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讲义
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高云讲授)第01讲中药药理(一)第一节中药药理考纲(一)中药药理1.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1)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关系(2)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3)升降沉浮与药理作用的关系(4)归经与药理作用、有效成分分布、微量元素、受体学说、环核苷酸的关系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贮藏、剂型和制剂工艺、剂量、配伍与禁忌(2)机体因素:生理、病理、心理因素(3)环境因素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药理作用于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2)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样性(3)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4)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4.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一、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认识中药药性(又称中药性能):广义—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和属性包括中药的功效与主治、有毒与无毒狭义—是指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等(一)中药四气中药四气(又称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作用点现代研究多数寒凉药多数温热药中枢神经系统结论抑制兴奋指标表现兴奋性递质NA、DA↓↑抑制性递质5-HT↑↓痛阈值、惊厥阈值↑↓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自主神经系统结论抑制兴奋指标表现自主神经平衡指数↓↑交感神经--β受体功能↓↑胆碱能神经—M受体功能↑↓细胞内cAMP/cGMP水平↓↑内分泌系统结论抑制兴奋指标表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能量代谢结论抑制增强指标表现Na+,K+-ATP酶活性(钠泵)(红细胞膜、组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产热)↓↑中药四气的临床应用、功效及代表药物四气临床功效进行现代研究的代表药物寒凉减轻或消除热证清热、凉血、泻火、滋阴、清虚热中枢神经抑制:金银花、板蓝根、钩藤、羚羊角、黄芩、龙胆草、黄连、黄柏、连翘、生石膏、知母自主神经抑制:黄连、苦参、知母、生地或龟甲内分泌下调:龟板能量代谢减弱:龟板;生石膏、龙胆草、知母、黄柏方;黄连解毒汤;黄连;知母(知母菝契皂苷元—典型的钠泵抑制剂)温热减轻或消除寒症祛寒、温里、助阳、补气中枢神经兴奋:麻黄、麝香;附子、干姜、肉桂;温性补气药(党参、黄芪)自主神经兴奋:附子、肉桂内分泌功能增强:附子、干姜、肉桂方;或党参、黄芪方;或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方;温阳方药(附子、肉桂、肉苁蓉、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片)能量代谢增强:附子、肉桂、干姜方;鹿茸;温阳方药(附子、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等);吴茱萸;淫羊藿【记忆宝】★中药四性的现代药理作用现代药理作用温热药寒凉药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具有中枢抑制作用自主神经系统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功能降低胆碱能神经—M受体功能升高细胞内cAMP/cGMP水平降低交感神经—β受体功能增强胆碱能神经—M受体功能降低细胞内cAMP/cGMP水平内分泌系统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能量代谢增强能量代谢抑制能量代谢(二)中药五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分布举例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健胃、化湿、开窍等功效挥发油为代表其次为生物碱、苷类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解表药:麻黄—挥发油(左旋α—松油醇)、生物碱(麻黄碱)——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祛风湿药:秦艽—生物碱(秦艽碱甲)——抗炎、镇痛、解热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分布举例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虚、缓急止疼、缓和药性和药味等功效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神经系统、缓解平滑肌痉挛等补虚药:①黄芪—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甲—增强免疫功能②人参—人参皂苷Rb1和Rg1—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人参—人参皂苷Rg类—兴奋中枢,Rb-抑制中枢③甘草—甘草酸和多种黄酮类成分—缓解平滑肌痉挛—“缓急止痛”功效酸、涩收敛、固涩:敛肺、止汗、涩肠、止血、固精、止泻等功效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涩味药主要含鞣质收敛、止泻、止血、抗炎、抗菌等收涩药:①诃子、石榴皮、五倍子—鞣质—收敛止泻、止血;②乌梅—酸性条件下—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止血药:槐花—芦丁、槲皮素、鞣质—止血苦能泄、能燥:清热、祛湿、降逆、泻下等功效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等抗菌、抗炎、杀虫、止咳平喘、致泻、止吐等清热药:①黄连、黄芩、黄柏、北豆根、苦参—生物碱—抗菌、抗炎、解热;②栀子、知母—苷类—抗菌、解热、利胆理气药:陈皮—挥发油、生物碱、黄酮苷类—调节胃肠平滑肌、祛痰、平喘、抗菌活血药:莪术—挥发油—抗肿瘤、抗血栓、抗凝血、抗菌、抗病毒续表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分布举例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或泻下等功效主要含有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抗肿瘤、抗炎、抗菌、致泻,影响免疫系统等化痰药:昆布、海藻—碘—瘿瘤(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药:芒硝—硫酸钠—容积性泻下【记忆宝】★五味—功效—成分—药理作用归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辛发散、行气、活血、健胃、化湿、开窍挥发油味代表,其次为生物碱、苷类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甘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营养成分(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为主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神经系统、缓解平滑肌痉挛等酸、涩敛肺、止汗、涩肠、止血、固精、止泻有机酸类成分(酸味药)、鞣质(涩味药)为主收敛、止泻、止血、消炎、抗菌等苦清热、祛湿、降逆、泻下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其次为挥发油、黄酮等抗菌、抗炎、杀虫、止咳平喘、致泻、止吐等咸软坚散结或泻下无机盐成分(碘、钠、钾、钙、镁等)为主抗肿瘤、抗炎、抗菌、致泻,影响免疫系统等(