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
1贵州苗族传统文化“芦笙节”的概况——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为例黎回举苗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贵州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具有传承乡土知识、文化、文明、道德礼仪教化等社会功能。凯里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经济旅游新兴城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其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素有“百节之乡”、“苗岭明珠”的美誉。在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中,“芦笙节”民族特色最为鲜明,已经成为凯里市的民族文化品牌。从1999年至今已经连续成功举行了十二届,每届芦笙节都是盛况罕见,凯里及周边的数万苗族群众自发地欢聚舟溪甘囊香芦笙堂吹笙跳月、斗牛斗鸟、赛马赛歌等方式庆祝新年、祈福来年丰收,呈现出“百牛争霸”、“千对银角”、“万把芦笙”的缤纷壮观场面。融民族文化、体育、饮食、工艺为一体,成为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同时也成为地方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大舞台。丰富多彩的芦笙节活动,增强了芦笙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芦笙的人文精神和多重价值。凯里市的舟溪镇是芦笙的发祥地,“甘囊香芦笙会”,省内省外无所不知。如今在政府的倡导、组织和领导下已更名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闻名中外。凯里的民族旅游村寨特点鲜明、风格各异。如凯里的新光村是有名的芦笙制作村,芦笙远销国内外;石青村的农民芦笙画朴实自然、远近闻名;青曼村是天然的苗族文化博物馆,这些地方特色浓缩了苗族五千年来的辉煌历史、灿烂文化和苗族芦笙文化遗产。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笔者通过对贵州凯里苗族芦笙节活动,了解苗族芦笙节的概况、仪式的系统符号和文化象征意义。通过简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探索和揭示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一、凯里市“芦笙节”的传说2“芦笙节”来自动人的传说,神话般的爱情故事。很古的时候,舟溪南寨(舟溪是贵州省凯里市的一个依山傍水的苗族村寨)有一位苗族姑娘,名叫阿旺,智慧聪明、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美丽动人。阿旺绣的花,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微风经过后阵阵清香,常引蝴蝶蜜蜂前来探花采花。阿旺喜欢唱歌,其歌喉被誉称金嗓子,其歌声男女老少皆喜欢。阿旺从小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善解人意,乡亲都誉称她是金凤凰,为阿旺感到自豪。舟溪南寨后山有一个名叫“野鸡精”的妖怪,即贪婪又残暴。对美丽动人的阿旺早就垂涎三尺,一下变成大财主的公子,一下变成俊俏文质彬彬的书生多次前来向阿旺求爱,但都被聪明智慧的阿旺识破,婉言拒绝!由此,“野鸡精”老羞成怒,刮起妖风,便把人们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一掠而空,常变成猛虎,咬死耕牛,变成恶狼,叼走小孩。最后,把魔爪伸向阿旺。一天,“野鸡精”刮起一阵妖风,搞得天昏地暗,趁人们忙乱之时,他用魔爪抓走了阿旺姑娘。随后,激起乡亲们的义愤,乡亲们点起火把,将后山团团围住,组织起打鸡队,决心打死“野鸡精”,救出阿旺。激烈的搏斗中,野鸡精发出的威胁尖叫怪声被告乡亲们的牛角、铜锣、芦笙和射箭声淹没。但由于野鸡精是千年的老妖怪,除咽喉之外,全身刀枪不入。乡亲们无法把它打死,在与野鸡精相持之时,来了一位苗族青年猎手,名叫茂沙,他个大力强,而且是是神箭高手,能百步穿杨,飞檐走壁。茂沙勇敢正直,专门捉妖擒怪,为民除害。原来茂沙是听到阿旺被抓,翻山越岭骑马赶来帮忙的。茂沙仗起宝剑与野鸡精殊死搏斗,战了几个回合,野鸡精斗不过茂沙,无奈之下使出绝招,刮起妖风,瞬间飞沙走石,日月无光,人们睁不开眼,张不开手,野鸡精用嘴啄人们的眼睛,随后逃跑。这时,茂沙腾空而起,拿出他的神弓神箭,屏住气息,嗖的一声,射中了野鸡精的咽喉,野鸡精几声惨叫,从空中重重的摔了下来撞死在后山上。阿旺终于获救,并深情的看着茂沙,茂沙转身从野鸡精身上拔下三根野鸡毛送给了阿旺,嘱咐她好好保重,有机会再来看她,便依依不舍的跨上了骏马,在乡亲们齐声称赞中告别了阿旺。没想到茂沙的英勇顽强、豪爽正直深深打动了阿旺的心,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从此,阿旺整天思念茂沙,茶饭不思,一天天消瘦下去。阿旺见家父心急,便把心事告诉了家父,没想到家父及乡亲们非常赞成,可是,茂沙游猎四乡,漂泊不定,去哪儿找他呢?