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一个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就是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之中。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有两类,即工具性需要和表意的需要工具性需要——群体帮助其成员去做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表意需要——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通常是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安全需要通过加入一个群体,个体能够减小独处时的不安全感。个体加入到一个群体中之后,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怀疑会减少,在威胁面前更有韧性。地位需要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体能够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自尊需要群体能使其成员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也就是说,群体成员的身份除了能够使群体外面的人认识到群体成员的地位之外,还能够使群体成员自己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情感需要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要。人们往往会在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到满足。对许多人来说,这种工作中的人际相互作用是他们满足情感需要的最基本的途径。权力需要权力需要是单个人无法实现的,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实现。实现目标的需要有时,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集合众人的智慧、力量。在这种时候,主管人员就要依赖正式群体来完成目标。为什么加入群体?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涵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一、社会群体的概念与特征统计学上的“群体”不能叫做社会群体,如农民工群体、弱势群体、老年群体等。群体的特征•群体之间保持相对持久稳定的人际互动;•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具有共同的规范;•群体成员具有明确一致的群体意识。一个足球队群体特征分析成员:11个人活动:在一起经常性的训练群体目标和规范: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和目标(包含了目标)11个人的不同分工、协作:守门员、前锋、中场、后卫(一)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感情联系少,面对面的接触有限,主要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依据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的交往,形成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三)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性质:血缘群体:基于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家庭、家族、氏族、部落等。地缘群体:基于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业缘群体:基于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中国文化中的“圈子”“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团体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以‘己’为中心形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以差序方式建构的社会关系,离圆心越近,道德性和工具性责任越重。这就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费孝通:《乡土中国》)“圈子”关系的距离我家庭父母亲属他人离圆心越近,道德性和工具性责任越重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在二人群体中,只有A与B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三人群体中,既有A与B,A与C,B与C之间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还有一种群内群的关系,即AB与C,AC与B,BC与A之间的关系。三、小群体研究五人群体的特征(稳定的、令人满意的)(1)奇数的成员数目使犄角平衡成为可能(2)倾向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没有人会完全感到被抛弃。(3)规模的大小可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而不会使某个人总处在一种位置它似乎提供了最好的机会,限制也最少第二节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一、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特征1909年,在《社会组织》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第一次提出了初级社会群体(primarygroup)这个概念。自此以后,初级社会群体就成了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概念: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是因为这个概念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形式,对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的理想形成也是基本的。特征:1.规模小、人数少2.目标一致、整合程度高3.成员间直接的、经常地面对面的互动4.成员难以替代5.群体控制靠非正式手段二、初级群体的类型1.家庭2.儿童游玩群体3.邻里4.朋友圈子三、初级群体的功能1.它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2.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大影响认同来源和安全来源3.具有一定的负功能抑制个人发展、过分依赖等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家庭: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基础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一、家庭的涵义及功能(一)家庭的基础家庭从婚姻开始,婚姻是家庭建立的直接基础。人们为什么要结婚?不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穆勒尔(德)曾将婚姻动机归结为经济、子女、爱情三方面。费孝通则认为,在一切婚姻动机中,只有“生育”才是自始至终起决定作用的稳定因素。从总体上说,人们之所以要结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二)婚姻的形式内婚制:发生在相同社会群体和社会类别之间。如相同一部落、相同的种族、共同的宗教信仰、同一社会阶层内功能:加强群体团结使传统的社会价值和规范得以维持外婚制:发生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类别之间。