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答案整理
1.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2.试析近代机械自然观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近代形而上学和机械论自然观:近代自然科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维萨留斯《人体构造》出版,向托勒密的地心说天文学体系和盖伦的医学体系提出了挑战。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缺陷,但不可避免地带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所谓机械论,就是把任何运动包括人类社会的运动都看作是机械运动,提出了“人是机器”、“人是钟表”这样的命题。所谓形而上学,就是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1).机械自然观的形成自然观(或自然图景)指的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看法。每一个时代,人们根据那个时代的认识水平与认识方法,都会形成相应的自然观。在古代,人们凭借对自然界的直接观察与猜测,建立起了原始的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的自然观: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浊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①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相应的,形成了神学自然观:上帝创造了世界,世界是有秩序的,但上帝完成“创世”后,世界就不再变化了。16-19世纪,自然科学摆脱了神权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冲破了神学自然观。当时,整个自然科学主要是在牛顿力学基础上展开的,把生物、化学、物理学等运动形式都归结为简单的机械运动,各种物体(包括人在内)则看成是由宇宙最后的基石——原子通过各种方式组合而成。因此,只要掌握了机械运动的规律,原则上就能解释、甚至预测世界上的一切自然现象。从而形成了机械自然观。2).机械自然观的主要观点2.1.原子是宇宙的基石原子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Epikouros,公元前342~公元前270)等人。他们从观察自然现象而抽象与概括出来了如下的观点:宇宙万物是由物质世界中不可分割的最小微粒——原子所构成。由于这种原子学说,用原子的运动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及变化,反对那种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外在力量(诸如神、天命、上帝、……之类的观念)所创造及保持的观点,所以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性质。因此,原子学说在神权统治的中世纪一直被禁锢与压抑。在自然科学摆脱神权统治走向独立发展的历史背景下,17世纪,法国先进思想家伽桑狄(PAssendi,1592~1655)把“伊壁鸠鲁从禁书里面拯救出来”,复兴原子论,又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原子论的关注。到十九世纪初,道尔顿把古代的原子学说与最新的实验资料密切联系起来,强调了原子量以及原子与原子按定量规律(定比定律、倍比定律、质量不灭定律)相结合的概念,从而使“化学可以被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科学”。1“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2原子是组成宇宙基石的观念,这是那个时代在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正如著名物理学家M·波恩在《我这一代的物理学》一书中指出那样,当时的科学家们都相信:“普通物体可以分割成部分,再分割成更小部分。希腊人的观念是,这个程序在某处有个终点,那时候,这些部分就成为不可分割的粒子,即原子。”32.2.绝对时空观十七世纪,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与这种经典力学相适应,牛顿还建立了有关时间与空间的学说。按牛顿看来,空间象一个大容器,它为物体运动提供了一个场所,物体放进去也好,取出来也好,这个空间本身并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空间称为绝对空间。用牛顿的话来说,这种“绝对的空间,按其实质永远是均匀的和不动的,与任何外界情况无关。”4而时间象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有事件发生也好,无事件发生也好,这条河流总是不断地、均匀地、不变地流逝着,这种时间称为绝对时间。用牛顿的话来说,这种“绝对的,真的及数学的时间,按其本质来说,在均匀地流动着,与外界任何对象没有关系。此时亦可称之为延续。”5总之,按照牛顿的观点,时间与空间是独立物质运动之外,不受物质运动影晌的,而具体物体的机械运动,则是在这种绝对的时空背景上进行的。2.3运动的连续性原理关于世界物质存在的形态,在历史上,一直有所谓“原子”与“虚空”、或“原子”与“以太”之说。但对于物质的运动,从来都认为是连续的,运动的不连续性,将会导致“飞矢不飞”一类的芝诺佯谬。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由于伽里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工作,建立了机械运动的理论体系,现在称之为经典力学或牛顿力学。这种力学的理论体系完全建立在运动的连续性原理基础之上。牛顿力学是以人类的直接生活经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在牛顿力学中,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随时间在空间位置的变化,,用来描述这种运动的物理量,时间、空间位置、速度、加速度都是连续性的量,即这些量的数值变化不会发生中断或跳跃。对描述力学运动量的连续性追根溯源,在于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在牛顿力学中,空间是运动的场所,时间是运动的延续。用数学语言来说,时间的变化可以无限小,即△t—0;空间的间隔也可以无限小,即△s—0。正是在这种假设前提下,,微积分被应用来作为描写力学运动的数学工具,速度、加速度也都是连续可变的。