三)中药升降沉浮中药的升降沉浮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大多数辛甘、性温热者属于升浮药,凡质轻的中药(花、茎、叶)大多作用升浮大多数味酸、苦、咸,性寒凉者属于沉降药,质地厚重或属籽实者大多作用沉降有的中药具有升浮和沉降的双向作用趋向功效性味药材性状药理作用升浮药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味辛甘、性温热者质轻:多数花叶类药物质地轻扬例外:旋覆花、丁香、槐花、番泻叶升麻、柴胡——提高兔离体子宫肌的张力——子宫脱垂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肯定疗效沉降药清热、泻火、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味酸、苦、咸,性寒凉者质重:多数籽实类药物质地重实例外:蔓荆子、苍耳子苏子、枳实、代赭石炮制可改变原来的四气、五味及升降沉浮注意⑴双向作用趋向①麻黄:发汗、解表—升浮特性;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沉降特性②白芍: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升浮特性;下行血海以活血通经—沉降特性③黄芪: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升浮特性;利水消肿、固表止汗——沉降特性⑵中药升浮之特殊性应从其临床发挥的作用方面去理解⑶炮制可改变药物的四性、五味及升降沉浮等药性①大黄:峻下热结、泻热通便—沉降之性;②经酒制后,活血化瘀及升浮之性增强,泻下通便等沉浮之性减缓(四)中药归经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作用范围的归纳,可体现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中药的归经是从药物功效及疗效总结而来的,是药物作用以及效应的定向与定位。中医理论认为药物能够治疗某脏腑经络的病症,就意味着该药入某经。许多中药可以同时入两经或数经,说明该药对机体具有广泛的影响。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见下表。内容表现及举例药理作用中药归经与其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相关性①抗惊厥作用—钩藤、天麻、全蝎、蜈蚣等22味中药均入肝经—中医“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②泻下作用—大黄、芒硝、芦荟等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大肠为传导之腑”③止血作用—仙鹤草、白及、大蓟等21味中药入肝经率85.3%—“肝藏血”④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入肺经“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⑤壮阳作用—鹿茸、淫羊藿、补骨脂—入肾经“肾主生殖”有效成分分布中药归经所属的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腑基本一致或大致相符①鱼腥草(归肺经)—鱼腥草素—肺组织分布多②丹参(归心、肝经)—隐丹参酮—肝、肺、脑及心分布较高③川芎(归肝、胆经)—川芎嗪—肝脏、胆囊摄取率最高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选择性分布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微量元素中药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富集、对疾病的特异性亲和力是中药归经理论的重要基础①归肝经的中药—富含Fe、Cu、Mn、Zn—造血、保肝、保护视力②归肾经的补肾中药(补骨脂、肉苁蓉、熟地、菟丝子)—富含锌、锰—促进生殖发育,并在性腺、肾上腺、甲状腺等部位富集续表内容表现及举例受体学说中药有效成分与相应受体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可通过激动或阻断受体而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该亲和力的存在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槟榔:槟榔碱激动M胆碱能受体—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增加—归胃、大肠经注意对于中药归经的理解,应注意从药效学、药动学多个角度考虑药物产生效应的部位中药归经的现代研究第02讲中药药理(二)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一)药物因素影响因素表现药物因素品种同名多种、同种多名的混淆现象:有效成分差异大,致使质量不稳定,药理作用存在较大差异产地产地不同,同一药材所含有效成分差异较大,从而影响药理作用的强弱采收季节有效成分的含量和产量在不同的时期发生着变化,所以要选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炮制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②增加或改变药效③保持药效稳定贮藏贮藏不当,容易霉烂变质、走油、虫蛀,从而影响药理作用和疗效剂型和制剂工艺同种中药制成不同的剂型——药理作用不同同一种剂型,提取或制剂工艺不同——直接影响疗效选择适宜的剂型和优良的制剂工艺,是保证中药疗效稳定的关键剂量剂量是发挥药效的关键因素,呈量效关系;甘草1~2g—调和作用5~10g—温胃养心30g以上—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但大部分中药量效关系并不显著配伍与禁忌合理配伍:增强药物的疗效,调节药物的偏性,减低毒性或副作用组方——遵循“君臣佐使”的理论七情——临床上的应用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二)机体因素影响因素表现与举例机体因素生理因素体质体质不同对中药作用有明显影响。老年人驱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幼儿不宜用参、茸滋补年龄不同年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如婴幼儿与老年人的用量剂量需做相应调整性别妇女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等特点,对中药的敏感性有差异。如能兴奋子宫(红花、大戟、麝香)、影响孕激素水平(莪术、姜黄、水蛭)、影响子宫内膜和胚胎营养(芫花、甘遂、丹皮酚)、致畸(半夏)等中药孕妇禁用机体因素生理因素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遗传因素;低敏性和高敏性;白种人和黄种人肠道菌群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可能会致肠道菌群失调;另外,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是被肠道菌群代谢产生具有较强药理活性的产物而发挥药理作用,受肠道菌群影响较大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药物转运蛋白如P—糖蛋白,在影响药物吸收、分布和排泄、药物作用受体或靶位方面均存在多态性,导致治疗过程中出现中药药理和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续表影响因素表现与举例机体因素病理因素病理状态如黄芩、穿心莲对正常机体无降温作用,对发热患者表现出解热作用肝肾功能不良会使中药有效成分的生物转化和排泄速率减慢,导致作用时间延长或引起蓄积中毒营养不良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肝微粒体酶活性降低,游离型药物增多,引起毒性反应机体因素病理因素心功能不全或休克中药吸收延慢、减弱,疗效下降中枢神经系统有炎症血脑屏障功能减弱,对促进中药进入中枢发挥作用可能有利,但也可能增加中枢的毒性机体因素心理因素情绪乐观能增加对疾病的抗病能力,提高中药作用和疗效,利于疾病的治愈和恢复,忧郁、悲观则反之安慰剂作用许多慢性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心绞痛、高血压等使用不含药物的安慰剂,其有效率可达30%~70%,是
本文标题: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80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