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页共6页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007-2014年广东题分类汇编之(十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1·广东文综·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2.(2009·广东历史·7)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A.4.6个B.3个C.2.5个D.0.55个3.(2009·广东文基·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2008·广东历史·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5.(2007·广东文基·23)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2012·广东文综历史·38)(25分)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饮冰室合集》问题:(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9分)第2页共6页7.(2013·广东文综·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8.(2014·广东文综历史·38)((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8分)第3页共6页(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2008·广东文基·22)“嗣后所有公共机关日用消耗各品,除特种无国货可代用者外,务请专购国货以示提倡。”该文告发布的时间最可能是在()A.戊戌变法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成立初期2.(2007·广东历史·6)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振兴织袜厂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实业救国的思潮C.工人阶级的诞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2007·广东文综·39)(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报》(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3分)第4页共6页答案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创举”这个中心词,在材料中指“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之无关。C项,从材料中可知爵位制度在此创举之前已设,故不选。D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指皇权不断加强,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C、D三项。“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明清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到清末,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B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答案】C3【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C4【解析】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它的逐步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步破产的过程。【答案】C5【解析】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可以看出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封建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答案】C6(2)【解析】本题以日常生活用品切入考查世界经济交流(物质文明交流),切入点贴近生活,予以考生亲切感;把政治、经济模块和中外历史有机结合,主题明确,跨度大,突出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第(2)问考查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根据时间信息“(清末)”可以推断“旧工业”指的是传统手工业,然后结合教材分析工业革命推动下列强侵略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冲击。【答案】(2)传统手工业。(2分)英法等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国家;对外扩张,中国遭到侵略;(4分)采用机器大生产的洋货物美价廉,涌入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3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7.【解析】要先指明地位的变化,然后分别答出其政治与经济原因。明显,它们的原因应是相对的,注意组织就行了。【答案】(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8.【解析】(1)第一小问小农经济的特征结合小农经济的含义“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不第5页共6页同点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即可,从材料一中“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的信息可概括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从材料二中“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的信息,再结合材料出处,可概括出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为主。(2)第一小问材料一、二作为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的史料,可从史料的客观真实性、全面性等角度来分析其局限,材料一描述的是道光年间(1821—1850)的情况,结合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并没有真正打开中国的市场,西方商品受到了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所以材料一所述的情况有夸大之处,不符合客观实际;材料二描述的是河北元氏县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农村,史料不够充分,只反映了局部;第二小问特点从材料一沿海通商口岸和材料二内的农村的情况进行比较,可归纳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分)(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专购国货以示提倡”,反映了民国初年的爱用国货运动.【答案】C2【解析】首先可以判断“民国九年”是1920年。C项发生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D项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故可排除。依据“报纸广告”中所给提示,可知反映的是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排除A项。【答案】B3【解析】本题以研究性学习引入,以“经济政策(制度)的选择与探索为主题,综合考查中外经济建设,考查了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切合时政热点——改革与经济转型,立足教材同时超越教材。第(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特别注意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从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肯定,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围剿”)。第(4)问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国内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面临国民政府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根据地建设;广大工农阶级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张学习苏联。(2分。或回答“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亦可)国际因素:1929~193年经济危机爆发和“自由放任”政策的失灵,暴露了市场的弊端;(2分。若回答“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成功的启示”酌情给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或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过第6页共6页渡)。(2分)(4)经济政策(制度)的选择要立足国情并适时调整;各国经济建设要善于借鉴他国经验教训;经济思想(观念)与社会(国内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本文标题: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7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