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秦汉时的边塞与边塞文学
第二章秦汉时的边塞与边塞文学一、秦汉与匈奴的战与和匈奴最早和中原发生关系是在春秋时期。据刘向《说苑》记载,燕昭王元年(公元前312年)昭王问政郭隗时,郭隗曾提到:“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1《史记·匈奴列传》中载李牧居代、雁门备匈奴,大破匈奴十余万骑。这些资料表明,匈奴在春秋时就侵扰中原地方。为了对付匈奴铁骑突如其来的强烈冲击,六国防胡的手段主要是修筑长城。“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北、代郡。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其后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2秦统一六国后,必须单方面面对匈奴侵袭的压力,而长于骑射,骁勇善战的游牧铁骑不光攻击力极大,且常常防不胜防,因此也采用筑长城的办法来抵御匈奴的进攻。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3秦始皇夺回战略位置重要的、可耕可牧的河南地区,徙人民,修筑了“万里长城”。由于秦朝中道覆亡,故未能完全征服匈奴,“河南地”失守,这时匈奴强大起来,中原处于防守的阶段来临了,这个局面一直到汉武帝时才得以改观。刘邦建汉后,曾一度对北方的匈奴施以强硬手段,“匈奴大攻围马邑……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但由于天气“会冬大寒雨雪”,士兵不适,战斗力减弱,匈奴首领单于“纵兵四十余万围高帝於白登”,4刘邦用陈平秘计方得以自救。这次失利,除了军事方面的因素外,主要因为当时“中国罢(疲)于兵革”,5无力对抗正在强大的匈奴,故汉采取了和亲政策。然匈奴仍不时对中原进行侵扰。高后时,也曾对匈奴的侮辱忍声吞气。文景时,国力有了一定恢复,对匈奴的侵犯,也曾经还手。文帝三年,“遣丞相灌婴击匈奴,匈奴去”,6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骑大入萧关,留塞内月余,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文帝对匈奴的反击不力。除经济因素外,与汉初奉行的黄老之术也有关联,黄老主张“以静制动”,一味退让。再者文帝本人也缺乏胆识,手下有一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李1[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2000年3月版,第16页。2[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885页。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53页。4[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894页。5[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3750页。6[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119页。广,却不能用之,而徒叹道:“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7边境的敌攻我守之势,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手中方得以改观。这一时期,汉王朝经济实力雄厚,“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遮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8“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武帝又施行推恩令,诸侯势力衰渐,国内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年轻英武的汉武帝,将目光投注到边塞上:“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击之。”9他决定放弃和亲政策,开始武力反击了。汉匈之间的斗争主要有如下几次: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出击匈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於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於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10又迁徙十余万人实边。这次战役胜利,扭转了对于匈奴的局势,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迫使单于王庭迁至大漠以北。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对匈奴作战两次。“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万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11两次战役,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导致其内部分裂。浑邪王率四万众降汉。汉王朝乘机占领了浑邪王、休屠王的领地,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郡,史称河西四郡。汉武帝大量移民此地,兴建军民屯田,修整水利,巩固了边防。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遣卫青、霍去病各统领五万骑以及步兵和辎重数十万出征,穿过大戈壁,到达漠北“咸约绝幕击匈奴”。12匈奴兵败,单于领数百骑突围逃走。此役深入匈奴腹地,匈奴伤亡近十万人,损失惨重,实力大减,其精锐几乎伤亡殆尽。“是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13不敢轻易来侵犯边境。此后,中国的边患大大减轻了。匈奴内部不断分化,宣帝时,五单于争立,互相攻击,不复为国,匈奴对汉王朝再也构不成严重的威胁了。总之,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实际上是反侵略、反掠夺的正义战争。汉初的和亲政策不能阻止匈奴对汉王朝的侵略,和亲期间,匈奴仍然年年犯边掠夺,带给中原人民极大灾难。在此情况下,武帝的反击,是正义的,体现了汉民族抗击强暴、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的坚强精神。7[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2439页。8[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1420页。9[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162页。10[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06页。1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08页。12[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10页。13[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11页。二、《史记》、《汉书》与边塞文学《史记》、《汉书》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作品,在中国边塞文学史上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在《史记》中,李广是司马迁所同情的英雄中的一个。李广勇武善射,“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名”,由此可见,李广是当时抵御匈奴入侵的一面长城。