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例析
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例析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中,经济常识频频出现计算类的问题,如2008年高考试题全国文综卷Ⅰ中的25题,天津卷中的26题,2007年高考试题全国文综Ⅰ中的24题,北京文综卷中的29题等。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这种题的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针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系统整理和训练。根据教材内容和近几年的考题,我做了一下整理.一、和商品价格有关的计算题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和商品价值量有关的变化,商品价值量只与“社会的”有关,和“个别的”无关。商品价值总量和“社会的”无关,和“个别的”有关。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题1:(2008四川卷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lO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A.100亿元和110亿元B.110亿元和110亿元C.1lO亿元和121亿元D.12l亿元和121亿元解析: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引起的商品数量和单位价值量的变化。因为2007年生产M商品lO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所以,2007年M商品的单位价值和价格都是10元。由于劳动者数量增加10%,引起商品数量的增加(1+10%)。同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商品数量随之发生变化(1+10%),因此08年M总数量为10亿×(1+10%)×(1+10%)=12.1亿件。又因为单位商品价质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单位商品价质量=10×1/(1+10%)=100/11。商品价值总额=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因此08年价值总额应为100/11元×12.1亿=110亿元。价格总额=单位商品价格×商品数量,08年M商品总数量为10亿×(1+10%)×(1+10%)=12.1亿件。其他条件不变,说明价格未发生变化,仍是10元。故08年商品价格总额=10元×12.1亿=121亿元。因此,答案为C项。例题2:(2008宁夏卷12).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A.110亿元B.120亿元C.130亿元D.132亿元解析:同例题1第一步,答案为A例题3:(2007年全国文综卷Ⅰ24.)假定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如果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价格用白银表示为A.4克B.8克C.16克D.32克解析: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去年生产1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1克白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8倍,可得:1克黄金=8克白银,且5件A商品=2克黄金,可得:5件A商品=16克白银,今年全社会生产黄金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黄金的价值量降低1倍,则5件A商品=4克黄金,1克黄金=4克白银,则5件A商品=4×4=16克白银。答案应选C例题4:(2008四川延考卷24).假设某国去年生产一件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小时,其价值等于10元;甲企业生产一件M商品所花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2小时。如果甲企业今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5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企业今年销售一件M商品的价格是A.6元B.8元C.10元D.12元解析: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无关,不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应选C例题5:(2008北京文综33).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BA.0.75元B.0.80元C.0.85元D.1.25元解析:单位商品的家质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5%后,该商品的价值是1×1/(1+25%)=0.80元。例题6:(2007全国卷Ⅱ24).假定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为40元。如果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为1小时,那么,A在4小时内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生产出的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是A.28040B.24020C.48020D.416040解析: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即商品的数量和个别劳动劳动时间成反比,生产者A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社会劳动时间的1/2,在相同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数量的2倍,生产一件甲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4小时应生产2件,生产者A则是2×2=4件。个别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为40元。商品交换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使用价值总量(商品数量),40元×4=160元,所以,商品的交换价值总量是160。答案为D。例题7:(05广东大综合卷第13题).假如生产一双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4小时,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产者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在其它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他用4小时生产同样的皮鞋售出后收人是DA.30元B.60元C.90元D.120元解析:个别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但和一定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成正比。。某一生产者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仍是60元,但4小时生产的商品数量是2双,所以,售出后收人是60×2=120元2、供求和价格相互影响,供求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例题1:(2008山东卷15).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下列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C解析:供求影响价格,需求量的增加,使商品的价格上升,曲线应该上移。因此,选C例题2.(2007年高考政治海南卷2)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A.增加50单位B.减少50单位C.增加10单位D.减少10单位解析:价格影响供求,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则A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20单位,替代品价格下降10%,则A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30单位所以,应选B(注: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价格是同向变动的。替代品是指可以互相代替来满足同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价格是反向变动的)3、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纸币本身的升值或贬值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例题1、(2008全国卷Ⅰ25).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B)A.12元B.12.5元C.18元D.18.75元解析:其他条件不变时,“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即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是2007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5倍,其价值量用货币表示是15元×1/1.5=10元。“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的情况下,价值10元的M商品的用该国货币表示为多少钱。此时,不能简单认为就是在10元钱的基础上增加20%,应该计算比例,即要计算出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的情况下,现在的1元相当于去年的0.8元,那么价值10元的M商品价格G究竟是多少呢?用比例关系可以看出,1:0.8=G:10,此时答案就出来了,G=10/0.8,就是12.5元,选择项是B。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纸币贬值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现期物价水平(G—10)/G=20%G=12.5元,(注:贬值是以现期物价作为基数的,不能除以原来的物价)二、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问题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国家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国家发行的纸币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会引发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纸币的贬值程度即纸币贬值率的计算公式是:纸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纸币贬值率=(1-100/200)×100%=50%。物价因纸币贬值而全面上涨。纸币贬值率越高,物价上涨率也就越高,物价上涨率的计算公式是:物价上涨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例如,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100亿元,实际发行的纸币是200亿元,物价上涨率=((200/100)-1)×100%=100%。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价格上涨率是从低到高,以基期物价水平为基数)纸币贬值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现期物价水平(贬值是由高到底,以现期物价水平为基数)。例如,一个国家去年的商品平均价格100元,今年商品的平均价格150元,那么,通货膨胀率=(150—100)/100=50%,纸币贬值率=(150-100)/150=1/3例题1:2007年四川文综卷26、某国全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6万亿元,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万亿元。假如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理论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cA.1.8万亿元B.2万亿元C.2.2万亿元D.2.4万亿元解析: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设流通次数为x,那么16/x=2x=8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16×(1+10%)/8=2.2因此,应选C例题2.某国待售商品1000亿件,平均每件商品价格10元,据测定该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当年该国流通中需要货币量是______亿元,当年该国政府实际发行了4000亿元纸币,这时的1元钱相当______元纸币,通货膨胀率为______下列答案正确的是()A.4000、0.25、100%B.2000、0.5、100%C.2000、2、50%D.2000、0.5、50%解析: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数量ⅹ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由此公式可知,这一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1000ⅹ10)/5=2000亿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的纸币量为4000亿元,为实际需要货币量的2倍,所以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此时1元钱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0/4000=0.5元。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4000/2000—1)×100%=100%该题正确答案为B。例题3:某一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为5万亿元,由于生产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加20%,但实际执行结果却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达到8万亿元,这时货币的贬值程度为---,原来标价15元的M商品,现在价格是多少A28%,22元B25%,20元C22%,18元D25%,18.75元解析:按照题目要求,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5×(1+20%)=6(万亿元),而实际发行了8万亿元,因而一元货币等于6/8=0.75元的购买力,贬值程度为1-6/8=1/4,货币贬值程度为25%。(可直接用公式:货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1—6/8)×100%=25%),货币贬值程度为25%,即现在的1元相当于原来的0.75元
本文标题:经济常识中的计算题例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6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