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来源:点击数:录入时间:07-08-1615:54:471、人的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5.人的行为的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转变消极行为,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者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与作用:1.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可以使管理者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进行组织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6.有利于管理者调试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1.边缘性2.两重性3.应用性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搜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2、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1.案例研究法2.观察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实验法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三个体差异与管理1、社会知觉的内容:1.对他人的知觉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对角色的知觉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2、知觉的过程:1.观察2.选择3.组织4.解释5.反应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1.知觉防御2.首因效应3.晕轮效应4.投射4、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以事务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忽视事务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务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5、态度的特性:1.社会性2.针对性3.协调性4.稳定性5.两极性6.间接性6、管理者怎样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他们真诚的关心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改善工作,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7、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8、个性的性质:1.组合性2.独特性3.稳定性4.倾向性5.整体性9、气质及神经过程的基本特征: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和抑止过程,基本特征为:1.神经过程的强度2.神经过程的均衡性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10、气质类型的划分:1.多血质(活泼型)2.胆汁质(兴奋型)3.粘液质(安静型)4.抑郁质(抑止型)四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2、创造性行为的特点:1.首创性2.有用性3.适应性4.主动性3、创造性行为的类型:1.技术发明型2.科学发现型3.艺术塑造型4.组织管理型4、研究创造性行为的意义与作用:1.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2.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3.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5、创造性行为人员的主观特征与自我培养:1.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2.善于发现问题3.勤于思考4.富于灵活性5.善于应用6.怀有好奇心7.充满自信8.坚持独立思考9.勇于坚持到底6、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1.家庭环境2.学校环境3.组织环境4.社会环境五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1、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以及岗位的发展道路。2、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单位、要担负的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做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3、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生涯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活动。4、研究事业生涯的意义与作用:1.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3.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5.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和开发计划。6.有利于人尽其才,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5、事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6、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1.个人和组织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对事业生涯的管理2.必须有高质量的信息管理工作3.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7、事业生涯按个人生命周期划分的五个阶段:1.成长阶段2.探索阶段3.创立阶段4.维持阶段5.衰退阶段8、做好事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要灵活。2.要允许人才自由流动,给人以择业的选择。3.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给人提供平等就业就职机会。4.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工作,做好双向选择。5.夫妻之间双事业生涯的配合。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六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1、个体加入群体的原因: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力需要6.实现目标需要2、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1.形成阶段2.震荡阶段3.规范化阶段4.有所作为阶段5.中止阶段3、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2.群体成员资源3.群体结构4.群体任务4、群体规范的基本功能:1.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2.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3.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4.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5、群体规范形成的方式:1.群体成员所做的说明2.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3.私人交谊4.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6、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1.能促进群体生存2.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3.能减少群体成员中的人际关系问题7、角色的特性:1.角色同一性2.角色知觉3.角色期待4.角色冲突8、角色知觉: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9、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10、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的成功经验七群体内部互动行为1、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时更努力。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1.智力因素2.情绪的稳定性3.自信心4.个性特点5.人际关系环境因素:1.群体的气氛2.群体的竞争性3.群体凝聚力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5.群体目标6.群体的沟通3、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1.失真源2.沟通焦虑3.过滤4.选择性知觉5.情绪6.语言4、有效倾听的技能:1.使用目光技能2.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3.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4.提问5.复述6.避免中间打断说话者7.不要多说8.使听者与说者的角色顺利互换5、群体决策的利与避:优点: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3.提高决策的可接受性4.增加合法性缺点:1.浪费时间2.从众压力3.少数人控制4.责任不清6、群体决策技术的方法:1.脑力激荡法2.命名小组技术法3.德尔斐法4.电子会议八群体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作用:1.人际关系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3.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2、三种人际需要:1.包容的需要2.控制的需要3.感情的需要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的因素:容貌、个性特点2.交往因素:邻近、相似、互惠4、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1.社会测量法2.关系分析法 3.参照测量法5、人们之间的利害关系:1.共同利益关系2.利益矛盾关系3.混合利害关系6、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1.动机2.威胁3.信息沟通4.个性特征5.组织文化九群体间互动行为1、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1.相互依赖性2.任务不确定性3.时间与目标取向2、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1.规则与程序2.层次等数3.计划4.联络员角色5.特别工作组6.工作团队7.综合部门3、冲突的五个阶段:1.潜在的对立或失调2.认知与个性化3.行为意向4.行为5.结果4、处理冲突的策略:1.运用竞争2.运用合作3.运用回避4.运用迁就5.运用折中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十领导的概念与功能1、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2、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3、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的关系:1.正式领导者一般是工作领袖,非正式领导者往往是情绪领袖。2.正式领导者和非正式领导者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分离。3.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领导者,必须同时将工作领袖和情绪领袖两种角色集于一身。4、领导的特点:1.示范性2.激励性3.互动性4.环境适应性5、领导的功能:1.创新功能2.激励功能3.组织功能4.沟通协调功能5.服务功能6、权力的构成:1.资源控制权2.奖惩权3.专长权7、领导威信的作用: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2.提高领导效能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4.有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利于吸引人才8、提高领导行为的步骤:1.计划2.委派3.贯彻4.评价5.奖惩9、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1.工作的效率2.工作的效益3.人员的满意度4.人员的流向5.出勤率十一领导理论1、领导班子合理的素质结构:1.年龄结构2.智力结构3.专业结构4.知识结构5.个性性格结构2、领导行为二元四分论:把领导行为归纳为二个变量(维度):1.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关心工作,健全规章制度,照章办事。2.以人为中心,关心人,协商办事。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1.低规章、低协商2.低规章、高协商3.高规章、高协商4.高规章、低协商3、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4、领导者工作作风的分类:1.集权型2.民主型3.放任型5、领导效果好坏取决的条件: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任务的结构3.职位的权力6、途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含义:领导的管理行为应该以关心下属和组织指引为基本出发点,并以此帮助下属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其中还要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简言之,即领导应指明达到目标的途径。十二领导的决策行为1、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1.决策是领导过程中最主要的职能2.领导者权力的实现要依赖于领导者制定决策3.科学决策是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4.决策是竞争形势的需要5.决策决定着组织运行的方向2、领导决策的原则:1.信息健全原则2.可行性原则3.系统分析原则4.对比择优原则5.时效原则6.集体决策原则3、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1.对决策对象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2.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3.对社会发展的研究4.决策要符合政策与法律规范4、领导决策的程序:1.发现问题2.确定目标3.核定价值准则4.拟定方案5.方案评估6.方案确定7.试验实证8.组织实施5、良好的领导决策目标应具备的条件:1.有明确的目标内容 2.有清楚的时间规定3.有准确的计量标准4.有确定的实现目标的责任6、决策民主化的原因:1.决策民主化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必由之路2.决策民主化是组织决策的未来趋势7、决策民主化的特征:1.决策观念的民主化2.决策体制的合理化3.决策研究的公开化4.决策的法制化8、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性:1.组织超大规模发展的需要2.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多变性的需要9、决策科学化的特征:1.决策思想科学化2.决策程序科学化3.决策方法科学化10、决策民主化与决策科学化的关系:1.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2.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3.决策民主化和决策科学化是任何有效决策都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先决条件11、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方法:1.选准决策目标2.提高执行者对决策的认可水平3.发挥外脑的作用4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4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