李广威名远扬,“广据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据右平时,“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对此,卢纶在《塞下曲》进行了赞扬:“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李广又是不幸的,“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其最后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因“失道”而延误军机,结果被迫自杀。李广自刭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司马迁与李广同时且见过李广,他说:“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司马迁从道德“忠实心”的层面,对李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人认识李广,除了其道德上的“忠实心”之外,更主要的是追忆和赞扬他对匈奴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雄精神。唐代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六)曰:“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静胡氛。”在边塞诗史上,他成了克敌制胜、无人可挡的化身。飞将军李广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里。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武帝朝属皇亲国戚。《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虽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武帝给予他们照顾和回护的不满,但还是能以史家之笔,写出了他们在对匈奴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业。武帝时代,基本解决匈奴侵扰,将其逐出漠北,主要是由卫青、霍去病率十数万大军经过反复征战所取得。“元光五年(前130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14“元朔元年(前128年),其秋,青为车骑将军,出雁门,三万骑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15“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以冠军侯去病去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16这年夏天,骠骑将军深入北地,“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17“元狩四年(前119年)春,上令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14[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23页。15[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23页。16[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29页。17[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31页。万”18出击匈奴,传中对元狩四年春的一次战役,进行了具体描写。这场大战发生在大漠黄昏时,“大风起,沙砾击面”,汉军与匈奴军纠缠在一起,相互白刃格杀,其惨烈之状可想而知。此次交战虽未擒获单于,但又一次将其逐出大漠。边塞此后数年,安定了许多。大将军卫青当年是何等的威风,元朔五年(前124年),“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19骠骑将军霍去病又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也。’20”后人赞赏的正是他们这种守边卫国的作为和不畏艰难险阻、气吞云汉的气魄。唐人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三曰:“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其五曰:“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即为其证。霍去病以战功卓著得以陪葬茂陵,“为冢象祁连山”,21陵墓本身的气魄是何等的雄伟。现存于陕西兴平县茂陵博物馆的石雕有“马踏匈奴”、“跃马”、“伏虎”、“野猪”、“卧象”、“牯牛”、“石鱼”、“石人”及“怪兽食羊”、“野人搏熊”等作品十六件。这些作品以其朴拙浑厚、雄大壮美的风格,反映了西汉的国力声威和积极进取、奋勇开拓的时代精神,也铸造了一曲无声的英雄主义颂歌。地上文物所无声昭示的英雄精神,与史传所载霍去病征讨匈奴的辉煌业绩相印证。汉代不但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以死报国的将士,也有异族面前坚贞不屈,绝不投降的民族英雄。《汉书·苏武传》中的苏武,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人们最敬仰的就是他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属下虞常、张盛参与劫持单于阏氏归汉,事败被执。单于令先已投降的卫律治苏武等人罪,此时虞常被杀,张盛已投降。然而当卫律欲杀苏武,“武不动”。22卫律又以自己因降得“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23的荣华富贵相劝诱,而“武不应”。24单于欲使苏武投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25苏武在北海牧羊“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26身处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而能坚持操守,必然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除了儒家的节义观之外,就是对大汉帝国的忠诚。苏武在后世成为民族英雄的化身,他忠于祖国、民族的耿耿丹心直可与天地共久,直可与日月同辉。每当民族危亡之际,苏武的名字,哀18[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34页。19[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25页。20[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39页。2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939页。2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2462页。23[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2462页。24[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2462页。25[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2463页。26[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2463页。怨深婉的“苏武牧羊”乐曲,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爱国志士。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水,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李白《苏武》)在秦汉时
本文标题:秦汉时的边塞与边塞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0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