于生产食品。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以及随着发达国家的食品消费与生产的减少,奢侈品的生产与消费增加(曲线外移且组合点上移)。(见图1—4)●投资与消费图1—6为将来消费牺牲目前消费的投资如图1—6所示,开始时A1、A2、A3三个国家的生产能力相同(见图1—6(a)),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但由于投资率不同,A1注重消费,A2则牺牲了较多的目前消费,而A3投资最多,消费比重最低。因此几年以后,生产能力和消费量跟过去比大不相同(见图1—6(b))。●技术发明与投资图1—7技术发明比单纯的投资更重要图1—7中,A国更重视节约,但技术进步缓慢,通过积累资本品向前发展;而B国注重创新与发明,投资于教育、科学、研究和发明的资源较多,由于技术进步和大量资本形成,它的发展更加迅速。2.市场运行图(1)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配置经济资源的体制,它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以及市场机制构成。(2)所谓市场,简单地说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的划分有多种方法:1.任何存在供求关系的时空,都可称为市场。市场可以是有形的场所,也可以是无形的场所。2.按范围划分,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和地区市场。3.按商品的自然属性划分,市场分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或生产要素市场。4.按流通方式划分,市场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5.按交易时间划分,市场分为:现货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3)市场的参与者称为市场主体,即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它包括自然人、家庭、企业、社团组织、政府、经济组织的法人等。(4)市场客体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它体现了市场交换中的经济关系,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物质承担者,包括商品、劳动力、工资、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市场主体与市场客体是构成市场运行的两大系统(5)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其核心是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市场机制作为价格、竞争、供求、利率、工资等诸如市场要素形成的制约体系,主要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利率机制和工资机制等。图1—8市场运行图如果不考虑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公众(居民),一个是厂商(企业)。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既可以说明国民经济的运行、循环,也可以说明市场经济的运行。下图对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供求关系、市场体系、价格机制及市场经济的运行做了全面的概括。三、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一)竞争机制所谓竞争机制,是指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以及市场成果分配诸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趋向。竞争的主要手段:a)同一生产部门内主要是价格竞争,以较低廉的价格战胜对手;b)在部门之间主要是资金的流入或流出,资金由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内容:包括争夺较大的销售市场、资金来源、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等。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和展开的标志是优胜劣汰。因此,竞争机制的功能:a)保证价格机制和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的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其功能。b)保证市场机制对企业活动的充分调节。(二)价格机制市场机制中价格机制处于核心地位。价格机制是指商品或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同价格变化诸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有四大功能(作用):1.传递信息的功能2.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指对各种有限资源按照社会生产的内在联系,进行各种用途的分配,并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3.提供生产动力和促使企业竞争的功能4.影响或决定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的功能一、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知识框架二、经济学十大原理(一)交替关系原理(二)机会成本原理(三)边际决策原理(四)激励反应原理(五)比较优势原理(六)“看不见的手”原理(七)“看得见的手”原理(八)生产率差异原理(九)通货膨胀与失业短期交替关系原理(十)收益递减原理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一)微观经济学(二)现代经济学一、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经济学源于经济生活,只要把经济学还原为事理常规,它毫无神秘之处。•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思考方式,供给、需求、弹性、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国民生产总值、充分就业等术语是经济学语言的一部分。•经济学家还运用假设、图形、公式等工具来理解、解释现实并简化经济生活。二、经济学十大原理(一)交替关系原理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甲产品,必须以少生产乙产品为代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得必有失”、“甘蔗没有两头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等表达的都是资源约束下的交替关系。(三)边际决策原理•边际决策是指人们经常要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增量调整,这种增量调整被称为边际决策或边际变动。(二)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资源运用带来的潜在收益。通常而言,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另一种东西,这种被放弃的东西,经济学称为机会成本。(五)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又称交换(贸易)原理,它说明了交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的道理。两个人的交换能使双方获益,两个国家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促使人们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更多的物品和劳务。(四)激励反应原理•激励反应实际上就是利益原则,即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人们会比较成本与收益从而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六)“看不见的手”原理•“看不见的手”原理是指家庭或企业受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决定购买什么、购买多少、何时购买,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他们时刻关注着价格,不知不觉地考虑其行动的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通过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对经济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动机良好的法令和干预手段,不能帮助经济制度运转,不要计划,利己的润滑油会使经济齿轮奇迹般地正常运转,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解决一切。每个人既不打算增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他追逐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看不见的手”原理最早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Smith)提出(七)“看得见的手”原理•“看得见的手”原理是指在“看不见的手”失灵或市场失灵的领域和时期,不得不进行政府干预或宏观调控。政府干预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解决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市场失灵包括以下四种情况:1.失
本文标题: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6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