如果再把物体的质量以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作为参数引入,则可以构成机械运动的能量—动能及势能,它们也都是连续变化的量,既不存在量上的“中断”或“飞跃”,也不存在量上的“极限”。速度、加速度都可以无限地增加。时间、空间的连续性,完全符合人类的直觉经验。因此,自古以来,运动的连续性就是,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2.4.拉普拉斯决定论根据牛顿力学定律,物体的未来一切时刻的行为都由物体在某一给定时刻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以及作用于物体上的力完全而精确地确定。继牛顿之后,瑞士物理学家伯努利(D.Bernoulli,1700~1782)和欧勒(L.Euler,1707~1783)采用牛顿的方法研究了多质点体系(刚体),进一步发展了牛顿力学;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P.S.Laplace,1749~1827)和拉格朗日(J.L.Lagrange,1736~1813)将他们各自的《天体力学》、《分析力学》写成牛顿《原理》的形式,使力学成了第一个真正数学化的科学。正是在上述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出现了拉普拉斯决定论。按拉普拉斯的说法就是:“设想有一‘智神’(intelligence),当知道一定时刻支配自然界所有的力,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那末,就可以用一个公式概括宇宙中最大的物体的运动和最小的原子运动。对“智神”来说没有任何东西不能被确切地知道,它对末来的东西如同对于过去的东西一样了如指掌”。6正是根据这种思想,拉普拉斯才敢于在他的著作《天体力学》一书中删除了通常著作中都必须提到的“上帝”,当他把该书呈献给拿破仑(Napoleon)皇帝,拿破仑问他,在他的书中为什么没有上帝?拉普拉斯回答说:“陛下,我不需要这种假说!”因为在拉普拉斯看来,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方程式决定了,在这里没有上帝的地位与作用。2.5.人是机器即然世界万事万物皆由原子组成,而原子仅作机械运动,因此,逻辑的结论就是整个自然界只不过是一台巨大的机器。法国哲学家梅特里(LaMettrie,1709~1751)由此作出“人是机器”的论断。3.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特点表现在哪里?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意义: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开始从物质的宏观到微观探寻世界的本源。4.辩证法的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特征及对人类自然观的促进意义是什么?①自然观。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5.明末清初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及启示原因一: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的弱点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来说,较多地注意实际经验的总结、实用知识的积累和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没有上升成为具有严密逻辑的科学理论体系。另外,中国古代数学传统以数算为中心,注重实际问题计算,缺少逻辑,未能形成以公理为基础的逻辑演绎体系。首先,科技的传播方式单一化,不利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普遍化。这种状况造成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度不够。其次,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定性研究,没有用数学进行定量研究,不注重且基本上没有科学试验。最后,中国古代和近代科技不重视吸收西方进步的科学技术,我国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汉字,没有在科学技术的文字领域中实行过符号化和形式化的大的改革。原因二:长期封建制度对科技发展的阻碍科学技术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它依赖于社会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首先,长期停滞的封建社会制度缺乏改进,发展科学技术缺乏社会经济动力。其次,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片面的强调政治、伦理治国、漠视科学技术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限制了科技的发展。再次,在封建社会的中国,以培养如何做人和如何治人为宗旨的教育方式,培养不出科学人才,以及“官本位”的单一角色认同,影响着科技队伍的形成。最后,因循守旧的治学精神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了创造精神和科学精神。原因三:中国古代哲学对科技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哲学对科技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却是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观无益于科学探索。其次,哲学的伦理化导致科学的技术化。再次,主观内在的方法和笺注经书的传统同科技发展背道而驰。最后,传统的价值观对科学技术起了一定的阻滞作用。这些原因归根到底在于:我国近代科学发展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这种非科学的发展观不仅有它的哲学乃至文化的内容,而且有着社会经济和制度的深厚根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要研究科技落后的各方面原因,不自暴自弃,吸取其中的教训,借鉴别国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使我们
本文标题:自然辨证法复习题答案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8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