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课把人往好处想第一课时:词语学习(1)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2.通过比较,分析汉字的结构学习。3.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二.德育目标:让学生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重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难点: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三.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讲解词语:1.精巧【形】由“精致巧妙”紧缩而成。笔记本电脑设计得很精巧。他送我一只做工精巧的东西。精巧的机器精巧的牙雕钟表做得异常精巧同义词:精妙精致精细反义词:粗糙粗劣2.不翼而飞【组】比喻东西突然消失。他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东西已经不一而飞了。3.叫苦不迭【组】连声叫苦的样子,不停地诉说苦处。他在那里叫苦不迭。一进家就叫苦不迭。4.庸人自扰【组】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看来自己真是有点庸人自扰。5.心平气和【组】心里平和,心境平静,态度温和,毫不急躁父亲心平气和地教育我。同义词:平心静气反义词:气急败坏6.即便【副】连词表示假设的意思即便下雨,小明都会按时去学校。即便他不来也不要紧。即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同义词:纵使近义词:即令六.德育渗透;以“即便”为中心进行德育。即便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七.布置作业:抄写词语,用重点词语造句。课后反思:第三课把人往好处想第二课时:词语学习(2)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2.通过比较,分析汉字的结构学习。3.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二,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尊重对方,珍惜劳动成果重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难点: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三,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讲解词语:7.见得【动】看出来;能确定(只用于否定或疑问式)怎么见得我就不会去呢?怎么见得呢的看法就对的呢?8.本【形】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差,不聪明:不灵巧:不灵活。脑子笨笨得很笨鸟先飞笨活儿笨重本人有本办法,一样可以办成事。家具看得太笨了,不轻巧。9.中【形】正对上:正合上猜中了三枪都打中了目标。他身上中了四弹。10.捣乱【动】破坏;扰乱大人做事,小人不要捣乱。叔叔忙着呢,你别捣乱。捣乱分子同义词:搅乱扰乱六.德育渗透;以“捣乱”为中心进行德育。大人做事,小人不要捣乱。七.布置作业: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增流利的阅读,书写和使用。课后反思:第三课把人往好处想第三课时课文学习(一)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式,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3.学会新的句型。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做个拾金不昧的孩子重点:通过自读理解进行讨论。难点:理解疑难句型并模仿造句。三.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学习课文告诉我们,在当及社会,人与人之间要有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好人毕竟是多数,坏人只是极少。认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题目是通过什么来体现出来的,人物,事件和课文的主题有什么关系。(二)串讲课文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1.这篇文章是怎么开头的?2.小燕的小包是怎么样不翼而飞的?3.小燕的丈夫说“中”了什么?4.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是怎么找来家的?5.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1.第一段(1——7自然段)以这天下午发生的事为引子,引起读者的兴趣。(1)介绍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春天的下午;精巧的小包;自行车后架(2)边骑边聊——小包已经不翼而飞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小包不翼而飞2.第二段(8——13自然段)(1)送包的小姑娘。丈夫的感觉;送包的小姑娘;(2)挺漂亮的小白楼前。公司大门前的小白楼。这两段介绍了故事发展的线索,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六.德育渗透:你觉得送包的小姑娘是什么样的孩子?我们要向她怎么样学习?作业:(1)熟读课文,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前两段讲述的主要内容。课后反思:第三课把人往好处想第四课时课文学习(二)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式,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3.学会新的句型。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把事情往好处想。重点:通过自读理解进行讨论。难点:理解疑难句型并模仿造句。三.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串讲课文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1.文中“丈夫指的不只是今天这件事”,是指的那些事?2.为什么把事不应往坏处想?3.这件事解决了,但“我”为什么感觉到“真是有点滑稽”?4.练习课文题目,怎么样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中“好在捡包儿的小姑娘并不知道自己的判断,否则九台…”这句话?1.第三段(14——16自然段)讲述“我”接到小姑娘送包的小包后的感想。捣乱;作对;庸人自扰;世上还是好人多第四段(第17自然段)讲述“我”丢包儿这件事的感受。窗外的断风;小燕的感受——好在捡包儿的小姑娘并不知道自己的判断,否则就太…串讲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这一写作方法和特点。归纳文章的结构春天的下午;精巧的文件包;自行车后架。边骑边聊——小包儿已经不翼而飞。捣乱;作对;世上还是好人多;窗外的断风;小燕的感受——好在捡包儿的小姑娘并不知道自己的判断,否则就太…;终生难忘的记忆。德育渗透:你觉得丈夫和小燕对丢包这件事的看法怎么样?作业:1.熟读课文,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2.用本节课所学的句型造句。课后反思:第三课把人往好处想第五课时课文材料的运用(一)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1.以课文为学习材料,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2.能听懂与课文材料相似的谈话。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把事情往好处想重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二.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给下列各句中带电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1.B2.C3.D4.A5.B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1)她脑子很笨(笨)2)现在不要跟我作对,(作对)3)他今天做的事情都很顺心的,(顺心)三,模仿造句凡是……总是只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切都会有相同的行为(结果)①凡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我们总是要改正的。②凡是参加这次培训的人,总会有所收获。怎么……才好“怎么+动词+才好呢?”这一固定的搭配表示对对方行为的不满和责难。你这么做课就不对了,你让我怎么说才好呢?你怎么不接受大家的意见呢?你让大家怎么帮你才嚎好呢?把……往这是特殊的“把”字句,用两个介词“把”,“往”表示把人或事物如何处置。水手们把船往岸边靠。你们把水往下游引。四,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1.A2.D3.C4.B5.C6.B[德育渗透]看这篇课文后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想把事情往坏处想或者……?作业:用本节课所学的一个句型造句。复习本节课,预习下节课。课后反思:第三课把人往好处想第六课时学习词语(一)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2.通过比较,分析汉字的结构学习。3.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二,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珍惜人间情三,重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难点: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四,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讲解词语:1.今非昔比【组】现在的和过去的不能相比。这里今非昔比,家家都看上电视了。2.不亚于【副】和…不一样以前的生活不亚于现在。他不亚于我。3.形形色色【形】各种各样,形容事物种类繁多。我家有形形色色的玩具。4.感恩【动】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我要感恩他的帮助。他难忘并终生感恩的是老师们对他的帮助。面面相觑【组】互相看着听他的话大家都面面相觑了。[德育渗透]以“感恩“为主进行德育我们要感恩别人的帮助。作业:用本节课所学重点词语造句并抄写。预习下节课。课后反思:第三课把人往好处想第七课时课文材料的运用(一)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式,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3.学会新的句型。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帮助别人,无私奉献。重点:通过自读理解进行讨论。难点:理解疑难句型并模仿造句。二.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阅读时要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思考“这些本该属于孩子的专利,都与他无缘”?2.童年的小伙子给了他什么样的帮助和呵护?3.富翁为什么乡回家乡?回家向后他是怎么样感谢乡亲们的?4.富翁为什么眼宴请儿时的伙伴?宴会的气氛如何?5.富翁为什么说“我们就先喝这瓶酒”?6.那位穷朋友的“酒”为什么打动了富翁?(二)给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理解1.D2.D3.B4.C5.B6.C德育渗透:通过练习第二大题回答问题给学生进行德育。作业:熟读课文,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预习下节课。课后反思:
本文标题:第三课把人往好处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3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