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教师用)
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1必修2专题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链接高考117页“复习指针”【课前预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2、目的:3、内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必要性):2、内容:3、作用: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2、过程:3、评价:四、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内容:3、启示:五、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内容:3、结果: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2【课堂学习】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大国崛起》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回答: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是什么?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何特点?他为何说俄国不能首先实现社会主义?提示:生产力高度发达;公有制、取消商品贸易;苏联生产力水平落后。二、列宁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合作探究2:材料一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结合教材,思考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提示:外国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反革命叛军;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经济严重匮乏2、内容及特点:合作探究3: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非常时期”指什么?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结合“非常措施”的内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提示:实行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评价:合作探究4: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4)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3(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材料一:“连年战争使苏俄2000多万人丧生,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农业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材料二: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更为严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水兵叛乱。合作探究5:结合材料分析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提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实施新经济政策。2、内容及特点:合作探究6: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分析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商贸取消自由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废除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在哪里?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通过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的根本原因: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3、评价必要性: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作用:积极方面:(1)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4消极方面: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合作探究7:根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2、形成过程:3、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征:4、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1)积极: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2)弊端: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5、影响:材料一: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名称时间主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年-1932年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5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的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三: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材料四:永恒的惊叹号: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合作探究7:请从以上四则材料谈谈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和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提示: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对农民剥夺太多;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经验;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材料一: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卷3材料二: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卷3材料三: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合作探究8: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上述论述?提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斯大林模式不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应因时而变。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五、赫鲁晓夫改革合作探究9: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提示: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六、戈尔巴乔夫改革合作探究10: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提示:同:都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真正深入到经济体制的弊端中。七、难点探究难点探究1: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201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6难点探究2:比较世界史上三种发展模式难点探究: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巩固练习】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3.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4.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5.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B.是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C.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6.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
本文标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教师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7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