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三、地质构造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特点。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构造运动都在不断进行。快速构造运动如地震常常造成灾难性后果,缓慢构造运动很难凭感官察觉;但即使非常缓慢的构造运动也不是均速进行的。(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基本运动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方向沿地表切线沿地球半径表现岩石水平拉张、挤压和侧向错动大规模的缓慢上升、下降结果褶皱和断裂规模不等的隆起和凹陷;海陆变迁别称造山运动造陆运动(二)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二、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从地层的岩性、岩相、厚度与接触关系上,都可以发现构造运动的痕迹。沉积岩的组成、结构、构造与化石特点也能综合反映地层的岩相古地理情况。沉积厚度也可大致反映地壳沉降的幅度。(一)岩相海相陆相过渡相深海相浅海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滨海相岩相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浅海相地层厚度极大,说明地壳大幅度下沉,深海相地层很薄甚至缺失,则表明该地区曾经历大幅度上升直到成为陆地。(二)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一个建造相当于大地构造旋回的一定阶段。基本建造类型有三:⑴地槽型建造:主要由海相地层组成,厚度很大,无沉积间断或仅有极短间断,是产生于强烈构造下降区的建造。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也分布较广。⑵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⑶过渡型建造: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相沉积与澙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剖面下部。(三)地层的接触关系主要分为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三类。1整合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连续沉积——地壳稳定(下降)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非连续沉积。(经历:地壳整体抬升——地表侵蚀——地壳下降——再沉积)3不整合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非连续沉积。(经历:地壳运动、褶皱——地表侵蚀——地壳下降——再沉积过程)上述三种接触关系均系沉积岩间的关系。侵入岩体与围岩间,后期沉积岩与前期侵入体间也存在一定的接触关系,即:4侵入接触:指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边缘有捕掳体,接触带界面不规则,围岩有变质现象,表明围岩形成在先,岩浆活动后构造运动在后,即围岩老而侵入体新。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指后期沉积岩覆于前期侵入体所形成的剥蚀面之上的接触关系。表明侵入体形成后曾因构造上升而遭受剥蚀,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上覆地层年轻而侵入体老。三、地质构造岩体或岩层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三类,分别形成压性、张性与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变动表现最明显,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种类型。㈠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为发生褶皱,扔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水平构造一般保持着原始的沉积顺序,即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桌状台地、平顶山、方山、层状山丘、构造阶地、丹霞地貌等。丹霞山㈡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褶皱、断层、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斜。其产状以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确定。单面山、猪背岭单面山当岩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比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当组成单面山的岩层倾角比较大时,山坡两侧都比较陡,山地两坡比较对称,看起来像猪背,故称为猪背岭。二者有何不同?猪背岭单面山(三)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其中单个弯曲叫褶曲。褶皱能直观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褶曲有两种基本类型,即上凸的背斜和下凹的向斜两者共用一翼。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相反。(最根本的判断方法)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5.假设这里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应选址在甲还是乙?为什么?4.甲乙两处哪里是储油结构,哪里是储水结构?为什么?6.现打算拟建一座采石场应选择在甲还是在乙?为什么?乙甲N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褶曲名称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实践意义背斜向斜向上拱起向下弯曲一般形成山岭,但由于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也能形成山谷中心老两翼新中心新两翼老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可通隧道;建采石场等容易储存地下水总结:背斜与向斜一般形成山谷,但由于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能保留下来而形成山岭轴面轴(线)枢纽核翼翼按轴面产状按枢纽产状按横剖面形态按褶皱长宽比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水平褶皱倾伏褶皱尖棱形扇形圆弧形箱形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形或盆状褶皱褶皱分类褶曲的类型示意图直立褶皱倾斜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BACEGDF①②⑤④③(四)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节理,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则叫断层。断层面标志层标志层下盘上盘A.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倾角大于40°,断层线多平直,受张应力和重力作用形成,地形多为河谷,湖泊。)标号4B.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由水平挤压力形成。冲断层,逆D.垂直断层:两盘相对垂直位移,断层面垂直。掩断层。标号5C.平移断层: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断面陡直,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形成。标号2D.垂直断层:两盘垂直移动,断层面垂直。标号1E.捩转断层:断层上盘似乎围绕一个轴在旋转。标号3节理(裂隙)地堑和地垒在自然界,常见许多断层以一定组合形式出现。从平面上看,断层排列有平行状、雁行状、环状、放射状等。从剖面上看,有阶状、叠瓦状、地堑和地垒等。地垒与地堑:正断层与逆断层相间分布时上升盘形成地垒,下降盘形成地堑。◆地堑两条或两组正断层组合而成,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侧的岩块相对上升。——地堑常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地垒与地堑相反,地垒是断层面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庐山、华山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不能。断层地带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能。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小组合作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形成原因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使水平的岩层发生弯曲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开基本形态背斜向斜地垒地堑形成地貌有时成山岭,但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有时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反而成山岭泰山、庐山、华山等东非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实际用途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岩层上隆不易塌陷,不易积水,易开凿隧道向斜盆地中,易储藏地下水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断层褶皱与断层的比较断裂构造与地震、褶皱、岩浆活动等常有成因上的联系,其分布也常与地震带、褶皱带、岩浆活动带相接近。对断层进行判别的方法:①地质现象:镜面、断层擦痕、小陡坎、拖曳褶皱、构造线不连续、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等②地貌现象: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等③水文地质现象:泉水带分布、地下水矿化度等。1)填入背斜、向斜、地垒、地堑:A._____B._____C._____D._____2)有良好的储油结构的是:____;容易储水的是:____;容易形成泉水的是:___与___之间地垒地堑背斜向斜DCAB例.3)渭河平原属于上面那种地质构造:___B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岩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_。②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岩层中老外新断块山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06沪)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06沪)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06沪)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A.渭河平原B.青藏高原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AC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06沪)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本文标题:第二章地壳第二节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6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