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一、社会学研究对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社会学基本视角:1、历史唯物主义—宏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判断社会现象及其变化不是以人们的意识为依据,而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依据。2、结构功能主义(迪尔凯姆)—宏观—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应当从个别的心理状态或群体的特征去寻找根源,而应从产生它的社会结构、社会类型中去寻找决定性的因素。3、符号互动论—微观—人类社会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基础上的,没有沟通和互动也就没有社会生活。它强调人的行为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具体情境的影响。4、冲突论—宏观—所有的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权力等级制中的,是不断地进行争夺权力和权威的斗争过程和场所。5、女性主义视角三、社会学的任务1、社会学的任务之一是教人们怎样学习做人。2、社会学的任务之二是教人怎样管理社会。第二章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1、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对抗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政治斗争。2、社会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二、社会学的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①孔德(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他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社会静力学(关于秩序的理论)和社会动力学(关于进步的理论)②迪尔凯姆:使社会学成为一门学术界公认的学科《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团结论:“机械的团结”和“有机的团结”《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原则》、《自杀论》——社会学方法论③韦伯和齐美儿的理解社会学(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结合)强调社会行动者主体和主观性的社会学的理解的传统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科学,强调秩序、均衡、常态,目的在于维护和改良现存制度的社会学形成鲜明的对照2、第二阶段:社会学在美国的发展①芝加哥学派的兴起芝加哥学派的突出特点是把城市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芝加哥学派的贡献就在于对新兴的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从而开创了美国社会学经验研究传统。②结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包括社会行为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帕森斯赋予行动以意志性和目标导向性,即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帕森斯提出模式变量理论:社会系统的A(适应)G(目标)I(整合)L(维模)功能模式③方法论多元化社会冲突论:科塞(冲突意义)社会交换理论:布劳、霍曼斯(付出—回报)符号互动论:米德、欧文.戈夫曼、赫伯特.布鲁默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①微观—宏观的整合社会的4个主要分析层次瑞泽尔:宏观的主观性、宏观的客观性、微观的主观性、微观的客观性亚历山大:集体的唯心主义、集体的唯物主义、个人的唯心主义、个人的唯物主义维利:自我或个人、互动、社会结构、文化走科尔曼在理性选择优化的基础上讲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发展的更为精致柯林斯在《冲突社会学——一门走向解释的科学》的一书中提出“仪式互动链”学说,并且《哲学社会学:一种理智变迁的全球理论》将“仪式互动链”理论引向宏观层次诺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提出“构性社会学”或“过程社会学”②能动性—结构的整合代表人物:吉登斯(结构二重性)、阿切尔(能动性和结构能够而且应该是分开的)、布尔迪厄(惯习和场域的关系)、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③理论的综合特点:这种努力是普遍性的;这种综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相互承认和吸取对方的理论观点,而不是力图发展出大而全的社会学理论。第三章一、范式的概念范式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得出来的。库恩把科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做的潜在知识假设称为范式。确切地说,从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构成的一个范式。所谓范式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获取新知识的指导思想和潜在的知识框架。第四章二、对文化界定的三个三个层次1、第一,在最抽象最一般的层次上,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即除去纯自然之外的人的非生物性的全部活动及其创造物,都属于文化范畴。2、第二、在中间层次上,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包括知识、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即精神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3、第三,在最低层次上,文化是专指文学艺术活动及其产品,这是在最狭窄的意义上界定文化,是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活动相对应的。三、文化的特性创造性、传递性、共享性、象征性、特殊性和普同性四、文化的功能1、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2、社会导进功能。提供知识;协调社会工程管理;巩固社会进步的成果3、反功能五、主流文化与亚文化1、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主体文化取向,它具有一定的向导作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信仰、生活习俗、行为规范等具有很强的约束力。2、亚文化亚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次一级群体的文化。它既具有其所属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但也具有其本身独特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世界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文化可以被看作一种存在于主流却又不同于主流的文化形态。六、中西文化四次交流1、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清朝同治年间,即清王朝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统治者举办了“洋务运动”。(器械制造技艺被动单向流入)。2、第二次高潮出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戊戌变法为标志。(思想治理主动单向流入)。3、第三次高潮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新文化运动社会和谐主动单向流入)。4、第四次高潮出现在当今,即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这是发生在新时期的全方位的中西文化交流。(全面的双向交流)。第五章一、个人与社会三种观点及代表人物1、社会“唯实论”: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君临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早期的结构功能理论的创始人孔德、迪尔凯姆都是持这种观点的。2、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其行为者的主观意义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坚持这种观点的是韦伯。