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概念题••经济社会学、经济行为、社会行为、嵌入性、社会资本、社会资源、社会网、结构性要素、资源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动力性要素、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强关系、弱关系、市场、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类型、市场体系、消费行为、家庭生命周期、社会阶层、炫耀性消费、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经济交换、社会交换、交换模式群体、企业的市场性、企业的社会性、内部劳动力市场、外部劳动力市场、专业劳动力市场、生产方式二、简答题•1、简述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区别和联系•2、社会学家是如何认识交换行为的。•3、社会阶层与消费行为有何关系?•4、简述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5、简述社会网的连接。•6、比较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内涵•7、交换的分类有哪些?具体含义是什么?•8、试析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9、试比较企业、市场、网络结构的特征•10、简要叙述劳动力市场如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而出现。•11、简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理论。•12、简述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13、试述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哪些?•14、简述礼品经济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三、论述题•1、试述网络分析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2、应用社会网分析某一具体经济生活现象•3、简要比较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的异同。•4、试析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有什么关系。•5、试述社会网在经济生活中运用。•6、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是如何嵌入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7、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章绪论经济社会学A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为什么要研究经济社会学•1、现实的需要•2、学科建设的需要•3、研究者个人的需要•帕森斯、斯梅尔瑟•二、什么是经济社会学•定义:•斯梅尔瑟的定义:(1)是研究经济行为本身的,即这些经济行为如何将不同的角色和集体结合在一起,何种价值观念使这些经济行为得以调节和管理。(2)是研究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与非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富永健一的定义: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三、经济学、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的关系•(一)、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分工及其比较•1、经济学及其学科发展•(代表人物:斯密、马歇尔、凯恩斯、萨缪尔森等)•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科学。•2、社会学及其学科发展•(代表人物:孔德、韦伯、涂尔干、萨母纳、帕森斯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群体、社会行为、乃至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发展变化的科学•3、经济学、社会学的学科史比较•社会学的起源晚于经济学的起源•学科发展的脉络和主流体系不同•学科界限的划分和清晰化不同•(二)、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1、理论的比较•三个方面的共性(斯梅尔瑟的观点)•三个方面的相似性(富永健一的观点)•三个不同之处•(1)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行为理论的性质不同(2)经济学与社会学对交换的理解不同(3)经济学与社会学对总体的理解不同•2、方法论比较•(1)相关变量经济学中相关变量是指生产、资源配置和收入的分配。社会学中的相关变量是指有规则、有意义的社会行为的方面。•(2)自变量经济学中的自变量是指供求关系。社会学中的自变量是指从其所要解释的现象里寻找解释的变量。•(3)变量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中变量间的关系是两组自变量的函数。社会学中变量间的关系是指众多的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静态模型、过程模型、变迁模型)•(4)“假定”的重要性在经济学中经常假定某些因素不变,而研究另一因素的变化。在社会学中很难界定那些因素不变,那些因素在变的假定。•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1、经济社会学与社会经济学•2、经济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斯梅尔瑟为“经济社会学”建立起了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一)、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经济社会的各种问题。(二)、从理论上探讨经济学、社会学的异同。(三)、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的关系。(四)、从经济过程的角度分析经济过程的各环节。(五)、从经济变迁与社会变迁的角度研究两者的关系。•二、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的具体社会机制。(社会机制是社会群体内部、群体之间及其国家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物质产品及劳务方面相互作用的稳定系统。)•可用三个层次来概括:研究经济活动中特殊的角色和组织;分析经济结构与其他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经济的和其他社会类型的体系之间的关系。•1、研究重点•2、发展方向•3、具体内容(较为权威的表述)•第一、宏观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第二、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第三、社会学视野下的公司、组织和产业。•第四、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的关系。第二章网络与经济生活•第一节社会网研究的发展•一、社会网的定义:在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其整体结构可以称之为该群体中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总和。•社会网特性: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节点和功能;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关系是连接行动者的社会纽带。•二、社会网的要素•1、结构性要素;•2、资源性要素;•3、规范性要素;•4、动力性要素;•三、社会网理论•1、网络结构观:是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纽带对行动者的影响•2、市场网络观:市场是从社会网络发展起来的•3、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概念:社会关系可分为强和弱两个方面;•弱关系是指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纽带联系。