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积极探索纪检监察机关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襄阳市纪委、监察局课题调研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发挥纪检监察机关职能作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在恩施考察时指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觉做到更加注重加强对抓转变、调结构、促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保障”。接到省纪委这个课题调研通知后,襄阳市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迅速成立由市纪委、市发改委、市经委等单位人员参加的课题组,深入到有关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开展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紧贴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维护、服务、保障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一、以更新思想观念为突破口,自觉维护发展方式转变在调研中,我们切实感受到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央作出的“抓转变、调结构、促发展”战略决策的拥护和支持,思想和行动上能够保持步调一致。但也发现,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受错误发展观、政绩观的支配,不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思想僵化、观念守旧,特别是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识不统一、措施不力、办法不多,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模糊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要不要进行“调结构、转方式”存在模糊认识。认为“调结构、转方式”主要是发达地区的事,对于中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来说,发展不够是最大的实际。摆脱欠发达状态,壮大经济块头和提升经济总量是首要任务,这种片面认识直接导致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资,讲求大干快上项目,而不顾经济质量和效益。有人说,我们现在内地招商是“饥不择食”,为了发展“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在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和生态成本,“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另一方面是对怎么进行“调结构、转方式”存在模糊认识。有的党员干部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认识不充分,盲目蛮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全盘规划和统筹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复杂问题的办法。大家都知道,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关键环节,从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看,产业结构优化表现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009年,广州三次产业比重为1.9:37.3:60.8,深圳为0.1:46.7:53.2。与之相比,襄阳市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6.7:47.9:35.4,仍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我市的重点产业中,化工、建材、冶金行业大多为高耗能、高污染产品,造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和资源保护任务相当繁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只注重发展工业,而忽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更新思想观念为突破口,解决模糊认识,破除陈腐观念,增强自觉维护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教育引导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发展至上、科学为要的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避免重近轻远,只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缺乏统筹规划误区,改变只管建设、不管保护,只顾眼前增长、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二是要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在评价和衡量地方政府工作实绩和发展实效的标准上进行探索和突破,既要看经济增长速度,又要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既要看经济发展水平,又要看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既要看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又要看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三是要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政府决策机制。通过规范政府决策程序,实行政府决策专家论证、决策公示等制度,切实加强决策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决策行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防止决策盲目性以及决策失误给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当前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工作中,要确保引进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体做到“三不要”,即不要污染企业的税收、不要污染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要污染企业创造的GDP。二、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全力服务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的任务仍然是发展。要加快发展,必须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中还存在行政效率不高、行政服务不优等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一)深化行政审批流程改革。行政审批中,审批环节多、门槛高、流程长、手续繁杂,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头等问题。要加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在全面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工作中,重点推行以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为主要内容的行政审批流程改革,打造“阳光新政”。改革后,工业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由原来的168个工作日压缩到18个工作日,申报材料由原来的163件减少到56件;非工业企业注册阶段审批时限由法定的65个工作日压缩为1个工作日,申报材料减少12项;77项便民项目的审批时限总计压缩186个工作日,压缩比例达33%,工业项目审批中涉及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实行“零收费”,行政效率明显提高,企业负担进一步减轻。目前,我们针对行政审批制度化、规范化不够的问题,正在深化行政审批流程改革,紧紧围绕实现在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审批项目最少、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收费最少”的目标,打造系统化、信息化、广覆盖、上下对接的“阳光新政”工程化建设。通过实行集中审批、并联审批等措施,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限,减少申报材料,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切实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通过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电子监察系统视频监控、实时监察、绩效评估、预警纠错、网上投诉等功能,对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效能进行动态监控,积极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服务环境。