3、社会互动论:试图调和社会“唯实论”和“唯名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创立的)“唯实论”和“唯名论”是西方早期社会学家观察社会、建立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两种视角,从其中任何一种视角观察社会都有其合理性的方面,但同时又存在各自的片面性。二、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三、社会化的内容1、传授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2、灌输生活目标和培养价值观念3、认识自己的地位和角色4、教导和学习行为规范四、社会化的动力1、家庭2、同辈群体3、学校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第六章一、社会互动的概念所谓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姿势和其他象征性符号,彼此表达意见,沟通感情,共同行动的过程。凡个人活动涉及他人或对他人产生影响,并能引起他人反应的行动,都是社会互动,互动是两个人以及两个以上的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的行为。社会互动可分为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和通过一定媒介进行的间接互动。二、冲突与竞争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冲突必须有身体的直接接触,竞争则不一定要直接接触;(2)冲突带有情绪上的敌对(3)有的冲突双方有深刻的仇恨,竞争则不一定有情绪上的敌对,冲突双方的力的作用方向是相互反对、相互打击的,竞争则不一定如此。(4)冲突的根源是个人或群体间在利益、意见和态度方面的根本对立,而竞争则不一定存在着利益、意见和态度的根本对立。2、联系冲突和竞争都是一种互相反对的行为方式。三、同化与调适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含义不同调适是指人们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调适从广义上说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适和社会环境的调适。同化是指不同文化的民族、团体或个人融化成为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于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2)调适只是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以适应环境,同化是全部改变原来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完全变成另一个文化单位或其成员。2、联系调适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同化。四、集体行为的特征自发性、狂热行、非结构性第七章一、社会控制的功能1、社会控制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合乎社会目标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可以调适人际关系,制约和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2、社会控制可以规定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义务,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它规定了社会统治阶级的地位,限制了阶层和社会集团之间利益竞争的范围,调整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发生大规模的对抗性冲突。3、社会控制可以协调各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协调社会正常运行的目标。第八章一、社会群体和人群的区别社会群体是按一定的行为模式进行互动的一组人,一个社会群体包含了一群人、社会互动、共同的行为模式以及角色关系四个要素;而人群就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虽然他们为共同目的或兴趣聚集在一起,但他们缺乏了解,因此他们存在时间短,聚集的快,散的也快,不能形成这个集合体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以群体内成员的社会互动、人际关系为依据,划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2、以群体的组织化程度、群体目标、群体的控制手段和满足的需要为依据,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以个人是否作为比较标准的为依据,划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第十章一、社区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口2、一定的区域界限3、一定的行为规范4、一定的认同感5、一定的社区组织二、中国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异1、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差别的表现(1)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居民收入的差异(3)福利保障的差异(4)文化生活的差异第十一章一、对社会不平等的测量1、洛仑兹曲线,表示收入不平等的程度2、基尼系数,表示收入不平等状况的主要参数二、社会分层的含义1、指制度化的不平等2、指社会群体间的不平等三、社会分层的后果1、对社会成员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1)居于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社会成员在生活上有明显的差别(2)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在社交文化和生活方式上往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3)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系中,个人或群体在各个方面的社会地位往往会不一致2、社会分层所导致的社会反应(1)就个人而言,处于较低阶层中的社会成员首先会力图通过各种合法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低地位状况。(2)社会分层会产生群体意识。(3)当下层群体的人数较多,并且社会不平等程度较高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对抗性可能会增强。四、社会流动含义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在其社会地位上的变动,即他们从已有的地位向新的地位的转化过程。五、社会流动的社会意义1、对个人来说,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去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只有在具有较多社会流动机会的社会中,人们的这种愿望才可能正常实现,同时,只有存在正常流动的可能性时,个人的积极性才可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个人的才能才会得以很好的发挥。2、对一个社会来说,正常的社会流动更是必不可少。对减小阶级之间的矛盾有很大的帮助。3、社会流动有助于社会选拔人才4、社会流动是评价一个社会分层体系良性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第十二章一、性别不平等的含义社会学家把性别不平等定义为“男女在群体、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声望的差距”。二、人类代际关系三种模式1、老人楷模模式—农业社会—从上辈人那里获得经验和知识2、角色模仿模式—工业社会—转向社会中进行角色模仿3、超前模式—信息模式—积极寻找能最大限度发挥自我潜力且适应社会需要的个性化的自我模式三、年龄与社会结构地位、角色、群体和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的四个基本方面,同时也是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年龄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程度的四个基本维度。1、年龄地位2、年龄角色3、年龄群体4、年龄分层第十三章一、家庭的结构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主
本文标题:社会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6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