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于雯玉一、单元内容疏导: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文章。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枣核》人一离开故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怀乡的梦,却永远如影随行。“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化为血肉丰满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天涯游子的心头……《枣核》一文,借几颗枣核,书写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侨越到晚年,思乡越切的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炎黄子孙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最后一课》这里有恪尽职守的老师,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也有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的神色凝重、悲愤,或目光专注地倾听……这是出现在一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上的动人情景。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阿尔萨斯沦陷于普鲁士,并被屈辱地结束法语的教学,阿尔萨斯的一群普通的法国人怀着热爱祖国语言、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尊严的饱满激情,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55年9月17日,在太平洋上,一艘轮船搭载着一家四口从大洋彼岸驶向东方。而30年后的1985年5月18日,同样在太平洋上,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震惊世界。将这两个历史性的时刻联接起来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幻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像出来的奇特经历,特别是他当时为了离开美国回到祖国怀抱而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中的某些句子,有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文人才子,去感受他们优美的诗句、浩然正气和爱国热情。《晏子使楚》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有超人的智谋,且善于辞令。本文选取了晏子出使楚国的一个故事,表现了晏子忠于祖国的品格及机智善辩的才能。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2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7、初步感知长城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占有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学生综合和概括。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5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枣核》(1课时)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课文《古诗四首》(2课时)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长城》专题(1课时)三、教学设计第1课时单元学习准备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二、明确单元学习任务。(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2)你能向全班同学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吗?要求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通顺流畅。(明确)以物寄托思乡之情,牢记祖国语言,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捍卫祖国尊严,决不投降,忧国忧民……(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激发爱国热情。)三、课后学习。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第二课时枣核学习目标:1、能读懂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2、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3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诗歌《月之故乡》和几颗枣子导入。二、走进课文1、明确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顺句子(三)、读懂课文2、听朗读:要求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3、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三、整体感知课文1、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2、明确以“枣核”贯穿全文,设置悬念的结构(见幻灯10)。3、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跳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思乡之切的的词句,试作评点。4、明确跳读的要求(见幻灯12)。5、教师点拨“思乡的心理活动”和“思乡的行动”(见幻灯13、14)。6、质疑生问:(1)、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2)、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能大胆提出类似的问题吗?试试!(教师可以“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例进行举例说明。)7、比较说明文题的妙处。8、导入中国化的景物欣赏(见幻灯20、21)四、延伸1、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请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中描写游子思乡的名句。2、师生共同总结。3、联系歌词和文章节选,深化主题。第三课时最后一课(1)学习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能说说人物的性格。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4、能进行创新写作。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4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这说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预习提示第一自然段: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3)本文作者是谁?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a、课前、课上和下课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c、上课前,上课时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三、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5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板书:语言、动作、心理)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四课时最后一课(2)学习过程:(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c、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1、激活思想(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课内外链接:探究: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材料一: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的文化符号。她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还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材料二:汉语作为联合国法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全世界以汉语为母语的总人数居各语种之首。由于种种原因,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无法与英语相匹敌。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学汉语热潮一直在升温。材料三: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母语似乎不那么重视了。前不久有报道说,现在有的学生“外语六级6汉语一级”。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我们历史悠久的汉语是很有魅力的。我们要摆正母语和外语学习的位置,热爱母语,亲近母语。教师点拨:围绕“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要努力学习汉语,丰富和提高汉语素养”回答,意对即可。(3)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
本文标题: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3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