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福建农林大学中医经络穴位趣味谈程林兵
中医经络穴位趣味谈针灸学术发展史《《帛帛书书》》““足足臂臂十十一一脉脉灸灸经经””、、““阴阴阳阳十十一一脉脉灸灸经经””。。叙叙述述了了十十一一脉脉的的循循行行分分布布,,病病候候表表现现及及灸灸法法治治疗疗。。《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分“素问、灵枢”各九卷81篇—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预防、治疗和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以及针灸适应证、禁忌证等。《难经》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完善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对迎随补泻等。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及操作,介绍了针灸手法、适应证禁忌证和常见病的治疗。故称“针灸专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是灸方,引起了人们对灸法的重视。唐代孙思邈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千金方》“阿是穴”的取法和应用、提出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教教学学专专著著有有甄甄权权的的《《明明堂堂人人形形图图》》;;另另北北宋宋王王惟惟一一的的《《铜铜人人腧腧穴穴针针灸灸图图经经》》考考证证了了335544个个腧腧穴穴,,全全书书刻刻在在石石碑碑上上,,供供学学习习针针灸灸者者拓拓印印和和阅阅读读。。还还设设计计铸铸造造了了两两座座铜铜人人,,是是我我国国最最早早的的针针灸灸模模型型,,开开创创了了直直观观教教学学和和试试针针法法。。对对辨辨认认经经穴穴与与教教学学起起了了很很大大作作用用。。公元6世纪,我国针灸就传到朝鲜日本等,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1987年“世界针联”成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针灸治疗的43种病症1﹒急性鼻窦炎2﹒急性鼻炎3﹒感冒4﹒急性扁桃体炎5﹒急性气管炎6﹒支气管气喘7﹒急性结膜炎8﹒中心性视网膜炎9﹒近视(儿童)10﹒单纯性白内障11﹒牙痛12﹒拔牙后疼痛13﹒牙龈炎14﹒急慢性咽炎15﹒食道、贲门痉挛16﹒恶逆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增多症20、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缓解)21﹒单纯性急性十二指肠溃疡22﹒急慢性结肠炎23﹒急性菌痢24﹒便秘25﹒腹泻26﹒肠麻痹27﹒头痛28﹒偏头痛29﹒三叉神经痛30﹒面神经麻痹(早期如3到6个月内)31﹒中风后的轻度瘫痪32﹒周围性神经疾患33﹒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早期如在6个月内)34﹒美尼尔氏综合症35﹒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36﹒遗尿37﹒肋间神经痛38﹒颈臂综合症39﹒肩凝症40﹒网球肘41﹒坐骨神经痛42﹒腰痛43﹒关节炎目录第一章经络学说的形成(1课时)第二章经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5课时)第三章穴位的分类和作用(2课时)第四章穴位的定位方法(2课时)第五章十四经常用穴位简介(24课时)第六章经外奇穴(2课时)参考书目1.《皇帝内经》2.《中国针灸杂志》3.《上海针灸杂志》4.《世界针灸杂志》5.《针灸临床杂志》幻灯片26思考题1.什么是针感?简述经络学说的形成。3.简述十二经脉的名称及大致循行路线。幻灯片27第一章经络学说的形成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幻灯片28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幻灯片29“经络”一词首先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脉经》:“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幻灯片312.经络学说的概念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幻灯片32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经络中气血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幻灯片33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受阴阳学说的深刻影响。幻灯片34《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以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对奇经八脉也有分散的论述;并且记载了约160个穴位的名称。幻灯片35第一节“针感”的观察“针感”:对针刺、按压某个部位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感应,以及沿一定路线扩散的现象。第二节穴位疗效的总结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经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第三节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阳性反应点。第二章经络系统的组成及作用第一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也称为“正经”。幻灯片40是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幻灯片41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太阴-阳明盛少阴-太阳厥阴-少阳衰幻灯片50二、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幻灯片51幻灯片52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六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六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四、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五、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中阴阳经之间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脏腑,脏与腑也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阴、脏、里阳、腑、表阴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阳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经属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属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腑络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络腑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脏幻灯片59思考题1.简述奇经八脉的名称和任督二脉大致循行路线。2.简述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3.简述十二皮部的概念。4.简述经络的作用。幻灯片60第二节奇经八脉、十二皮部一、奇经八脉的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因为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偶,“别道而行”,故称“奇经”。幻灯片61二、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一源三歧”。幻灯片621.督脉循行路线督脉行于后正中线: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②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③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④上行巅顶,⑤沿前额下行至鼻柱。2.任脉循行路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①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②向上行于阴毛部,③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④到达咽喉部,⑤再上行环绕口唇,⑥经过面部,⑦进入目眶下。3.其他奇经大致循行路线冲脉行于腹部第一侧线,其脉气交会于足少阴肾经;带脉横行腰中,其脉气交会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头部;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颈部;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头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头、眼部。4.十四经的概念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因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幻灯片75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幻灯片76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幻灯片77冲脉与任、督、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循行躯干的诸条足经。幻灯片78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四、皮部1.皮部的概念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幻灯片80皮部,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之所在,是十二经脉机能反应于体表的部位,由于它居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素问·皮部论》:“皮有分部”;“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幻灯片82《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幻灯片832.皮部体表分区的特点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它与经脉,络脉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范围大致属于该经循行部位,而且比经络更为广泛。幻灯片843.皮部的生理功能《素问·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容于经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入不去传于腑,禀于肠胃。”幻灯片85说明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而从皮部治之,此乃治病之要着。皮部有局部和整体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具有保卫肌体,抗御外邪,传导病变作用。幻灯片86皮部可通过经络内联脏腑,疾病既可通过皮肤经络由皮入里,也可由里出表。病由某经脉之始生,必由所在皮部以定治。幻灯片874.皮部的应用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也能反应到相应皮部,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形态等变化,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病变,并在皮肤一定部位施行刮拭、推拿、皮肤针等方法,及利用药物促其吸收以加强驱动和促使相应区域的经脉之气的循行,幻灯片88感传至希望达到的脏腑、筋肉、关节等人体特定部位,从而获得定向性调节经络气血以及内脏功能等的治疗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幻灯片89第三节经络的作用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如下。幻灯片90一、内属脏腑、外络肢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皮肉筋骨保持了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幻灯片91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气血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经络的传注,气血才能够输布全身,以温养濡润脏腑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幻灯片92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经络的“行血气而营阴阳”功能,使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血调和,卫气固密,则可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幻灯片93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说明病理变化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气血不足——麻木不仁、萎软——经络虚证脏腑病→经络、腧穴经络实证指导辨证归经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前额及前头痛——阳明经头痛侧头痛——少阳经头痛后头及项痛——太阳经头痛颠顶痛——厥阴经头痛指导针灸治疗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现代版:“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思考题1.简述穴位的分类。2.简述“腧穴”、“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的概念。3.简述穴位的作用。4.请举2例特殊作用的穴位。5.请分别举3
本文标题:福建农林大学中医经络穴位趣味谈程林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8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