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节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任务
第二节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任务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一)宏观经济管理是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管理也就是对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过程的管理。1.社会再生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上,消费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所决定的,反过来,消费又对生产、分配、交换产生重要的作用。生产、分配、交换的对象、规模、结构和方式决定着消费的对象、规模、结构和方式,并创造出消费的动力。消费对生产的作用表现为它能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被再生产出来,消费对分配的作用表现为分配得以最终实现,消费对交换的作用表现为使交换最终完成,并促进交换的扩大。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又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在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上,一方面,生产决定分配,表现为生产为分配提供了对象即用于分配的产品,人们参与生产的方式决定了分配的方式;另一方面,分配也决定着生产,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着生产结构,产品的分配也反作用于生产。在生产与交换的关系上,一方面.无论是生产过程内的交换,还是产品的交换都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的性质和分工发展的深度、广度决定了交换的性质、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交换又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能够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2.宏观经济管理与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社会再生产要顺利经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并循环往复,不断运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是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必须相互协调。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各种比例关系.特别是一些关系到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的重大比例关系,如果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显然是要付出诸如经济剧烈波动、资源极大浪费等沉重代价的。因此,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主要是调节和控制涉及到社会再生产总体运行的全局性、战略性的各种比例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例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比例,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比例,不同产业之间的比例,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要素供给的比例各地区间的比例等。这些比例关系协调好了,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就能够相互衔接,整个国民经济也就能按比例顺利地发展。3.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宏观经济管理就是要在国民经济全局范围内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资源总供给的增长相适应,使现有的资源获得最有效、最合理的利用,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能力逐步扩大和增强,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得到更好地满足。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街;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升级;消费基金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进出口总额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生产布局和地区协作,等等。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看,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还包括:培育和完善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市场在内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维护产权,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竞争;调节分配,促进效率与公平;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整治国土,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等等。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除了包括经济发展的内容,还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内容,因为经济不可能脱离科技和社会事业而孤立发展,因此,科技和社会事业发展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二)宏观经济管理是对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管理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是经济、科技与社会事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三位一体地协调运行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对经济、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为此,我们应对经济、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总括的认识。1.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愈来愈明显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现实的、巨大的生产力,关系着生产建设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成为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之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2l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必将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从另一方面来说,科技的发展也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基础。发展科技要靠长期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人。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撑,教育事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培养,科技事业的进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考虑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科技发展的方向、日标、重点以及规模和速度都必须同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2.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从广义上说,社会是指由一定生产关系所规定的人们在一定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则是指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科技与教育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从狭义而言,社会发展则是指非经济的发展,包括与经济发展有间接联系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发展,如劳动力就业,人口数量增长和人口质量提高,社会保障建设,城市住宅和公用事业发展,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还包括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进步等。这里所讲的社会发展是指狭义的社会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技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但我们通常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研究。一般说来,社会活动是起源于经济活动的。经济活动是各项社会活动的源泉,社会活动是经济活动的派生物。但是,社会活动也存在着自身独特的发展现律,总是对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国的社会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同其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既要考虑不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的可能,也不能忽视了社会事业的落后会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任务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统一管理,是从全社会共同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出发,根据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对国民经济总体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包括;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维护产权制度和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规范市场运行秩序,调整社会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提供公共物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等等。在宏观经济管理的这些任务中、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调控,即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在量上和结构上的基本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有序和健康地发展是宏观经济管理最基本的任务。因此,在宏观经济运行的诸多矛盾中,如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工业与农业的矛盾、积累与消费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等等,有一对基本的和主要的矛盾,即经济总量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它贯穿于宏观经济领域所有的矛盾之中。这一矛盾无论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是存在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它有时还会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宏观经济管理只有牢牢抓住了这一基本的、主要的矛盾,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链条带动起来。所以,正确处理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问题,努力实现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并且在此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有序和健康发展,便成了宏观经济管理的两项最基本的任务。(一)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总量问题是宏观经济运行最基本的问题,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所指的经济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由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这两个经济总量是宏观经济各种比例关系的综合反映,而且它们的平衡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因此,总量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足指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大体平衡,防止和避免出现“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市场疲软”或“需求膨胀、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这两种不正常现象,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什,也是保持微观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有序进行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保持总量平衡方面,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作用是“反经济周期”,即尽量减弱和避免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震荡。一般来说,当经济出现过热的征兆时,政府应及时干预总需求,使投资和消费不要过旺;当经济出现滑坡时,政府应设法刺激总需求,增加投资和消费,以此来维护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大体平衡。保持宏观经济问题的平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努力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理论与实际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如果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市场价格就会偏离价值规律运行的轨道,就不能正确指示社会资源的稀缺状况和程度,不能正确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和经济运行的不正常。例如,过去由于在发展经济上急于求成的“左”的思想作怪,曾多次出现社会需求膨胀,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致使物价上就,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结果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造成严重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原因,我国经济生活中随着买方市场不断扩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需求不足的矛盾开始突出。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失衡情况下,会造成市场疲软,生产滑坡,资源闲置,资金周转缓慢.也会妨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1997年以来,我国先后来取了一系列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拉动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可见,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乃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2.保持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与国民经济各种结构的平衡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的前提,总量一旦失衡,必然引起结构的紊乱;结构平衡又是总量平衡的基础。结构一旦失衡,也必然表现为总量平衡的破坏。结构平衡的实质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需求结构相适应。虽然需求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但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社会需求结构是基本稳定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结构决定生产结构,而不是相反。因而不能强制地让需求结构适应生产结构。可见,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结构即生产结构。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需求。3.努力做到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相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内容除了实物产品的供求平衡外,还包括劳务或服务的供求平衡,而劳务供求的计量只能用价值指标来衡量,这也表明市场经济中经济总量的平衡首先必须是价值平衡,实物平衡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即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即使是物质生产部门,由于各种产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和量上的不可通约性,也要求把价值平街作为经济总量平衡的基础。但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价值平衡,又离不开实物平衡;单纯强调价值平衔,必然会引起结构的失衡;片面强调实物平衡,必然会引起总量的失衡。因此,要把价值平衡与实物平衡很好地统一起来,要通过价值平衡来引导实物平衡,通过实物平衡来改善结构平衡,并最终使国民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在总量与结构上达到统一。(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搞好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抓住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其目的就是要保证和促使整个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有序、健康地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宏观
本文标题:第二节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与任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28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