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三章物态变化2016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一、温度①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②物理学中用t表示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在0°C和100°C之间有100等分,每等分代表一度。摄氏度不能分开读,如-10°C不能读作负(或零下)摄氏10度,应读作负(或零下)10摄氏度。温度单位还有华氏温度(°F)、热力学温度(K)和国际实用温度。(T(表示热力学温度)=273.15+t(表示摄氏温度),T(表示华氏温度)=1.8t(同上)+32)人的正常体温为37°C,我国最低温度为-52°C二、温度计①定义:用来测量出物体温度的仪器②工作原理:a.常用温度计(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是根据液体(如汞、水银、酒精、煤油)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b.数字式温度计是根据物体的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c.彩色温度表:根据物体在高温条件下所发的光的颜色来估测温度③注意:a.一切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水在4℃以上会热胀冷缩而在4℃以下会冷胀热缩。这意味着,冰将会浮在水面,冬天水管会冻裂。)b.汞(又称水银)是唯一一种在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物质④常用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一般温度计量程-20℃—100℃,分度值1℃寒暑表量程-20℃—60℃,分度值2℃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左右(口腔温度)。⑤使用方法:a.选,在测量物体温度前必须首先估计待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b.看,使用前要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和零刻度线;观察其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c.拿,拿温度计时,要拿温度计的上部,不能触及温度计的玻璃泡;d.放,测量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e.读,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且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d.记,注意温度有“正”、“负”之分,区分零上和零下温度值,读数由数字和单位构成。拓展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温度计一般需要估读:考试规定(一般不需要直尺以外的测量工具估读);液体表面张力影响、刻度值的准确度大于分度值。三、体温计①定义: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②特点: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缩口,使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玻璃泡和玻璃管中水银都遇冷收缩,在狭小的缩口处断开,玻璃管中的水银不能退回到玻璃泡中,使温度稳定不变,所以他表示的人体的温度(测量时只需轻轻甩动使温度计降至正常温度即可)。【除体温计外,其他温度计不可以甩动,因为其他温度计的玻璃泡很薄,极易甩裂。】③使用方法:由于缩口的存在,使用体温计之前,应将体温计向下甩几下,以确保测体温前体温计的示数低于待测人的体温。④分类:水银温度计,电子体温计,非接触红外线体温计。⑤体温计量程:35℃—42℃,分度值0.1℃。人体的正常温度为37℃左右(口腔温度)。错误操作:a.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燃烧的酒精灯的温度;b.用寒暑表测量沸水的温度;c.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南北两极的温度;d.使用时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等。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的状态称为物态。①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②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物体三态:固体、液体、气体③种类:(简记为“三态六变”)a.熔化:物质由固态变到液态的过程;b.凝固:物质由液态变到固态的过程c.汽化:物质由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d.液化:物质由气态变到液态的过程e.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f.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熔化:固态→液态(吸热)例如:铁变成铁水,石蜡变成液态,海波变成液态凝固:液态→固态(放热)例如:铁水变成铁,液态沥青放热凝固,液态石蜡放热凝固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例如::沸腾,蒸发,酒精挥发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例如:露,雾,“白气”升华:固态→气态(吸热)例如:碘变成碘蒸气,冰变成水蒸汽,樟脑片不见了凝华:气态→固态(放热)例如:霜,雾凇,冰花,雪二、熔化和凝固1、固体的分类:①晶体:a.定义:有固定溶化温度的固体;(有熔点叫晶体)b.实例:雪花、钻石、食盐、糖、海波、许多矿石和所有金属;②非晶体:a.定义:无固定溶化温度的固体;b.实例:玻璃、松香、蜂蜡、沥青、塑料、橡胶等。【注意:晶体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非晶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晶体,可见,晶体和非晶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2、固体的熔化特点: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②晶体在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③晶体在熔化时是固液共存态;而非晶体是由硬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④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3、液体的凝固特点: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下降。②晶体在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③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有固液共存态,而非晶体没有;④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⑤液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缺一不可)。4、补充: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为0℃b.晶体的熔点跟气压的大小有关,熔化时体积变大的物体,在气压增大时熔点升高;c.晶体中含有杂质时,其熔点会发生变化(当冰中含有酸碱盐糖时,其熔点会降低);5、火山喷发与太空材料(如砷化镓)的制造过程:先熔化后凝固。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物质由液态变到气态的过程(吸热)。⑴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⑵蒸发:①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均可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a.液体的温度;b.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c.液体的表面积;d.液体的种类③特点: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⑶沸腾:①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不同③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从外界吸热(缺一不可)④影响沸点的因素: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大小有关,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二、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放热)。①两种方式:降低温度或压缩体积;(不可将“压缩体积”简称为“加压”)②液化要放热③降低温度适用于所有气体,而压缩体积只适用于部分气体④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④补充: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看得见的“白汽”“白雾”都不是水蒸气,都是液态的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后液化形成的。第四节升华和凝华Ⅰ、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到气态的过程(吸热);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到固态的过程(放热)Ⅱ、判断物态变化是不是升华或凝华,要看变化中间是否经历了液态,若经历了液态,则不是升华或凝华现象;若没有经历液态,则一定是升华或凝华现象。Ⅲ、生活中常见的升华现象:①灯丝(或钨丝)变细;②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晾干了;③衣箱中的樟脑丸(或卫生球)渐渐变小;④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⑤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⑥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用来打造绝妙的舞台效果,也可用来人工降雨。Ⅳ、生活中常见的凝华现象:①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上结的冰花;②北方冬天的树挂;③霜的形成;④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⑤灯泡(或钨丝)发黑;⑥雪糕纸中发现的“白粉”。水的三大名称:固态:冰(凝固)、霜(凝华)、雪(凝华)、凇、“窗花”(凝华)、雹(凝固)、白冰液态:水、露(液化)、雨(液化)、雾(液化)、“白气”(液化)气态:水蒸气【注:水蒸气不可见,可见的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水珠。】常见问题:1.夏天从冰糕上滴落的水滴(熔化)2.冰粒变成雨滴降落下来(熔化)3.修柏油马路时,用大熔灶熔沥青(熔化)4.冰放在太阳下,一会儿就变成了水(熔化)5.将钢放在炼钢炉内,一会儿就变成了钢水(熔化)6.纯水凝结,结成冰块(凝固)7.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8.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9.钢水烧铸成火车轮(凝固)10.火山喷发(先熔化后凝固)11.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汽化——蒸发)12.洒在地面上的水不见了(汽化——蒸发)13.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汽化——蒸发)14.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蒸发)15.烧开一壶水(汽化——沸腾)16.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17.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18、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19.早晨的浓雾、露水(液化)20.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液化)21、洗热水澡后,卫生间的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一会儿又变得清晰起来(先液化后汽化)22、用电热水器烧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汽”冒出(先汽化后液化)23、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24.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25.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26.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27.灯丝(钨丝)变细(升华)28.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人工降雨(升华)29.冬天,玻璃窗内表面上形成的冰花(或“窗花”)(凝华)3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31.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32.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33.灯泡(钨丝)发黑(凝华)34.雪糕纸中发现的“白粉”(凝华)35.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用来打造绝妙的舞台效果(先升华后液化)36.雨的形成:①汽化(或蒸发)→液化→凝固→熔化;②汽化(或蒸发)→凝华→熔化;③汽化(或蒸发)→液化37.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本文标题:第三章物态变化201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1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