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
1学习内容11背影第1学时学习目标1.学会朗读;2.体味文中的至爱亲情。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情感。学习重难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积累重要字词的音形:蹒跚..(pánshān)差.使(chāi)狼藉.(jí)迂.(yū)拭.(shì)颓.唐(tuí)琐屑.(xiè)簌.(sù)踌躇..(chóuchú)奔丧.(sāng)2、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3、熟读课文,标好段落,圈出重要的词句,并把个人的感悟写在课文的空白处。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①速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快速浏览课文,并做圈点勾画及批注。②文章题为“背影”,那么文中一共几次提到背影,各是在什么时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注意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离别时的背影以及思念中的背影。)③找出课文中父亲说过的五句话。2父亲说第一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注意一些重点词:“死、交卸、祸不单行、狼藉、变卖典质、亏空、丧事、惨淡、赋闲”等。)父亲的第二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注意文中的“忙、不送、嘱茶房甚仔细、不放心、颇躇踌”。)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三句话所含的意思。(从父子情的角度考虑。)2、组内交流:围绕上述问题,每个同学各抒己见,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3、组际交流:与邻近的组就本组得出的结论,再深入探讨,得出结论。4、拓展延伸:上面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分析,大家是否有这种体会:同样是通过极平凡的小事来写人,我们往往写得十分乏味,而《背影》却写得深切感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秘诀:写散文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善于选择表现角度。本文表现角度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呢?三、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差.使()奔丧.()狼藉.()妥.贴()踌躇..()栅.栏()2、选出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A、变卖典.质(抵押)妥.贴(恰当,合适)B、颓唐..(失败的样子)不能自已.(控制,抑制住)C、琐屑..(细小而繁多)家中光景..(时光)3知识链接:1、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父亲名鸿钧,字小坡,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身患重病,仍嘱咐家人不买配售面粉,保持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毛泽东称赞“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追溯背景:《背影》是一篇记实散文,是作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D、举箸.提笔(筷子)触目伤怀.(心)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①本文写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真挚动人。但这种感情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②本文以“背影”为题的原因在于将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浓缩在“背影”这一特殊的外貌上,留给读者自由想像的天地。()③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实则是以“背影”为主线贯穿全文。()4、《背影》一文中“车站买橘”一节中,前后两次写父亲过铁道,为什么前一次详写而后一次略写?学习反思4写的。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就跟现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文中开篇提到的“那年冬天”就是1917年,那时作者还在北京大学学习,种种家事,恰如文章所写一般,父子同行,浦口车站惜别,也是实情的再现。5学习内容11.背影第2学时学习目标1、继续学会朗读并能进行模仿式的片断写作;2、体味文中的至爱亲情。学习重难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继续熟读课文,要求做到有感情的读;2、扣住“我”的一些词句,深入体会感情。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①抓住四次“背影”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课文哪两个地方实写父亲的背影?着重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一处?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从父亲的品行、文章的主题以及性格特征方面思考。)②第一处和第四处写“背影”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③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找出文中几次写“流泪”的句子。6④文中哪两处地方用了“聪明”一词?文中“聪明过分”“太聪明”两个短语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⑤紧抓文末一句感叹,把握全文情感线索。2、组内交流:围绕上述问题,每个同学各抒己见,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3、组际交流:与邻近的组就本组得出的结论,再深入探讨,得出结论。4、拓展延伸将全班同学分为“颂父组”与“颂母组”,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以“我说父亲(母亲)好”为主题开展辩论会。课文从背影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外貌、动作,你能揣摩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假如从正面看,你会怎样描绘父亲呢?请你试着写一小段。(100字左右。)7三、达标检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三句话?2、文中哪些词语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我看见他戴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句话从哪两方面描绘了父亲的形象?4、文章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反思8知识链接:叶圣陶谈《背影》: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并不是平时看见的。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股深情。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多读几遍,自然有数。如果读得合乎自然语调,人家听了一定很满足很愉快,因为他听见了一番最精粹的说话。9学习内容12、甜甜的泥土共1学时学习目标1、领会对比手法的妙用:立意新奇,结尾惊奇;2、学会朗读和研讨;3、体会母子深情。学习重难点1、以人物为核心,理解作品主题。2、新奇的立意和结尾。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复述小小说的故事;2、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把这篇小小说分成五部分;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叙述、描述、对话的不同语调、语气。4、掌握一些重要的字词。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①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一个离异母亲对孩子的爱。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种爱?用笔圈出来。②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如果课文中的王小亮就是你,那么你拿到母亲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他为什么这样做?10③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呆呆地凝视着”,此时此刻他会想到什么?(注意读透文本,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④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2、组内交流:围绕上述问题,每个同学各抒己见,求大同存小异,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3、组际交流:与邻近的组就本组得出的结论,再深入探讨,得出结论。4、拓展延伸: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三、达标检测:下午,这包糖终于传到二年级二班王小亮手中。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地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吃呀!”他快活地叫着、跳着,连那只张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放学了,小亮还沉浸在欢乐之中,蹦蹦跳跳地朝家中走去。蓦地,11他站住了,摸摸口袋里还剩下的舍不得吃的糖,一股恐惧感袭上心头。他好像又看到: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他愣怔着,不知如何办才好。他使劲拍拍口袋,不行,咋瞧都是鼓囊囊的。他低下小脑袋,吮着指头,想了许久,瞅瞅四周无人,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这一夜,小亮睡得特别香,特别甜。他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1、“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亮还沉浸在欢乐之中”一句中的“还”能否去掉?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为什么写“好像又看到”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写小亮的梦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100字。学习反思12知识链接:(2003南京中考作文)题目及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标题中必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小议泥土精神”“泥土的启示”“珍视泥土”“泥土在呻吟”“泥土的芬芳”等)。13学习内容12、甜甜的泥土第1学时学习目标1、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母子深情。2、学习本文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重难点1、感受语言的清新自然和笔法的细腻。2、学习本文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读准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黯.()淡呆滞.()蹭.()蓦.地()愣怔.()吮.()涮.()净晕眩.()2、母爱是伟大的,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母爱的格言、俗语、诗句3、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疑问吗(除了课本和教学案上的问题)?把它写下来。二、课堂探究:1、课堂自学(这是一篇小说,有必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1)简述故事情节,让学生初步体会立意的新奇。(2)人物在怎样的环境下活动,有何作用?(3)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文中人物有哪些性格特点?2、组内交流(1)文中“她”到底是谁?通过哪些语句可判断出来?我们可以从哪些语
本文标题: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4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