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次创业潮(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国营企业承包租赁经营兴起(产品经济时代)一、产生背景1、经济背景1、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1984年国企改革迎来较为重要的一年。当年3月,《福建日报》刊登了福建国有骨干企业55位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要求国有企业进一步放权。5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进一步下放权力。当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中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出现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股份制等多种搞活企业的多种经营方式。1984年,“承包国有企业第一人”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石家庄造纸厂,使造纸厂迅速扭亏为盈,引发关注,承包经营责任制也逐渐推广开来。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展开,它改变了单一(计划)经济的结构,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了政府宏观调控,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体制。2、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2、社会背景1987年是我国私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把私营经济当成是公有经济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从此私营经济获得合法的地位。由于当时国内物质匮乏,物质供应跟不上需求,物质供应还未摆脱凭票购买的局面,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品特别是生活消费品缺口很大。国内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卖得出去。现在的家电巨头就是在当时已经开始暂露头角,服装鞋帽类民营企业开始一显身手。80年代后半期,主要是90年代,公有制的存量慢慢开始改革,把集体所有制卖给职工、厂长,分给大家,到后来把国有企业或者卖一个车间卖给职工、厂长,这样使得存量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分两块,一块是存量,后来增加了一块私营的,个体户、私营企业。除此之外,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是存量改革,即把国有制企业逐步改为私有制,因此中国的民营经济是通过这两个办法发展起来的。4.改革的推动力量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1)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使国家财力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此外,迫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级政府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对国有国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的宽容政策支持下,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外资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推出了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经营机制。二、主要特征1、发展范围主要是城市由于这一轮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国企(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他们主要活跃在城市。2、大批成功者通过承包或改制企业获得成功由于国企效益不好,国企改革给一些有经营和管理天赋的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如以“承包制”闻名的马胜利;以改革求生存的步鑫生;接手亏损厂子的张瑞敏、褚时健、李经纬、宗庆后等;将企业规模做大的鲁冠球、王石等。3、抓住市场机会创业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一些人看准市场机会,决然辞去公职,加入创业者队伍,成就了个人的一番事业。如以任正非、王文京、叶澄海、梁稳根等为代表的早期官员辞职创业的典型。三、发展过程在国企改革大环境的影响下,柳传志、李经纬、褚时健等为代表的国营企业负责人也不甘寂寞,带领所在的企业开始内部创业,取得空前的成功,树立起振兴民族品牌的大旗。以任正非、王文京、叶澄海等为代表的早期官员辞职创业的典型。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柳传志等11名科技人员在车库里开始创业,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从国有民营小企业,成长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旗舰型企业集团,目前在香港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联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的PC巨头。1984年,锡伯族的儿子王石,也在深圳创办了“万科”,万科创业者最感到自豪的是很早就完成了转化为职业经理人的定位,并且养成了系统的经理人文化。1985年10月陶建幸从泰州市机械局来到总资产不到1000万,企鹅严重亏损的泰州制冷机厂出任厂长;1989年6月任江苏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将一个年产值不足300万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年产值数百亿的大型集团。1986年,褚时健厂长兼任了玉溪烟草公司经理和玉溪地区烟草专卖局局长。加上把农民的烟田变成烟厂的“第一车间”,他一手控制了产、供、销。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已经“把一个地方小烟厂做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烟草帝国”。1985年,42岁的叶澄海从郴州地区(现郴州市)经委副主任任上毅然辞职下海,弃政从商,经多年打拼,最终成立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在的身份是具有34亿元资产的上市公司“掌门人”。1988年,王文京辞掉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务司干部,创立用友公司,成立之初还是一个个体户,是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ERP软件、集团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及小型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以梁稳根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开始创业,以鲁冠球为代表的国营企业领导买断企业开始二次创业。1986年3月梁稳根辞去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计划处副处长,体改委副主任的职位,和其他三位伙伴凑了6万元钱,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任厂长。1991年成立三一重工,目前,三一集团拥有员工3万余人。三一重工是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2011年《理财周报》评出的中国的最大的财富家族就是三一重工梁稳根家族,他以598亿元身家成为中国首富,替代了去年的首富海普瑞李锂家族。1987年,任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的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并开始蹬三轮卖冰棍。两年后,创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任厂长。1988年不堪忍受政企不分之苦的鲁冠球用1500万向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开始二次创业。经过不懈的努力,由一个小铁匠铺发展成为世界上专利最多、规模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鲁冠球及家族个人资产达110亿元。1987年,因工作不顺利,任正非辞掉正团级的军职,转而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之后,公司发展迅猛,2008年华为实现合同销售额233亿美元,同比增长46%。其中75%的销售额来自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外资也纷纷进入中国,试图从这个神秘而庞大的市场中获得巨额利益。在阔别中国市场35年以后,花旗银行又悄悄重返上海。与它一起到来的还有德国大众。10月10日,中国与联邦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订合作生产汽车计划,这是中国汽车工业首度与外国合资。在这以后,中央进一步对国企实行两权分离,国企独步天下的时代渐渐远去,民营企业开始参与逐鹿中原的竞争。此时期人们的创业的激情终于得到爆发,除个体户或专业户成长为私营企业外,在国营企业里的技术人员或有管理经营经验的人开办私营企业,1988年底注册登记的私营企业有23.5万多户。以步鑫生、马胜利为代表的国营企业原管理者开始创业,锐意创新,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四、代表人物改革创新者步鑫生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新华社长篇通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编者按”写道:“浙江省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其主要经验是:甩掉产品包销的拐棍,自己到市场上创牌子,闯路子,以三新(款式新,衣型新,装潢新)、一快(转得快)取胜,大胆改变现行制度,创造一套治厂方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激起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人民日报》的报道使步鑫生成了1984年最知名的新闻人物,这篇通讯的作者、新华社记者童宝根不会想到,是他的笔将一个风云人物推上历史舞台,并深刻影响到城市经济改革的步伐;也是他的笔改变了步鑫生的命运,使之经历了命运的高峰又跌到低谷,回归平静与寻常。这篇报道首先作为内参送到了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胡耀邦当即批示:“对于那些对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
本文标题:第二次创业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5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