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第三章(0答案)
经济地理:试题库:第三章一、填空题:(掌握)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2、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目的在于: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4、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5、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空间收入曲线和空间成本曲线来反映的。二、判断题:(掌握)1、作物的地租曲线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小。(F)2、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如运费、劳动力则属于前者;而地租、空气湿度等则属于后者。(T)3、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T)4、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小,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F)5、普雷特的行为矩阵认为: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T)6.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T)三、名词解释:(掌握)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力成本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答: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等费用线,所有运输费用相同的点连线;综合等费用先则为全部费用相等地点连线;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连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劳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2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掌握)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形成机制: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3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掌握)答:(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①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②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③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二)经济学上的意义①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②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③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4韦伯的区位理论有哪几项基本假设?他分析了哪几个区位因素的影响?(掌握)答:三个基本假设:1已知原料供基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并且,在这种劳动力成本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三个阶段的区位因素: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即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5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掌握)答: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6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掌握)答:首先,考虑运费指向理论。即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指向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运费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原料指数”的概念,即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原料指数大小不同的原料,决定理论上工厂的区位。对于仅一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地,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当原料地有多个时,韦伯使用了范力农构架找出生产地的最佳区位,即对于多原料地和市场的区位多边形而言,求解运费最小点即是求解区位多边形。其次,考虑劳动费指向论。用劳动费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这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劳动费指向论。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仅限于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劳动费指数”的概念,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劳动费指数只是判断劳动费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决定因素。为此,他又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说明劳动费指向性强;劳动系数小,说明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最后,考虑集聚指向论。利用集聚指向论,使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的基础上,产生第二次偏移。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为了判断集聚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加工系数的概念,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加工系数大,则产业集聚的可能性大;反之,集聚的可能性就小。7评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掌握)答:如同农业区位论鼻祖杜能一样,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①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②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③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有仅仅论及工业区位的范围,而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89简述帕兰德区位理论和胡佛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异同点答:在帕兰德的著作中,试图把不完全竞争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中,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同时他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远距离运费衰减的规律,是对区位论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怕兰德的理论主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在假定原料价格和分布地以及市场的位置已知的条件下,生产在哪里进行;二是在生产地、竞争条件、工厂费用和运费率已知的的情况下,价格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产品销售地域范围。胡佛对韦伯区域理论中的运费计算方法作了重大改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费和线路运输费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运费最小区位分析方法。结论表明,在区位三角形内部一般很少存在有最小运费点,相对的在三角形顶点处出现的可能性则较大。10廖什的区位理论在基本假设及区位因素上与韦伯有什么区别?答:廖什市场区位论的特征在于确定理论上的能够获取最大收益的地域。他在建立市场区位模型时,进行了如下条件假定: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11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答: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他提出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12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答: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认为,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与此同时,也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大,企业可自由布局。史密斯认为,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史密斯在考虑区位选择的行为模式时,加入了社会因子。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边界理论也认为,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企业家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用,13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答:普雷德行为区位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第三章(0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6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