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试卷
-1-“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地理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我国甲、乙两地区示意图,完成1~5题。1.深圳和喀什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共同区位因素是A.河流众多B.科技发达C.交通发达D.地理位置优越2.甲、乙两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是A.甲、乙两地区城市都沿矿区分布B.甲、乙两地区城市都沿交通线分布C.甲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乙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D.乙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甲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3.甲图示区域风电发展迅速的原因是A.工、农业生产规模大,能源缺口大B.风能资源丰富,国家政策大力支持C.该地区位于边疆地区,电力出口量大D.风力发电成本低,地区适应性强4.甲图示区域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最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为A.水土流失B.次生盐渍化C.土地荒漠化D.湿地萎缩5.为促进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措施是A.大幅度提高矿产资源的产量B.限制矿产开发,保护环境C.提高矿产资源的外运能力D.资源综合利用,增加附加值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第6~7题。-2-6.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传统民居是人们长期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结果。下图为“北半球两个地区典型民居景观图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8.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A.夏季洪水多发B.夏季高温潮湿C.冬季降雪量大D.冬季光照时间短9.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B.光照C.地形D.台风下图是某城市的空间资料,读“某城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处理后得出的统计资料”。人口统计数据显示:甲区有11000人,乙区有18000人,丙区有17000人。已知城市计划分-3-区中,每一方格人口依其土地利用类别(商业、住宅、工业),按3∶5∶2比例而定。据此完成第10~11题。10.在GIS软件中将人口数据与图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向量图层结合后,转换为网格式数据,则图中网格代码6的人口为A.6000B.3000C.4500D.250011.据地价和土地利用图层,推断该区域交通图层最有可能是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将于2015年全面展开,预计到2020年完成由35颗卫星及地面运行控制系统组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会达到米级。完成12~13题。12.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可以A.了解农业物的长势及估产B.对非洲荒漠化情况进行监测C.使空中飞行的飞机不会迷失方向D.对城市交通进行合理规划13.若某处为滑坡易发区域,则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监测A.滑坡发生区的范围B.滑坡体的移动速度C.滑坡体的体积和重量D.区域内物种的变化读“我国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荒漠化发展地区)”,完成14~16题。-4-14.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发展地区主要分布在①盆地边缘地区②河流上游源头地区③盆地中央④绿洲地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5.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C.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D.大量开采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破坏植被16.针对该地荒漠化问题,下列治理措施中正确的有①控制人口增加,少数地区可以进行生态移民②控制农业规模,合理用水③对已经严重荒漠化的土地进行封沙禁牧④在荒漠化土地上,大量种植需水量大的树木,防风固沙⑤扩大水田面积,利用水田等人工湿地调节当地气候A.①②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⑤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图甲)”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图乙)”,完成17~18题。17.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酸雨危害D.大气污染18.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9~20题。-5-19.据图判断,退化率最严重的坡向是A.东坡B.南坡C.西坡D.北坡20.对图示信息的解读和分析,正确的是A.草地退化率与海拔总体呈负相关B.退化率高的坡向光照条件一般较差C.当地居民活动主要在4700~4900米的南坡附近D.当地居民冬季放牧会选择北坡围场进行读下图回答21~22题。21.图中A、B两地区虽然位于回归线附近,但有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两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共同原因有①地处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②受东南信风影响③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④山地或高原迎风坡的抬升作用⑤地形以平原或盆地为主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④22.甲、乙两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两个原始热带雨林分布区,热带雨林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①调节大气中的碳氧含量,稳定大气成分②稳定全球气候,减缓全球变暖步伐-6-③减缓水循环运动,维持热带地区的水资源储量④保护生物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读图“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矿质养分循环模式图”,回答23~25题。23.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生物条件B.土壤条件C.气候条件D.地质条件24.两个森林系统n都比较小,其中甲森林系统n小的原因①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25.与乙森林系统相比,甲森林系统的A.生物体储存的养分少B.落叶层储存的养分多C.土壤中储存的养分多D.系统整体的物流量小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成26~27题。26.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A.农作区──减少用水数量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C.干旱地区──多打机井,加大开发水源力度D.农作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27.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7-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28~29题。28.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ABCD29.长江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AB.围湖造田,河湖淤废C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读乌江流域图,回答30-32题。30.乌江流域A.地势起伏小,地形以平原为主B.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C.河流径流量较大,季节变化小D.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能源均较丰富31.开发乌江流域应A.实现水能的梯级开发,发展有色冶金工业B.大面积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种植业的比重C.大力发展旅游业,将第三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D.在中上游退耕还牧,发展大牧场放牧业32.乌江流域植树造林,其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是A.防风固沙B.调节气候C.保持水土D.美化环境伏尔加河全长3690千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积雪融水在伏尔加河河水补给中起着主要作用。伏尔加河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伏尔加河上有很多堤坝、水库和水电站,另外也连通了很多运河。读下图,回答33-34题。-8-33.下列关于伏尔加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和治理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修筑水坝、运河,以获得发电、航运、防洪等效益B.采用高坝一次性开发方式发展水电站C.可关停火电站,减轻大气污染D.夏汛前降低水库水位,可提高汛期蓄水能力34.下列关于伏尔加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利于流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B.水位抬高,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C.促进流域资源的开发和高耗能产业的发展D.可促进流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轻工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保护2012年9月16日,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简称“能博会”)在太原隆重开幕,第四届“能博会”提出了“绿色能源与转型跨越”的主题。据此完成第35~36题。35.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A.露天开采B.矿区道路的铺设C.井矿巷道的建设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36.山西能源基地经济发展的关键是A.加强原煤的生产和输出B.优化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的生产链C.合理利用土地资源D.禁止乱砍滥伐,保护植被37.山西省改输煤为输电,给山西省带来的好处是A.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B.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C.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D.减少水资源需求,缓和用水矛盾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能源非常丰富。但在5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第38~40题。38.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新技术工业39.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9-A.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B.增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C.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D.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40.该地区利用煤炭资源构建的产业链主要有①煤—电—化②煤—焦—钢③煤—电—建材④煤—电—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二、综合题(本题3大题,共40分)41.(14分)四川是西部地区经济大省,浙江是东部沿海经济强省,川浙交流与合作历来十分密切。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甲图为四川省简图,乙图为浙江省简图。材料二下图为浙江、四川两省第二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变化图。(1)简述川浙两省地形、主要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相同点。(8分)(2)指出2005年~2010年浙江、四川两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差异,并简述四川发展第二产业的相对优势。(6分)-11-42.(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萍乡工业以1898年安源煤矿的开办为标志,属我国最老的工矿城市之一。被誉为“江南煤都”的萍乡,境内煤炭储量为7.2亿吨,含煤地层占全市总面积的60%。经过100多年大规模机械化开采后,现剩近2亿吨,剩余可开采储量中近四成为劣质煤,且基本处于地层深部。下图为萍乡位置示意图。(1)根据材料说明萍乡市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6分)(2)近年来,该市煤炭工业的发展呈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请你为萍乡市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12-43.(12分)阅读图、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左图为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右图为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材料二上图所示地区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表。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气温(ºC)4.86.210.916.821.725.327.927.623.118.012.46.9降水量(mm)19295796124152210186127874821(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6分)(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6分)“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5-201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3-高二地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40小题,共60分)二、综合题(3大题,共40分)41.
本文标题:福建省四地六校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联考(10月)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48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