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从软件人才需求反思软件人才培养
从软件人才需求反思软件人才培养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接着对我国软件从业人员结构、软件人才的需求趋势、软件人才的供给情况、软件人才的供需错位原因等进行研究,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软件人才教育培养应需要反思的几个问题以及大连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软件企业;软件人才需求;软件人才培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B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软件产业每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由于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软件人才就成为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说:“真正能够加快经济持续增长的是科技进步,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使用效率。”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业中,软件人才更是知识产权的载体和产业生产力的核心。软件人才的培养对于整个软件业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中国作为世界软件和服务外包的主要承接地,对软件人才将有大量的需求根据麦肯锡2005年的研究报告,在全球全部服务性工作岗位中,有11%左右的工作将适合进行离岸外包业务,预计到2008年,全球全部服务性工作岗位将达到14.6亿,14.6亿个服务业就业机会的11%,即1.6亿个工作岗位是可以外包到低工资国家的,这其中打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外包的工作岗位比例将高达18%和13%。中国作为全球服务外包新兴承接地,正日益得到主要的服务外包转移方的认可,尤其在IT服务外包领域。中国所拥有的大量IT人才、完善的基础设施、持续的低成本、具有诱惑力的国内市场等优势大大推动了全球服务外包工作岗位向中国的转移和增长,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IT服务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的主要承接地之一。从国际主要的服务外包转移方的需求来看,中国将需要大量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据2008年中国IT外包竞争力调查报告称,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企业认为,IT外包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行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分别占81.4%和78.4%,其次是“对本土市场的了解”、“设计能力”、“语言优势”和“低成本”等,分别占34.0%,28.9%,26.8%和25.8%,说明对于一个软件企业来说,人才至关重要。2我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分析为适应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吸引、培养软件人才的步伐加快,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了一批软件人才,也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这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软件产业从业人员从1999年的1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9万人。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统计,现有从业人员中,68%来源于高校及科研机构,13%来源于归国留学人员,10%来源于职业学校和民间培训机构,7%来源于在职培训,2%来源于外籍人员。从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总计有将近80%来自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软件相关专业,这部分人员是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主体,学历以本科为主占75%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占7%,这部分人基本处于软件人才的中间层次,大专以下占18%,基本处于软件人才的较低层次,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人员,基本处于软件人才的中高层次。3我国软件人才的需求趋势通过对我国软件产业与软件企业的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我国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以下趋势:(1)高层次、复合型软件人才需求较大。那些既精通计算机领域知识、又精通其它学科的;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既熟悉中国国情、又了解世界市场的软件人才将成为企业的首选。软件系统分析大师和软件企业的管理人才将是当前我国企业最急需的高级软件人才。(2)对金融、零售、电子、房地产等软件应用行业熟悉的软件人才的需求开始攀升。(3)软件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如通用软件开发人才、软件定制服务人才、软件市场开拓人才、熟悉集成电路的软件人才、软件熟练技术工人等等均呈现出较大的需求。(4)软件人才需求呈现出四大热门。高水平的系统架构师、有管理经验的软件测试人员、有实践经验的行业需求分析师、有行业背景的咨询顾问被软件企业所青睐。(5)软件人才的六种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六种能力对软件企业成长极为关键:环境的适应与利用能力、生产要素的聚集与配置能力、渠道的扩展与整合能力、产品的定位与创新能力、服务的分解与整合能力、品牌的创立与增值能力。值得指出的是,软件人才的协作、交流和组织能力在软件企业成长中日益重要,已成为软件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应该注意到,我国在软件总体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研发等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同时也需要大批“软件工人”。软件产业要稳定、快速地发展,实现产业化,不但要求软件人才在数量上满足需求,而且要在结构上实现均衡。4软件人才供给情况在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份额中,高等教育仍然是我国软件人才的最主要来源,在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的10年期间,全国计算机专业规模迅速扩大,先后有360余所本科院校增设了计算机本科专业,致使设置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到2006年达到500余所,占全国680余所本科院校的75%,并使计算机专业在单个专业的设点数和单个专业的在校生总人数方面都位居全国本科专业之首。根据统计,从2002年高校软件相关专业扩招以来,计算机及软件专业人才急剧增加,到2005年底,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本、专科在校生15.8万,其中本科生7.6万,专科生8.2万,软件相关专业本、专科在校生195.8万,其中本科生116.6万,专科生79.2万,从宏观的数字上来看,我国的软件人才供给较充裕。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软件人才的供需存在下列问题。5我国软件人才供需状况分析当前中国软件人才状况仍未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缺口较大、结构失衡、需求旺盛”的状况,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现状并存。具体表现为软件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严重短缺,中端人才过剩。这种结构仅适用于手工作坊时代的软件产业,不符合现代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从人事部公布的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人才市场招聘与求职专业主要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的招聘数量和求职数量均位于我国目前前十位最热门专业的第二位,其中计算机专业的招聘数量为30.8万名,求职数量为91.3万名,职位供求比达到1:2.96,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态势。