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
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一、单元综合解读整个经济生活就其活动的基本内容而言,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紧密相连的三个部分。本单元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财富分配分为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国家参与的收入与分配)。二、重点、难点精析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1.按劳分配为主体(重点问题)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所以按劳分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这一重点,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也就是说,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第三,目前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不能搞平均分配。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使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对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体”的认识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必须克服几个认识误区(1)按劳分配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进行的。之所以对社会总产品作一定的扣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积累,要扣除生产成本、企业利润留成和上缴国家的税收利润等。(2)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金收入而言的,按劳分配是公有制范围内的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但是劳动收入未必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公有制经济之外的收入如个体劳动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要素收入,都不是按劳分配收入。2(3)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在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普遍实行的工资制是按劳分配收入。但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是按生产要素分配。(4)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第一,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其重要的原则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表面看来,似乎只要劳动者付出了等量的劳动,必然获得等量的报酬,其实不然。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同其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第二,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每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可能完全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企业里付出了同等劳动的劳动者,其分配所得不可能相同。等量的劳动获得等量的报酬的情形只存在于同等经济状况的企业里,但这并不违背按劳分配的本意。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问题)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它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由此决定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我国分配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必然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把握这一重点和难点,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第一,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第二,这种分配方式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2)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分配实例,判断它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3)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意义第一,理解我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分析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回忆在分析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时,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这种分配现状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最终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二是这种分配方式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实行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第二,理解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意义。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尤其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有利于充分利用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以造福人民。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4)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区别范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广泛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3体现的关系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体现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1)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及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2)二者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5)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形式比较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形式比较表类别对应形式是否属于劳动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存款利息、股息或股票转让所得、债券的利息、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否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和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是按劳动要素分配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要具体分析注意:问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按劳分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前二种分配属于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2)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是一回事?二者有严格区别:一是取得的途径不同:合法的劳动收入主要是通过合法诚实的劳动而取得的收入,除此之外,通过其他合法途径取得收入都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二是具体形式不同:合法的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等。3.关于公平问题(重点问题)公平的含义较为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一般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材所讲的公平主要是结果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分析这个问题时,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二,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平均主义与公平是有根本区别的,平均主义抹煞了劳动差别和收入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上违背了公平的原则,压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第三,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4.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难点问题)4党的十七大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这个精神是统率第二框的基本精神。强调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是基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方面的突出矛盾而言的。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如何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一是始终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这就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二是强调保证“两个合理比重”。当前的突出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是居民收入在其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劳动报酬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差距不断拉大。三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注意:关于公平贯彻到国民收入分配的全过程(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的两个阶段。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生产部门的分配,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式上缴国家的(税、利等)、留给企业的或集体的和劳动者个人的收入(如工资、奖金等)。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2)在初次分配中,一方面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保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保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利益,为此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使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得以贯彻。(3)在再分配的过程中,国家通过财政与税收的手段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合理配置经济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4)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企事业致富问题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先富帮后富。问题:下图为社会的人口财富状况结构示意图。两幅图代表的社会财富总量相等。请问(1)哪种人口财富状况最优?为什么?(2)从经济制度上看,我国如何实现更优目标?(1)乙更优。在社会财富相等的情况下,甲图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收入越高人口越少,社会财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乙图中,中等收入人口占了绝大部分,高收入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少数,社会财富比较均衡,体现了社会发展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2)在我国,要实现更优的目标,要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财富中的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发挥市场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作用,促进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同时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社人口人口甲乙财富财富5会公平。解析:回答本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分别指出甲乙两图人口财富分布状况,再比较优劣。二是从分配制度上说明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从两表反映的情况看,甲图反映出贫穷人口多,社会财富差距大,乙图反映出中等收入人口多,两极人数少,在贫富上更能体现“和谐”的思想。回答(2)时要注意题干所给的知识范围的限制,经济制度主要包括所有制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本文标题: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重点精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6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