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单元鼎湖山听泉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情感目标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重点难点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技巧。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知识库存1.作者简介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2.鼎湖山简介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寺中瑰宝颇多,如《碛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庆云寺下的飞水潭,上有观瀑亭,下有天然泳池。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泻玉喷雪,蔚为奇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潭中游泳,今潭壁上镌刻有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书的孙中山游泳处6个大字。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2310,东经11234,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鼎湖山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植物—桫椤以及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种;楠叶木姜、毛石笔木、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2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植物40多种;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3、肇庆简介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有2100多年历史,古称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两字为其登基后所书,意为“开始带来吉庆”。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全市有重要文物景点360多处,其中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宋城墙、星湖摩崖石刻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湖面积近万亩,七星岩岩峰挺拔,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是全国4A级风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示范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自然护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鼎湖山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被确定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肇庆形成了以星湖、鼎湖为中心,连结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园、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德庆龙母祖庙和盘龙峡、高要生态园的“千里旅游走廊”。4.字形辨析泠(泠泠淙淙)晰(清晰)翼(小心翼翼)障(障碍)冷(冷冷清清)淅(淅沥)冀(希冀)嶂(重峦叠嶂)搏(搏斗)乏(乏味)簌(簌簌)篙(竹篙)博(博学)泛(泛舟)籁(万籁俱寂)蒿(蒿草)●探究互动平台探究平台【整体把握】1.这篇文章表现怎样的思想主旨?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2.这篇文章结构思路有何特点?全文一共由十个自然段组成。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节,写“我”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部分:2—7节,写白天“我”在上山的途中观景听泉;第三部分:8—10节,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把握课文主线: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作者按照移步换景听泉声,写了三个片段:(1)泉声响;(2)泉水多;(3)泉声美。内容图示:耳听心听泠泠淙淙轻柔3不绝于耳清脆清纯悦耳厚重回响欢快活泼雄浑磅礴【内容探究】1、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和时间顺序。明确: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明确:写山泉有以下句子:(1)“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2)“进山方知……已不可得。”(3)“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其中,前三个句子简略,后一个详细;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听泉的感受。3、从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请简要归纳。明确:(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4、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5、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6.你能说说作者从听泉中感悟到了什么吗?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7、学习本文的关键在抓住一个什么字眼?明确:从全文来看,关键在于一个“听”字。“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内在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特色析要】举例说明本文优美的语言特色。学了《鼎湖山听泉》一课,不仅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哪一句好,好在哪里?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4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又有什么不同?1、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第一句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第二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第二句用了整齐对称的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同时用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提升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与课文类似的片断,完成12—15题。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水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12、仿照第一句,用“像”另外造几个句子。(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2)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3)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4)那像()一样()的,是()。答案根据第一句和前后文,适当造句。13、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声音,有什么好处?答: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14、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排比、拟人手法;把泉水当成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亲切,生动有趣。5林中小溪普里什文[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写法。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2、难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普里什文(又译作普里希文)(1873~1954)苏联作家。2、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在林中小溪畔漫步的经历,如果没有的话请你和苏联作家普里什文一起作一次林间之游,观赏一下俄罗斯原始森林的风光。二、赏析课文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最喜欢的或者自己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请老师给配上音乐。2、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讨论并归纳:“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划出小溪流过的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提问: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讨论并归纳:人的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失败,起起落落,忧喜参半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不要怀疑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3、课文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请画出[讨论并归纳:“却毫不在乎”、“好象
本文标题:苏教版九年级第单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3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