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电工技术》课程诊改报告
《电工技术》课程诊改报告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1、课程性质本学习领域是高职高专院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学习领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之一,集电路基础、电机、继电接触控制、电工测量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基础、电工技术、电工仪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的发展情况和应用领域,获得数控技术专业电工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与本课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电工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针对机电专业学生第二学期开设。目前电工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迅速,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并促进其发展。它具有应用性很强并有特殊指导意义的课程,通过把课堂教学、实验有机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本课程与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起着成前铺后的作用。2、专业工作的需要作为典型电子产品的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计算机类、电力电工类等科技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要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电类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等职业能力,而这些恰好是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岗位能力,通过本课程训练学生利用维修资料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就业后岗位上升的关键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加强职业意识,树立劳动观念,团队协作习惯,为毕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3、课程定位本课程立足于电工技术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突出电工技术的实用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能进行常见电工电路及设备系统的维护及电工仪表使用、典型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并注重培养爱岗敬业、沟通与协作的职业素质。先修课程:应用数学平行课程:考工技能实训后续课程:为电气控制与PLC、电力电子技术、数控机床故诊断维修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建设规划。《电工技术》学习领域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由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即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确定课程学习目标→确定课程学习与工作内容→确定课程教学课时→按照行动导向原则组织教学→选择学生成绩评价方式。(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对电工技术课程所研究的基本现象和基本原理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于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正确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并能认识常用电气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二)职业能力目标1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1)能判定点位高低和电器功率的计算;2)能够正确熟练进行电路的串并联联结;3)能正确区分和联结谐振电路;4)能够根据应用条件正确联结三相负载;5)能够熟练分析三相对称、不对称电路并能简单处理常见电路问题;6)能够简单选择和使用各类用途的变压器;7)能熟悉常用电机的特性并能简单选择、使用和维护;8)能正确使用并维护直流电动机;9)能识别和选择使用常用的各种低压电器;10)会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机的运行;11)能熟练利用常用电工仪表12)具有安全意识,能进行用电安全防护和急救。(2)社会能力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2)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及集体意识;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5)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3)方法能力1)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4)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5)具有决策、规划能力;6)具备整体与创新思维能力;7)不断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2知识目标(1)能熟练应用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求功率和判定点位高低;(2)能利用电流源、电压源的特性和电路的定理和方法熟练分析基本直流电路;(3)会用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正确描述和区分交流电的特性;(4)能够简单分析并解决电路功率因数的提高问题;(5)能够熟练分析三相对称电路的联结形式并简单计算对称负载及其他物理量;(6)能够用磁路的基本定律分析各类变压器的用途和运行情况;(7)能简单进行三相变压器的联结和维护;(8)能正确区分常见异步电动机的类型和用途;(9)能熟悉常用电机、电器的特点及有关运行性能,并能简单选择并使用;(10)能正确使用并维护直流电动机;(11)能识别和选择使用常用的各种低压电器;(12)懂得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原理并用于实践;(13)能熟练利用常用电工仪表测量电阻、电压、电流及功率参数,分析电路故障;3素质目标(1)具有辩证思维和逻辑分析的意识和能力,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能够理论联系实际;(2)具有工程质量意识和工作规范意识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3)具备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目标国家相关的教育机构要求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既首先要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获得毕业证书。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会考取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证,70%-80%的学生可以达到高级职业资格水平,拿到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三、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表模块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电路基础模块第一章直流电路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练习法实验法1、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组成,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电路模型、电路的三种状态、电位的计算。2、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和常用电路分析方法。3、了解换路定则、分析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三要素。第二章正弦交流电路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练习法实验法1、理解正选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和向量表示法2、掌握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电压与电流关系。3、掌握正选交流电路分析方法及功率计算。第三章三相电路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练习法实验法1、了解三相电源的连接方法、相电压、线电压及相、线电压之间的关系。2、掌握负载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的电流、电压。3、掌握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方法。电工技术模块第四章磁路与变压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练习法1、了解磁路的基本概念及铁心线圈的电路和磁路。2、掌握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第五章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练习法1、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2、了解异步电动机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和过载、短路、失压保护的常用方法。安全用电模块第六章安全用电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练习法实验法1、了解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及触电方式。2、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电工测量及实验模块第七章电工测量理论教学案例教学练习法实验法1、了解常用的电工测量仪表。2、掌握电工测量仪表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实验一常用仪器的使用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1、学会常用仪表的使用实验二基尔霍夫定律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1、验证基尔霍夫定律的正确性。2、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实验三叠加原理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1、验证线性电路中叠加原理的正确性。2、熟悉仪器仪表的使用。实验四戴维南定理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1、通过实验验证戴维南定理。2、加深对等效电路概念的理解。实验五电感、电容中电压与电流相位差测量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1、用示波器观察电感、电容的电压与电流相位超前滞后现象,并测量相位差。2、熟悉示波器的使用。实验六功率因数的提高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1、日光灯电路的构成。2、如何提高日光灯电路的功率因数。实验七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1、学会用示波器测量电容的时间常数。2、熟悉示波器的使用实验八三相负载的接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1、掌握三相负载的两种连接方式及两种连接方式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2、当三相负载星形连接,有无中性线对电压的影响。实验九用兆欧表测量电动机的绝缘程度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1、用万用表判断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定子绕组。2、学会用兆欧表测量异步电动机的绝缘程度。3、了解电动机的星形、三角形连接。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1)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针对学习要点,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将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教学、交叉式启发、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真正做到任务驱动,学做合一、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学要求在教学组织及设计中,教师针对课程教育目标必须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生在实际或者模拟实际的专业性情境的行动中积极主动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动的过程,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具体运用如下: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任务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重合同守信用意识,掌握本课程的职业能力。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承担着如下的角色职能:创设工作情景提供学习信息;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技术准备计划);开发学习资源和安排学习活动;记录管理学生学习进度情况;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电工技术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录象、校内外教学基地进行教学,目前在课程建设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已对部分章节内容开发了多媒体课件,编制和收集电工技术flash动画片5部,照片200多张,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为了配合现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在校内建立模拟实验实训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等。(3)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的建设1)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2)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3)建立本专业开放实验室及实训基地,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功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4)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科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五、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考核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的标志。成功的考试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自我培养。高职教育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考核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1考核形式、内容本课程考核内容包括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占60%,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40%。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1)课堂讨论发言情况占10%;(2)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占10%;(3)个人书面作业占15%;(4)实验实训成绩占20%;(5)吸收新信息的能力占5%。2评价标准(1)课堂讨论发言情况(10%):语言组织能力和回答质量。(2)课堂纪律、学习态度、出勤情况(10%):采取灵活考勤方式,通过教师教学日志反映。(3)个人书面作业(15%):平时布置作业能否按时、独立、高质量完成。(4)实验实训成绩
本文标题:《电工技术》课程诊改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4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