强关系是指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区分强弱关系一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互动的频率上;感情的维系上;亲密的程度上;互惠交流上。•嵌入性是指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嵌入的核心就是网络机制中的信任。•4、社会资源理论•在社会网络中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社会资源的三大假设:地位强度假设;弱关系强度假设;社会资源效应假设。•5、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源和网络联系才能获得回报。•6、结构洞理论•在社会网络整体中存在的某些难以找到的关系之处。•7、强关系力量假设•四、社会•1、网络的连接•(1)网络连接的强度;•(2)网络连接的多元性;•(3)网络连接的持久性;•(4)网络连接的互换性;•2、网络分析的方法•(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网络分析方法•(2)作为一种管理形式的网络分析方法第三节社会网与经济•一、网络进入与机会网络(以就业研究中的劳动力市场为例;以新移民的过程和就业为例)•二、权力网络与影响网络•1、权力网络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权力•权力——正式权威、非正式影响以及公然的统治。•影响——一个人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人,以此改变后者在缺乏这一信息的情况下会从事的行为;•统治——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另一个人的控制,控制者能提供或限制前者利益,或者对其实施惩罚。•2、权力网络的分析方法•(1)实验室法;•(2)跨组织关系分析;•(3)董事互锁关系•三、生产网络•1、工业区域——地缘的网络;•2、研发网络•3、商业集团•4、战略联盟和合作性生产•第四节社会网研究在中国•一、社会网研究的萌牙•二、当代社会网研究复习思考题•1、社会网的要素包括哪些?•2、简述社会网理论。•3、简述网络的连接。•4、试举例分析社会网络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市场第一节市场的基本概念•一、市场、市场主体与市场规则•1、市场;市场是用货币交换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某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有三层含义:表示一个物理空间;有人们的聚集和经济活动;表示进入的资格和权力。•市场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市场。•狭义——有形市场•广义——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总和•2、市场主体;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市场的客体是各种商品和服务)。•3、市场规则;是有关机构(政府、立法机构、行业协会等)按照市场运行的客观要求制定或沿袭下来的,由法律、法规、制度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可分为两大类:体制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一般主要包括的具体规则有:•市场进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二、市场类型•1、完全竞争市场•2、完全垄断市场•3、不完全竞争市场•4、寡头垄断市场•三、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1、市场体系内部各市场的相互关系;•2、市场体系的本质要求;市场体系必须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第二节经济学理论中的市场•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市场•市场就是人们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地点和场所。•强调的是产量而不是市场。•二、边际主义革命和市场现代概念的创立•市场没有任何特定场所,在一定场所里产品被交易,整个买卖的双方都卷入交易,买卖双方都自由主动致使同一物体的价格迅速趋于一致。•三、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市场是自发出现的“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四、凯恩斯对市场规则的批判•他认为:不同市场以及单个市场的供需上存在着差别与不平衡,正是这种不平衡导致了现代社会的高失业率和经济萧条。需要国家的干预,•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市场研究•用一般均衡理论解释相互关联市场中理论难题。把市场分析置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的中心位置。第三节社会学理论中的市场•一、古典社会学理论中市场;•1、市场是以社会行为的竞争开始,以达成交易结束。2、强调市场斗争中“权力”的重要性。3、市场的交易是进行财富或机会交换代理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妥协。•二、市场社会学分析的激活•市场是一个社会系统,其中不同的市场不仅在程度上不同,而且在社会类型上也不同,这取决于它在作为整体的社会系统中的位置。•三、经济社会学的整合•1、市场的传统分析;对“市场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市场空间、市场的结构、市场现象的核心、市场竞争与市场冲突、正式组织和非正式规则等。•2、市场的现代分析;主要的标志是创立了“网络如何通向市场的理论”。•四、20世纪80年代经济社会学家对市场研究的主要角度和内容:•1、市场——结构•2、市场——制度•3、市场——政治•4、市场——组织思考题•比较各种市场概念的异同。并说出几个经典的市场定义。第四章交换与交换模式交换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从早期的以物易物到现代的都市中的货币交易,从人情互惠到对投入的帮助予以报答,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交易。第一节什么是交易行为•一、交换行为的含义•个体主义观点:交换行为是每一个进行交换的社会成员都是个体的、利己的和理性的。在交换的过程中都是趋利弊害的,利益最大化为自己行动的原动力。•结构主义观点:交换过程中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文化的、社会的、道德的、宗教的、价值的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交换行为是在社会关系影响之下而进行的社会行动。•整合性观点:个体主义未能考虑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因而削弱了自身的理论解释力,而结构主义则过分强调结构的作用,从而忽视了个人的能动性。交换行为应当是者两种观点的整合。•二、交换行为的类型•(一)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经济交换——正式的、脱离社会关系的契约性行为。(主要在西方)•社会交换——离不开社会关系的社会行为。(主要在远离西方社会)•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异同主要集中体现在交换对象的范围、交换规则、交换的时间以及交换的结果等方面上。•(二)互惠、再分配与市场交换•互惠经济:以社会义务作为物品和劳力交换的基础,其交换目的实非物质性的、非盈利性的。•再分配经济:其交换的形式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结合形式。•市场交换:其动机是以物质利益为最高目标,交换的过程是以物品和劳动的供求关系为基准。•在这三种划分中互惠经济及其交换还可以分为普遍性互惠、平衡性互惠和消极性互惠。•市场交换也可划分为操作性交换、决定性交换和一体化交换。•(三)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和普遍性交换•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协商性交换:即协商产生
本文标题:经济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7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