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25讲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1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⑴政治思想:①仁和礼(核心主张);②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③为政以德(德治);⑵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中庸。⑶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有教无类等战国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政治思想:①仁政;②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政治思想:①仁义和王道;②君舟民水;③礼法并施。哲学思想:制天命而用之;伦理观:性恶论。㈡道家——老子、庄子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崇尚自然无为,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的自由。老子的思想:道生万物;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主张小国寡民,出世无为;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㈢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韩非子、李斯等主张:严刑峻法、奖励耕战、加强君主集权、因时变法。㈣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代表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二、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①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②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背景: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主张。适应了汉武帝时代政治大一统的需要。实施: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参政、创立太学、设立郡县学校、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儒学的地位。目的:通过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评价:虽然提升了儒学的地位,但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和自由发展的局面)。统治者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适应了汉代大一统的时代需要,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北宋)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南宋)朱熹1)“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主张理先而气后,把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2)“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3)“修养论”:慎思明辨,格物致知;4)“社会政治论”:正君心、三纲五常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一)陆九渊:1、南宋人2、开创者3、“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4、发明本心(二)王阳明(王守仁):1、明朝人2、心学集大成者3、“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不仅要认识,而且应当实践,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理学的发展过程开创(北宋五子)→→发展(二程)→→成熟(朱熹)→→新发展(心学)◆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相同点:1)都属于儒学、理学;2)思想的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2、不同点:1)理学是外求(向外探索),客观唯心主义;2)心学是内求(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主观唯心主义。宋明理学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身齐家而治平天下的功名论,实质是以封建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二、宋明理学的影响:①消极影响: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清代学者戴震抨击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②积极方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五、明清之际的儒学主张(一)李贽: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意识1、思想主张:1)“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中2)反对盲从孔子3)童心说4)反对摹古文风2、评价: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黄宗羲:1)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2)君臣平等3)限制君权4)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机构5)工商皆本2、顾炎武:1)经世致用2)批判君主专制3)众志的主张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归纳)(亡国是指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的沦亡。)3、王夫之:1)循天下之公2)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4、三大进步思想家共同的思想主张: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经世致用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知识拓展: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哪些不同角度批判理学?①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理纲常②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批判理学空谈③王夫之论述唯物论,批判理学唯心主义。1.儒家思想为何经历了两千多年而不衰落?第一,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第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尊儒术的结果。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2.如何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修齐治平)社会责任感——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4)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6)“义利观”(先义后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7)“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1)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2)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3)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4)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四大发明指南针:司南是最初的指南仪器,出现于战国时期(《韩非子》中提到),北宋时应用于航海。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造纸术:西汉就已发明纸,但不适合书写;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开始陆续传入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传入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入非洲、欧洲。火药:发明情况(尚有争议):说法一,最早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说法二,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国学术界由此认为火药的发明不迟于唐代。14世纪初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印刷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入西方。2.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欧洲后,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进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阶级提供了条件,还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总之,四大发明对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二中国古代艺术1.汉字的起源、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演变的脉络: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辅助字体草书和行书)汉字形体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4.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书法艺术的主要字体: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篆书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也始于秦代,字形改篆书的圆长而为方扁,笔势舒展,结构匀称。楷书形成于汉末,也称真书或正书,笔画详备平直,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很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书法家的情感。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备精诸体,尤擅行草其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楷书三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擅长草书;北宋行书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创赵体(行书);明代书法家有文征明(行书)和董其昌。3.文人画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特点: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了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54.京剧的产生。㈠发展历程:⑴乾隆年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⑵道光年间(19世纪),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在表演实践中,徽剧与汉剧(汉调)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新剧种——京剧。⑷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⑸清朝时期,京剧从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泛流行的最大剧种,民国以来,又走向世界,进入世界戏剧之林。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之一。㈡艺术特点:京剧的表演艺术是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得到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本文标题:第25讲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4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