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9自然辩证法概论1、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观点及意义。解答一:(老师课件)自然界的变化也叫做自然界辩证法,是研究自然或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结构组成、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哲学分支学科,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通过对自然存在及其演化进行哲学分析,以达到对自然的新的理解。古代希腊和中国的自然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它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些基本观点,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简单性。朴素性:简单性;不够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内在联系的过程性/猜测性:幼稚的或错误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解答二:(源自网络)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把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意义: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及评价。(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叫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也叫机械钟表式的自然图景)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崛起和地理上的大发现,为世界范围的贸易以及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推动下,近代自然科学伴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哥白尼学说摒弃了神创论的宇宙观,它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了自然观上的根本转变。(2)1553年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提出了血液小循环学说,英国医生哈维提出了血液大循环理论,并于1628年出版了《心血循环运动论》,标志人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3)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根据大量实验和理论分析,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摆的等时性原理及抛射体运动轨迹的理论等(4)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分析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即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5)在力学推动下,数学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有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耐普尔的对数;林耐建立较为完善的动物和植物分类体系。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天文学、力学和数学取得了很大进步,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也开始逐渐2/9形成。但只有力学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它以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的出版为标志。牛顿在这部著作中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科学成就,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统一在相同的物理定律之中,实现了人类史上第一次自然科学的大综合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这主要表现在下述六个方面:(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机械论者据此认为所有的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物质外部,提出了外因论。(2)用力学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导致人们把各种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受力学定律支配的机械运动。(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因而机械论者就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这样,空间和时间就成了脱离了物质的独立实体。(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机械论者据此认为这种机械的单义决定论是决定论的唯一形式。(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机械论者把物质实体还原为基元粒子的集合。二、评价: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1)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2)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3)用实证反对思辩,强调经验的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1)机械性力学观点,用它来考察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2)形而上学性还原分析方法,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为简单的事物和简单的关系,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3)不彻底性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主-客二分的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及其思想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生产过渡,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从分门别类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对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和理论概括的阶段,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3/9(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等。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二、基本思想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与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2]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不灭的;[3]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达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与机能;[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5]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与发展。[6]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与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7]自然界、社会历史、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按辨证规律进行的,实质上可归结为以下三个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8]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与人类社会。其中,劳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9]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领域不断得到认识与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即带有人类文化与文明特征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自然界4、系统自然观有关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只给出老师课件相关部分,根据该内容分析,范例没有找到)一、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二、规定系统的基本因素1.系统的要素――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即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元素的组成的整体,一个元素不能构成系统。2.系统的结构――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诸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1)要全面理解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数量关系结构;相互作用结构(机制、体制);表现为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4/9(2)结构对系统的功能有重大的影响。表现为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3.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①从(时间)横的方面来说,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②从纵的方面来说,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例如太空种子。4.系统的功能(1)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系统对环境起作用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和,或系统对环境变化和作用作出响应或反应的能力。(2)认识一个系统,首要的是认识它的行为、特性、作用;制造一个系统,是要赋予它某种功能。利用某种功能,达到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的目的。(3)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表现出来。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主要规律(一)结构与功能原理系统的功能受组成元素、结构和环境的影响,结构对功能具有根本的,决定性的意义。(二)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加和性关系与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原理又叫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出现新的性质、新的功能和新的规律,而它们是其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它们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的质不等于要素的质)(1)加和性关系;(2)非加和性关系。讨论题:以企业为例,分析系统的四个基本因素的具体内容。5、如何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矛盾)。(自由发挥。)1.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不能离开自然界,又能动地改变自然界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也具有受动性,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2.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劳动————需要专门器官,手的形成;进而引起全身的相关变化;如此等等。劳动是社会性的,需要交流,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得动物心理转变发展为人的意识、猿脑转变发展为人脑。掌握和学会制造工具,促进了人的诞生,也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的演替。3.人的新进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进化,主要是人的社会属性推动人的生理、自然属性的进化。体外:简单工具→肢体放大;新工具工作机→体质放大;能源开发利用→体力放大;自控流水线→机能放大;电脑→智力的放大。体内:包括意识和生理。意识:思考方式演变和文化水平提高。生理:科技特别重要,“医疗”、”再造“乃至“基因重组”。4.人类社会、人类生态系统的演化,全球问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生态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不同工具—不同时代—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人类生态的不同演替阶段。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能时代,今天的电子时代、信息技术时代。全球问题:(70初,罗马俱乐部,5变量世界方程)人口;粮食;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化;环境污染,等等。5.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能动性;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2)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以及浪漫主义色彩的观点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无济于事的;5/9乐观主义态度:认为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18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