家父着急,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正值新春佳节,家父从后山砍来翠竹,做成许多支芦笙,并张贴告示,请3乡亲们四处传播:“古历正月十八在舟溪举行芦笙歌舞盛会,特邀勇敢青年茂沙,乡亲以表谢义!”阿旺和家父所想,消息传出,只要茂沙知道,他就一定来。盛会那天,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们吹起芦笙,载歌载舞来舟溪参加芦笙歌舞盛会,茂沙也赶来赴会,虽然人山人海,但阿旺很快就发现了茂沙,阿旺老父亲把自己做得最好的芦笙送给了他,阿旺亲手在芦笙上插三根野鸡精毛,把自己亲手织的花带系在芦笙上,并表白了对茂沙的爱,茂沙也很爱阿旺,两人流出了爱情的泪水长时间紧紧的抱在一起,茂沙当即卸下自己的银手镯,高兴地给阿旺戴上,茂沙和阿旺在一片欢乐声中定情终身。后来,他们夫妻二人领导着整个苗族人民的发展,使整个苗族同胞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夫妻二人和睦相处,恩爱如初,白头皆老。据传说,巧合的是夫妻二人在同日同时去世了。整个族人悲痛不已,大家商议对夫妻二人合在一起进行厚葬。后人为了纪念二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决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举办苗族传统节日“芦笙节”,以此纪念二位老人,并对芦笙节定下三条宗旨:一是喜迎新春;二是预祝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三是让苗族青年男女寻找自己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二、凯里市“芦笙节”的传统仪式和传统活动凯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居多、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最为丰富的县份。苗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可以说成是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中的典范和代表,“芦笙节”仅仅是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一个文化和传统节日的缩影,其发展过程见证了苗族同胞的发展历史。“芦笙节”的传统仪式丰富多彩,传统仪式主要包括两大内容:芦笙祭祀和传统活动。(一)芦笙祭祀主要分为“请笙、祈福、传笙”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请笙,即开节祭祀。吉时到,甘囊香芦笙堂长老在甘囊香碑前,吟唱芦笙起堂歌,杀牛(现在改变了这个习惯,用鸡或鸭代替了),另一长老手捧“圣笙”从芦笙桥一端缓缓走来,将“圣笙”请入甘囊香芦笙堂,这时两旁芒筒、芦笙同时齐奏,苗族盛装姑娘们跳起迎笙舞,然后敬酒劝肉,猜拳行令,首长告知祖先,“节日到了,可吹芦笙了”。第二部分:祈福,即起吹芦笙。祭祀碑前,长老口颂祈词,回顾芦笙堂百年沧桑,歌颂芦笙带来的和谐幸福,并为天下苍生祈福。祭祀完毕后,齐鸣放鞭炮,由长老吹响第一声芦笙,预示节起,其他芦笙随后跟着一同吹奏。第三部分:传笙,即起跳芦笙。芦笙吹响后,点起篝火,4由族长老带领身穿苗族盛装的苗族青年男女围绕芦笙堂跳一周,预示起跳,其他青年男女随后围着篝火起跳,共同庆祝节日开始。最后族长老将“圣笙”从祭台上取下,交给德高望重的族人代表们,再由族老代表们将“圣笙”转交给苗族少男少女,第二天由苗族青年们将“圣笙”带到芦笙节主要活动场。苗族人民的“芦笙节”芦笙祭祀活动形式表现为神秘、隆重、古朴、热烈,反映出了贵州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二)芦笙节的传统活动芦笙祭祀完成之后,接下来的就是苗族同胞们举行的爱好和平发展的传统节日活动了,其形式丰富多彩,形态各异,历史悠久,有碑文记载“窃为吹笙跳月,乃我苗族数千年之正当娱乐,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循序渐举,以资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婚配佳期……”。“芦笙节”的主要传统活动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这些活动都苗族同胞们自发组织而形成的。在慢长的历史进步和岁月发展中,苗族的“芦笙节”传统活动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由原来的芦笙踩堂和赛芦笙发展到今天多项传统节日,有:跳芦笙、斗牛、斗鸡、斗鸟、苗歌对唱、赛马、射箭、赛跑等民俗民间竞技活动。跳芦笙是芦笙节上最传统的节目之一,以群舞的形式出现,这种舞一般只有未婚的男女青年参加。凯里各个地区的跳法也不同。在舟溪,主要是男青年边舞边吹着优美的芦笙曲,年轻的苗族姑娘们在后面踏着节奏跳舞。斗牛是苗族“芦笙节”传统活动上最具有吸引力、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芦笙节的到来,都要举办传统的斗牛活动。斗牛,俗称“牛打架”,它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斗,有别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故人们又称之为“东方斗牛”。黔东南的舟溪斗牛的十分精彩,主要体现牛的力量搏击、技巧决战。