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经济转型发展论文经济管理论文投稿有关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经济转型发展论文经济管理论文投稿:有关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摘要】本文从经济增长定义出发,用宏观经济学视角具体分析了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区别,并对怎样转变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粗放型集约型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增长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实际增加量或它们的实际增长率;另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潜在的或称在充分就业时的生产能力的增加。由于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经济增长也包含着这些决定生产能力的诸因素的扩大与改进。但为什么每个国家的经济目标要以经济增长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呢?因为人们对物品的劳务的需求是不断提高的,所以必须满足人们对物品和劳务的需求。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增长可以分为有效的经济增长和无效的经济增长。有效的经济增长不仅体现在当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统计中,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和生产的能力。而无效的经济增长虽然体现在当年的经济增长统计中,但它既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不能使经济增长能力增强。比如古代中国修长城,秦始皇修兵马俑可能会对那一时期的GDP有重大贡献,但这种经济增长却不能给人民带来任何福利,也不能提高生产力。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二者的实质都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社会财富,增加产品和劳务的供给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的需求的过程。但是经济发展的含义要更广泛一些,它不仅指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强调实现一国经济与社会结构,收入分配状况等方面的改善。那为什么中国现阶段要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呢?是因为我国以前和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着重大问题,且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连续增长。从建国以后直到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支撑的,这种高投入又表现为不断铺新摊子即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而这种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的特征。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既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模式不仅污染生态环境,存在着大量的负的外部效应,而且这种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所以,我国目前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也可以表述为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粗放与集约这两个词,最初来源于农业生产,广种薄收为粗放,精耕细作为集约,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粗放与集约这两个词也延伸到工业生产以及整个经济领域,其含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被规定为:多投入少产出为粗放,少投入多产出为集约。说简单点就是:以不断追加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求增长为粗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用较少的耗费取得较多的成果求增长为集约。关于粗放与集约的具体衡量标准,根据增长核算方程Y=AF(N,K),其中Y,N和K顺次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又称全要素生产率。若劳动变动为ΔN,资本变动为ΔK,技术变动为ΔA,则由微分学的知识以及微观经济学中边际产量的概念可知,产出的变动为:ΔY=MPN×ΔN+MPK×ΔK+F(N,K)×ΔA式中,MPn和MP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Y=AF(N,K)得ΔY/Y=MPN×ΔN/Y+MPK×ΔK/Y+ΔA/A式中ΔA/A被称为索洛余量,索洛余量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越大就越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就是说:经济增长中靠增加投入所占比重大于50%而小于100%时,为粗放为主型;反之,经济增长中靠提高产出率所占比重大于50%而小于100%时,为集约为主型。不过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不是绝对的,这不仅在于经济增长过程中,总是粗放与集约并存,更重要的是粗放与集约本身是相对的,过去集约型的经济在今天看来可能是粗放型的。因此,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根据增长核算方程,转变经济模式关键在于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笔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制度创新。以前的经济增长理论假定制度是外在的、给定的,在此条件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却认为不能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因为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巨大。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有如下原因:第一,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规模经济、人力资本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是增长本身。人类社会组织会自发的形成许多形式,但是最终都是会朝着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的方向自发演进,一种能够提供个人刺激的有效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这样才能激发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热情。第二,产权的界定和变化是制度变化的诱因和动力。新制度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制度上,以便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第三,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若能明确规定和有效保证每个人的专有权,并通过减少革新收益的不确定性,才能促使发明者的不断技术革新,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这个社会就富有创新精神,从而就会有经济增长。我国经济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高指标、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的路子,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国有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发发展的动力和外在压力,因为缺乏这种动力和压力,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国有企业一直创新力度不强,必须建立一个有利于追求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机制,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不可否认,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人类经济的发展一次又一次都是以技术的革新直接带动,从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工业再到近期的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革命。都说明技术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我们要成功的进行经济转型必须提高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技术水平。技术的提高依赖于知识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专业化的人才为技术进步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和德国之所以可以快速崛起,是因为虽然它们的物质资本遭到了破坏,但是它们的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本没有遭到严重性破坏,一旦进行资金投入,马上迅速崛起产生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而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遇到了经济增长的瓶颈是因为它们教育十分落后,即人力资本短缺,资本吸收能力低,经济发展结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亚洲“四小龙”经济在过去40年里能有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重要原因是它们实施的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发展战略。关于各个行业知识的积累,只要依靠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发展科教事业,通过对外交流不断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加以提高。劳动力的投入和资本的投入也是经济增长充分条件,但是想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只有在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上面苦下功夫,建立一批像比亚迪、海尔、联想这种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只有靠这些自主创新的微观主体才能成功的转变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对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若干对策。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一定的经济体制相联系。因为我国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以前就有典型的粗放特征。传统的政府计划经济靠集权力量高投入,低产出,不停的重复建设,没有经济活力,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政府应该不要过多干预市场经济的体制,而是用法律维护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公正,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主体,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大中国有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造,通过股份制改造变成较为成熟的企业组织形式。一方面通过股权激励来刺激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尽可能不直接干预企业,让股东大会、监事会来对董事会、经政府在应对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及主动调控;对于银行业不良资产,既要处理已发生的不良资产,更要防范新增的不良资产,在发展国际贸易业务中,要充分了解一国的国家投资环境及国家风险,并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以降低贸易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参考文献:[1]王春峰,万海晖,张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1998,(01).[2]张永娟,张志鸿,霍学喜.信用风险程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仁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02).[3]蒋鑫.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8.[4]谭燕芝,张运东.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美国、日本部分银行的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4).[5]郑杏娟,不良贷款率缘何而降,环球企业家,2003年10月.[6]汪宏升,陈友仙。开放大限来临中外银行放手一搏———我国银行全面开放,高考:政史地-2007年1期.[7]刘建军,龚香林.金融动荡中的日本银行业与在日外资银行,重庆金融-1998年8期.[8]张乔,杜凯华.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7年1期.
本文标题:经济转型发展论文经济管理论文投稿有关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37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