由此可见,软件人才过剩的现状十分突出,当前软件人力资源供需市场呈现很强的不均衡现象:一方面,软件企业普遍反映很难招聘到企业满意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反映找到一个理想的职位非常困难。许多企业的高层负责人表示,当前能够主持软件企业有竞争力和创新性产品研发以及软件的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的中高级技术、经营人才和高层软件企业管理人才,在市场上属于稀缺资源,这是成为制约软件企业和软件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企业为了招聘到急需人才以保持快速发展,不惜以高价竞争,造成软件人才流动非常频繁,这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对软件产业的长期发展极其不利。6软件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原因分析从宏观的数字上来看,一方面,我国的软件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我国的软件人才供给又逐年增加,应该满足软件企业用人的需求。但是实际上,软件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错位状态。根据我们的调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从宏观上看,软件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从局部上看,向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中小企业的求职意向明显不足,人员流动程度也很严重,这是当前软件人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首选目标企业的顺序如下:跨国IT企业、国营(民营)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这种求职愿望与我国软件企业的结构存在较大的偏差。据大连信息产业局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大连规模以上软件企业共600家,员工1000人以上的企业有7家,占1.2%;500-1000人的企业有8家,占1.3%;100-500人的企业有70家,占11.7%;50-100人的企业有120家,占20.0%;50人以下有395家,占企业总数的65.8%,说明软件企业中85%的企业从业人员数不超过100人,这与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企业形成鲜明的反差。这可以通过下面一组数据反映出来,2006年大连软件从业人员数达46000人,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为77人,而外资企业的平均员工数为126人,相比之下,内资企业的平均员工数只有44人,远远小于外资企业员工人数,从而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从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距离软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后需要有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期,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企业当然愿意从人才市场上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尤其中小企业这种招聘需求更为突出。如何缩小高校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之间的差距,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7我国软件人才培养要深入反思的问题7.1传统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我国高校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计算机软件领域的研究型人才,即是进行精英教育、学科本位模式培养的人才,比较注重软件基础理论和系统软件设计,而目前的本科教育是进行普及教育,但大部分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目标定位。从而使软件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日后实际工作的要求有距离,造成了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沿用至今。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茫然和尴尬的地位,找不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学生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显示,不少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存在所学知识与实践有较大程度脱节的问题。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参加工作后进入工作状态周期较长。因此,探讨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既面向当前软件产业需要又兼顾软件专业学生发展潜力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及配套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授课计划和实验大纲,对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7.2教学计划顾此失彼,很难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计划中,公共课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经常发生冲突,每个学科都认为自己的学科重要,希望安排较多的教学时数,但教学总时数是固定的,协调的结果只能是每个学科都作出一定的让步,最终形成的教学计划只能是多课程,少课时,变成了多个本科教学计划的压缩本,很难形成专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每一个学科都懂一点,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7.3教学内容滞后,知识老化计算机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这是搞好教学的根本前提,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为前提,仅仅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没有意义。所谓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没有对本专业本课程的相当了解,就没有办法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作为老师的一个基本条件。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其一是要求老师自己通过各种渠道不断钻研新的知识。虽然有些老师在本专业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但是,学无止境,对于知识更新太快的计算机专业来说,不进则退。其二,老师要创造机会,参加科研项目。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对专业基础的理解,而且可以在科研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其三,要让老师很快地跟上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让知识保鲜,应该是管理部门和老师共同努力,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同时老师需要有更多的进修、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否则,学生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走上社会以后,发现他们在校所学的知识根本一无所用,跟目前的形式变化相差甚远。7.4重考分、轻能力的老教学评定方法目前对所有的计算机科目的成绩评定基本上都是将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考核,虽然经过一些改革措施以后,成绩中加进实习和实验考核的成绩,但是仍然占最终成绩的小部分。其实有些学生计算机的自我学习能力很强,能够接受新的事物,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做一些创新的尝试,课堂表现也很活跃,尤其在实验课上表现为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实验任务,但是在理论考试的时候,并不一定如意。我想,这种评定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不公平的,这一类学生实际上将所学的知识能很好地加以运用,但不
本文标题:从软件人才需求反思软件人才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4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