功能:使不同的社会群体加强联盟,不同文化得以渗透单偶婚:一夫一妻制多偶婚: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云南著名的走婚部落泸沽湖、西藏昌都的左贡县)《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走婚鲜水河谷中生活着几千扎坝人,他们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和雅江县交界处的几个山乡里。一个村子的人不多,年轻人必须翻山越岭去别的村寨走婚。在62岁的卓玛拉姆家,她的4个孩子有两个父亲,其中大女儿一个父亲,另一个父亲属于其余3个。他们当然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因为他们不时来探望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对此感到不适;女孩们已经习惯“不断选择”,她们的情人在夜晚悄悄来了,黎明时悄悄离开,如果她不再喜欢这个男孩,可以随时更换。许多游客曾经带着空前的“性幻想”来到泸沽湖试图走婚,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摩梭人拒绝外来“入侵者”。o著名藏族学者邓廷良认为,走婚其实很纯洁,因为它剔除了现代婚姻中的“原罪”:物质和利益;o科考队的发现也具有说服力:无论是走婚的鲜水河还是泸沽湖,有着各种血缘关系的大家庭都很稳定;o北京大学著名人类学者蔡华说,没有姻亲的单系(母系)家庭确保了支系的代代繁衍。(三)家庭的职能生物意义上的职能经济的职能抚养的职能教育的职能娱乐的职能感情交往的职能核心家庭——又称夫妇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二组成的家庭。有三种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单亲家庭。主干家庭——由两对或者两对以上都是异代的夫妇和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联合家庭——由两对或者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父母大儿子、大儿媳孙子二儿子、二儿媳孙女三儿子、三儿媳孙女其它家庭结构:(1)单身家庭(2)丁克家庭(3)再婚家庭(4)空巢家庭(5)同性家庭丁克家庭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增加,选择这种家庭模式的夫妇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数已经超过60万人;其中北京育龄男女有4成左右不愿生育;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生活质量和孩子已经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丁克还是不丁克?在社会学家的眼中,为自由而断后的年轻丁克们,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前要慎重考虑。专家表示,家庭伦理的关键就在于孩子;为了自由而放弃生育的丁克家庭,家庭伦理的先天缺失会伴随整个婚姻生活之中。“白丁”是指曾经把丁克当作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意思就是说“白白地丁克了一回”。节日里孤独的老人们空巢家庭,指因为子女在外工作、求学等造成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也包括突发家庭成员死亡、致残或遭遇重大疾病的家庭。同性家庭三、家庭问题家庭暴力独生子女问题虐待儿童问题虐待老人问题1、家庭暴力它包括配偶虐待和小孩虐待虽然未引起足够关注,但家庭暴力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是因为家庭生活具有情感性,带有情绪色彩许多家庭内的暴力是为人们所容忍甚至赞同的,如父母打孩子。情感上折磨、身体摧残、性虐待“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暴力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全国妇联2003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2.7亿个家庭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之而解体;暴力行为轻则拳打脚踢,重则用东西砸,此外还有性暴力和精神暴力这一现实存在。在传统观念看来,家庭暴力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家务事,应该属于私下里解决的问题。由于这一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家庭暴力一直为社会所漠视。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家庭暴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家庭暴力日本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她们经济地位低下。据万事达卡今年发布的对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十三个亚太国家的男性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调查报告显示,日本女性排在最后一位。参加调查的亚洲国家中,体现男女平等最好的国家是菲律宾。日本和韩国分別排在第十三位和第十二位,属于男女不平等現象比较严重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暴力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冷暴力”、“精神虐待”、“高知识阶层”等逐渐成为谈论家庭暴力问题时频繁出现的关键词。2、独生子女问题“四二一”家庭自私任性、孤僻、“小皇帝”3、儿童虐待和疏忽身体虐待与疏忽、情绪疏忽、性虐待、不当环境、劳力剥削专家表示,父母教育经验不足和自私自利的个人品性是造成儿童遭虐待案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此外,单亲家庭、缺乏长辈的帮助、抚育子女所需的庞大开销以及缺乏温情的邻里关系都是导致儿童被虐的重要因素。4、老人虐待身体虐待心理虐待财物虐待剥夺权力中国长寿之乡江苏如皋、湖北钟祥、广西巴马都有着悠久的敬老爱老传统和长寿文化。在广西巴马,谁虐待老人,谁就嫁不出去或娶不到老婆。在这里,谁家有百岁老人都令人羡慕,因为长寿老人意味着“儿孙有福”。对于老寿星,人们崇敬有加。吃饭时,凡老人长辈在场,必请之坐于上席;行路,如果见长者过来,年轻人均自觉立于路旁,待老人过去,自己才能走。2014年十大家庭事件该活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发起、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专家推荐并评议,自2006年至今已是第九届,主要推举在年度中对中国婚姻家庭有重要或独特影响,以及有前瞻性的文化或政策导向意义的公众事件。①“政府以各种方式庆祝国际家庭年,家庭视角的公共政策有望被推进”②“反家庭暴力法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彰显公权力对私生活人权的维护”③“李银河公开与跨性别者同居引热议,挑战传统性别观和婚恋模式”④“各地总工会推动在公共场所建立母婴室,彰显社会对母婴权利的尊重”⑤“百合网借亲情推‘逼婚’广告,为商业利润‘绑架’单身女性遭抵制”⑥“主流媒体挖掘民间家风,形成家庭文化传承的舆论热点”⑦“‘女德班’假弘扬传统价值之名,实以封建糟粕奴化女性受质疑”⑧“新司法解释细化‘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兼顾工作与家庭角色受称赞”⑨“‘击退小三’成婚姻家庭咨询主业,谋暴利走偏锋监管乏力”⑩“首项婚姻家庭研究专项基金启动,推助中国家庭研究的智库建设”等入选。一直无业,二
本文标题:社会学社会群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6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