因而整个斗牛场面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场面壮观,富有强烈的刺激性,令人击撑赞叹,给人以力拔千钧和排山倒海的震撼,最后获胜方以“牛王”为称号。斗鸡、斗鸟等民间传统竞技活动是凯里地区各族群众节庆期间最喜欢的活动项目之一,每逢节庆,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都有举办斗鸡、斗鸟活动的传统,其场面也是相当激烈和壮观。……三、“芦笙节”的价值功能苗族文化具有多重的价值功能,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芦笙节”上的芦笙吹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的器具,而更是一种民族的社会5的文化现象,是民族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芦笙节”作为苗族文化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一)教化功能。芦笙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以音代言的教化工具,崇尚真实、美德、礼敬、和谐等作用。在各民族的祭祀活动中,乐器通常是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芦笙在祭祀活动中,角色不仅是乐器,还是“通灵功能”的法器,具有通灵天地,和谐万物的功能。无论是发丧送灵,还是驱鬼祭祖,芦笙吹奏的是一种朴实而明确的“芦笙词语”,不像我们平时听见的神秘的符咒话语。芦笙节上出现的长老具有巫师和寨老的双重身份。不仅“通灵”,而且“通人”,把某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意念行为(祭祀行为),演化为直白的教化活动。所以说它是拟人化了的“神器”,这也是外界人文化视野下的“芦笙节”上的评判。然而,其实并不然这样的评判,这种双重身份的文化现象的出现恰以说明长老们在族人心目中的那种德高望重的身份和苗族同胞们认同感。(二)和谐功能。“芦笙节”的传统仪式可以说是苗族同胞们的大团员、大聚会,无论是怎么样的离愁别恨,恩怨愁恨都会在芦笙节上烟消云散。如今的“芦笙节”已经成了各族同胞们欢聚的节庆,各族同胞们在经济、产品、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不断的沟通交流,增强了各族人民了解和感情,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所以有人说;当代“芦笙节”上的芦笙吹奏出了和谐社会的和谐之音。其实,芦笙的文化底蕴很深,其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让人惊叹,它的最高艺术价值就是吹奏出当代人的和谐之美。芦笙舞中的音乐与舞蹈无疑是人的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民族的节奏、生活的节奏和生命的节奏。它给人一种特别强烈的美感,让生活的人们领悟和感受这种美。芦笙的乐和舞都是一种别致的艺术,我们能在欣赏她的艺术形式的同时发现这种节日文化的内在美。芦笙节文化正是以这种独特的艺术价值、人文精神价值记载和影响苗族同胞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和谐之美。(三)载体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苗族人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苗族在生产、生活、文化、艺术水平等方面的不断提高,“芦笙节”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形式不断的改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游客们,甚至外国朋友们也来参加芦笙节了。芦笙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旅游、文化等发展价值,深受中外朋友的热烈欢迎。芦笙节不仅是苗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6而且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也成为贵州苗族地区旅游事业的开发,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内容。贵州许多苗族山寨旅游景点开设了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苗族山寨芦笙歌舞表演会,让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也能亲自参与,领略芦笙文化的内涵与乐趣。在当代贵州,由于得到政府的倡导、支持和组织下,把苗族芦笙、地方经济与旅游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同时,政府加强了芦笙队员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包括表演的技巧、接待游客的礼节、服务的精心策划、处事的能力等,让游客玩得更开
本文标题:苗侗族芦笙文化的发展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8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