(二)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服务和保障机制。当前,地方发展必须以项目为载体,靠项目作支撑。去年以来,中央为扩内需、促增长安排了很多政府投资项目,加上地方引进的一批项目,各类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么是繁琐的审批程序和不规范的监管,影响项目落地,制约项目建设;要么放松监督管理,不按程序进行立项、审批和招投标等,出现违纪违规问题。面对如此多的项目和如此大的投资,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服务和保障项目建设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任务,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监管机制和制度,既为项目审批开“绿灯”,又加强监管亮“红灯”,确保项目建设提速不失规范,服务不失监督,高效不失廉洁。要建立纪检监察班子成员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全程跟踪督查,服务项目落地,推进项目进度。要督促项目责任部门和法人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涉及项目建设的重大事项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决策必须公开透明。把服务和保障项目建设与执法纠风、源头治腐、信访案件等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主动查找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预防项目建设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确保权力行使、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和干部成长“四个安全”。(三)建立完善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的机制制度。目前,各类市场主体有的在创业,有的在扩张,有的在加速,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需求不尽相同。纪检监察机关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必须协调有关部门建立一种沟通反映平台和问题督促解决机制。要建立服务市场主体的信息平台,畅通问题反映渠道。比如借鉴有的地方建立“经济发展环境110”投诉处理机制,让市场主体有求必应、有诉必办。要督促有关部门转变服务理念,找准服务定位,本着管住少数、放开多数的原则,对市场主体实行分类管理。对高危行业,实行先规范后发展;对一般行业,实行边发展边规范;对全部放开的行业,实行先发展后规范。要建立应急反应、协调处理和督办落实等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处理和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各类问题。重点解决好招商引资、项目申报与建设、企业上市中的问题;协调解决土地、规划等部门与地方之间的权力适当分配问题;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着力解决新建工业园区的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督促解决交通、通信、消防、治安等公共服务保障问题。要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对联系企业实行包保责任制,为重点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以加强监督检查为抓手,切实保障发展方式转变开展监督检查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能和基本方法,是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当前,在落实中央关于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如何防止变通走样和执行“梗阻”现象,必须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各项任务的落实。(一)加强干部作风方面的监督检查。发展的背后是环境,环境的背后是干部作风。当前,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开明开放的意识不强;工作不在状态,执行力不强;作风飘浮,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重管理轻服务;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发展环境,制约了发展方式转变。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办”去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思想舆论、政策体制、社会服务和法制保障环境。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作风促发展、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理念,大力强化干部队伍的贯彻执行意识、“能力席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意识。要加强监督检查,通过聘请经济发展环境监督员、建立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组织明查暗访、开展专项视察等形式,对干部队伍作风进行动态监督,对部门和行业风气定期进行评议评价。去年,我市在市直机关开展“群众评科长”和“企业评机关”活动,对市直涉企关联度高、有行政许可和执法职能的83个部门和132名科长进行评议,对于转变机关作风、增强部门服务意识产生了很好效果。同时要建立健全机关和干部作风评价体系,从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工作业绩、廉洁自律等方面来设置评价标准,并把评价结果有效运用到干部选拔使用中来,充分发挥评价机制对干部的激励和惩戒作用。(二)加强行政效能方面的监督检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对于确保政令畅通、促进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项目引进、开工建设、工程招投标、资金管理使用等环节存在效率不高,运行不规范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大效能监察力度。比如,有的项目审批程序不严格,有的项目配套资金不落实,有的项目应实行招投标而未招投标,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完善监督检查网络和监督检查制度,采取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做到监督检查全覆盖。在监督检查中,要认真开展“五查”:一查认识是否到位、责任是否到位、措施是否到位;二查工程项目规划、立项是否符合规定投向;三查工程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是否依法合规;四查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是否规范透明;五查工程建设质量是否安全合格。做到“五个不放过”:即对没有进行公开公示的项目不放过,建设进度跟不上的项目不放过,资金不及时到位的项目不放过,手续不完备的项目不放过,整改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不放过,保证中央“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三)加强执收执法方面的监督检查。规范执收执法行为,是加强依法行政、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当前,要切实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定出台统一规范的行政处罚办法,明确处罚项目,细化处罚标准,着力减少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空间。对重大行政处罚,处罚前要履行必要的审批和听证程序;对于情节不是特别严重、罚款标准有上下限的,原则上按下限执行。要对行政执法机关检查权、执法权进行清理并适当集中行使,对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过错行为,按照轻微过错不处罚的原则,推行“帮助规范,限期整改,对拒不落实整改的再依法处罚”的三步执法模式,严禁多头执法、重复执法。要切实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对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依据、收费项目、标准进行重新核定,在重新核定后通过政府网站、报纸等多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公示,强化
本文标题:积极探索纪检监察机关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0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