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经济贸易地理课程考核试卷A√、B□课程代码:13001380任课教师_考试形式:开卷√、闭卷□课程性质:通识□、基础□、专业√、必修□、选修□、考试□、考查√、指选□、跨选□适用年级/专业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分/学时数2/32考试时间90分钟…………………………………………………………………………………………………………学号姓名专业得分印度经济贸易地理概况第一部分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印度”梵文的意思是月亮,中文名称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的译法,在这以前称天竺或身毒。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印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领土,并实际控制该地区,即阿鲁纳恰尔邦;按印度官方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邻国,因为现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与阿富汗相连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区也被印度政府认为是印度的领土;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为3,166,41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2二、地形地貌从地理上看,印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区,一是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文底耶山脉以北、包括西北部的沙漠和恒河平原地区;二是中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它西面较高,向东倾斜,呈南北走向的东、西高止山脉位于高原两侧,两条山脉又分别在东西两部各留出一条狭长的海岸平原;三是克里希那河及其支流通加巴德腊河经南直到海角的地区。这里是德干高原向南延伸的部分,一般称为南印度。在辽阔无垠的次大陆,河流纵横,湖泊棋布,为人类带来灌溉舟楫之利。最著名的河流有北部的恒河,朱木拿河,西北的印度河(今巴基斯坦境内),东北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中部的纳巴达河、哥达瓦利河,以及南部的克里希那河、科佛里河等等。其中恒河为印度第一大河,全长30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73万多平方公里,是印度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三、气候条件从气候条件看,印度从北到南兼具寒、温、热三种类型的气候,但大部分地区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气温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异,喜马拉雅山区年均气温12℃~14℃,东部地区26℃~29℃。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冬季气候宜人,最冷的时候只穿一件薄毛衣即可,而且到处仍是绿树如荫,繁花盛开,印度人称之为“粉红色的冬天”。这时也是印度一年中最好的旅游季节。暑季则酷热难耐,有时气温高达50C,即使坐在室内也是汗流浃背。从7月份开始,印度洋季风到来,雨季开始,几乎每天都要下一场雨,带走一些暑热。印度全国降雨量变动的幅度也很大,年平均降水量各地大致2000-4000毫米不等。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3四、自然资源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铬铁矿1.24亿吨,锰矿石6550万吨,锌589万吨,铜352万吨,铅136万吨,石灰石684.77亿吨,磷酸盐8100万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天然气697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等矿藏。森林覆盖率为21.9%。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但是,印度的资源利用率很低,开发利用不高。据统计为15-30%左右。(主要是煤炭,铁矿)第二部分人文地理概况一、人口与劳动力2011年3月31日,印度人口普查委员会调查结果显示,印度的人口约有12.1亿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众多人口虽然为印度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但人口总量大,而人口增长率又高,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反而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据统计,20世纪40~60年代,印度人口增长率高达4.1%左右,1995年下降到2.9%,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是印度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预计到21世纪中叶,印度人口总量将赶上并超过中国。02468101214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世界人口数量前六位国家)(亿)4印度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中仅有不到7%的人被正式的经济体雇佣,即所谓的“有组织部门”。这就意味着,在上亿劳动人口中,仅有3500万人拥有稳定的工作,缴纳个人所得税。按照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标准,这是一个极低的比例。而其他人多属于“无组织经济体”,他们或者在家饲养牲畜,或者是临时工人,或者经营零售店和小摊,或者做人力车夫等等。但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sation)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印度即将成为全球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未来10年内印度将新增劳动力1.1亿人,成为全球劳动力最丰富的国家。报告中说,印度新增劳动力数量几乎是英国和韩国人口总数的总和。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印度51%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66%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表示,印度人口年轻的优势估计会一直保持到2050年。相比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无疑将成为印度将来发展的一大优势。二、民族与宗教信仰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宗教也众多,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印度教徒主张素食,把牛视为“神”。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公元7世纪由阿拉伯商人带入南印度。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亚,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在印度人看来,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保护宗教的人也将受到宗教的保护。印度的各种宗教的信众,虽长期以来融洽相处,但由于宗教教义有别,加上英国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的矛盾进行挑拨和分而治之,因此各种宗教争斗此起彼伏,进而引起政治上的动荡。三、经济发展状况2003年,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共同梦想——5通往2050年之路》的报告。尽管这个报告预测的时间跨度较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经济发展的视角,印度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印度独立后,其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该阶段GDP年增长率为3-4%。尼赫鲁政府在农业方面推行“绿色革命”扩大粮食产量,重点发展工业和基础工业,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进口替代,保护民族工业,严格控制外汇,限制外国资本流入。财政上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激增,外债不断扩大。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印度政府继续推动中央主导的扩张型财政政策,但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放松了对私营部门的限制,鼓励出口,逐步摆脱了经济缓慢增长的局面,GDP年增长率提到5.5%左右。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1991年印度政府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向市场自由化方向转变,本币卢比实现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鼓励私营经济发展,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取消出口补贴和进口数量限制,使国内经济同国际经济接轨,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GDP年增长率提到6.5%左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为控制通货膨胀和缓解财政赤字,政府实行紧缩财政政策,亚洲金融危机后略有放松。1993-2002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达6%,2006-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9.7%,2007-2008年达9.0%。据《经济学家信息部》预测,2008-2009年度,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回落到6.2%。尽管如此,印度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印度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基本得到普遍的认可,但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的农业增长缓慢、基础设施相比薄弱、农村人口基数偏大且识字率低、贫富分化严重、就业压力大、财政赤字高内债过重、能源短缺、地方分离势力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等因素,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对发展中经济体影响的加剧而带来的印度国内固有的种姓、宗教、民族等矛盾的升级甚至激化,都会对其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三、三大产业概况印度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服务业相对较发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投入不足,印度选择了一条绕过制造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的道路,在某些产业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其中,印度软件和软件服务外包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成为印度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近年业,印度政府也认识到制造业发展落后的弊端,大力发展对基础设施依赖相对较低的产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汽车零配件制造、生物制药、化工、食品加工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凸现。农业:在印度政府积极的农业政策促进下,2004-05财年至2007-08财年,印度农业年均增长3.2%,粮食生产每年增长1000万吨左右,并于2007-08财年达到2.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2008-09财年,印度农业产值为56604.5亿卢比,比上财年增长1.6%,占GDP的比重为17%。工业:近年来,印度政府开始逐步重视工业发展,印度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印度的工业增长率分别达到10.3%、10.2%、11%、8.1%和3.9%,五年平均增长率达8.7%,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其中制造业分别增6长8.7%、9.1%、11.8%、8.2%和2.4%,年均增长达8%。2008-09财年,工业总产值达61788.2亿卢比,占GDP的18.5%。服务业: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04-05财年至2008-09财年分别增长9.1%、10.6%、11.2%、10.9%和9.7%,年均增长10.3%。其中,2008-09财年,印度服务业产值(含建筑业)达215544.8亿卢比,占GDP的比重由2004-05财年的60.2%逐步增加到64.5%。五年中,建筑业分别增长16.1%、16.2%、11.8%、10.1%和7.2%,年均增长12.3%。期间,通讯业发展格外迅速,取得了年均增长26%的高速发展。四、对外贸易现状独立后,由于在对外贸易方面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政策,使得印度的进出口商品数额一直比较低,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非常小。直到1991年进行比较伞面的经济改革以后,印度的对外贸易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下面主要从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三个方面,对1991年以后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作一个总结。(一)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图1可以看出,1992年印度的对外贸易总额只有451.63亿美元
本文标题:印度经贸地理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2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