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第2章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理论.
2019/12/202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p298在界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全面阐述西方跨国公司主流理论,重点解释投资动机(Why)、投资流向(Where)和投资决策(What)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对外直接投资(FDI)概念二、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动因三、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2.1.1FDI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商务部、邓宁有不同定义综合:FDI是一国投资者为获取国外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控制权而输出资本、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的经济行为。2.1.2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间接投资(FDI与FII)FII也称为证券投资(Portfolio),即投资者通过在市场上购买股票、债券或其它金融资产获得收益。它与FDI的区别主要在于:(1)投资目的:是获得经营管理控制权,还是金融资产收益。(2)投资场所:是生产或服务部门,还是资本市场。(3)投资要素:是单纯的货币资本,还是包括货币资本、技术、设备、管理技能与企业家声誉等要素的转移。(4)收益来源:是来自企业利润,还是固定的债券及优先股的收益。(5)企业资产负值表上的归类:是属有形或其它无形资产的投资,还是属于企业特有的有价证券项目。综上: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获得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权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动因1、传统动因获取生产资源(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和管理技能)越过贸易壁垒(出口转投资)开拓新市场提高效率(利用要素、文化、制度等差异,全球合理配置资源,获取规模受益、范围受益,分散风险)寡头跟进逃避本国政府的干预2、战略性动因全球性战略目标全球性行业的形成(成本与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利用交叉补贴(crosssubstitution)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其他:追求优惠政策,利用企业的特有优势,利用税收差异(转移价格),保护国内市场(牵制)等都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2.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渊源从学术渊源或基础来看,西方的跨国公司理论大体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国际经济学的宏观角度,以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理论;二是从微观的产业组织的角度,以不完全竞争为基本假设来分析跨国公司的行为。相比较而言,微观层次的分析更合理,因此也就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主流。1、垄断优势理论(Thespecificadvantagetheory)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theory)3、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theory)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5、“边际生产理论”(JapaneseModelofFDI)6、刘易斯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理论2.3.1垄断优势理论(Thespecificadvantagetheory)作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ymer)时间及著作:1960年博士论文《民族厂商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研究对象:美国企业理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反映竞争关系的行业组织结构)海默研究与传统理论比较:其一,传统理论用利率来解释资本的国际流动,在海默看来其实是证券投资,它与直接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获得“控制权”;其二,海默摒弃了传统理论的完全竞争的假设。主要观点:市场是不完全的,海外当地的民族企业较之美国企业更有优势,但美国企业还要去当地冒险投资,原因是什么?市场不完全性要求从事外本国经营的企业必须拥有优势(特定优势),才能克服其在国外遇到的经济、社会、文化、地理及语言等困难,从而赢得高于东道国当地竞争对手的利润,拥有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困。这种优势来自以下方面:要素市场与货币市场不完善所产生的企业优势,如专利及专有技术、管理经验等;产品市场不完善所形成的垄断优势,如商标,公司商誉和对优势产品设置控制所产生产品差异优势;营销技巧等;大企业拥有的规模经济优势。2.3.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lifetheory)作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著作及时间:1966年《产品同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结论: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密切联系。主要观点: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并以三种类型国家(创新国美国,其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不同阶级的生产,进出口与消费特点分析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从而分析FDI的动机,流向及时机。第一阶段:Newproductstage(非价格因素的决定作用,出口新产品)第二阶段:MatureProductStage(模仿者出现,成本-价格因素重要)第三阶段:standardizedProductStage(标准化,成本-价格因素决定)理论评价:从动态角度把垄断因素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特定国家的对外投资过程。既考虑投资国企业的垄断优势,又涉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很好地解释了投资的动因与流向。但也有存在理论局限性,无法解释许多产品的一开始就在国外地行R&D,以及日本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向,因此不具备普遍意义。消费生产进口发展中国家其他发达国家美国出口出口出口进口进口生产生产消费消费2.3.3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theory)作者: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y)、卡森(M.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著作:1970年《多国企业未来》与《国际经营论》基本观点:市场不完全性导致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跨国经营中实现中间产品(半成品及技术、知识、信息论)内部化。并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难以通过市场来让渡中间产品(intermediategoods),其一是由于难以确定其价值,其二是由于中间产品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因此,通过内部化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避免技术泄露的风险,保持企业对技术的长期垄断。理论评价:跨国公司的内部化主要基于降低交易成本,避免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以及运用转移价格获取财务利益三个动机。2.3.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作者: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JohnHarryDunning)著作:1981年《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结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FDI主要观点:一国企业进行FDI,必须具备三种优势:所有权优势(ownership-specificadvantage)其中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组织管理能力、融资优势;内部化优势(internationalincentiveadvantage)企业在内部运用所有权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区位优势(Location-specificadvantage).即东道国各种有利吸引外资的条件,包括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和政治经济制度优势。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是FDI的必要条件,决定了投资的目的和形式,东道国所拥有的区位优势是企业从事FDI的充分条件、决定企业投资的流向。跨国经营方式选择:三优势FDI所有权优势出口或技术转移理论意义:突破传统理论限制,综合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对TNCs的FDI行为提供一种综合分析方法2.3.5边际生产理论(JapaneseModelofFDI)作者:小岛清(Kojima)著作:《对外贸易论》基本主张:一国应从巳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即从两国比较而确定的边际劣势产业开始。是一种“顺贸易导向以投资”,它改善了两国的生产函数,强化了两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并获得相应的比较利润。理论评价:基本上反映了日本中小企业走在FDI的最前沿的事实,符合日本“资源小国,经济大国”的国情。与美国企业相反,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与开发资源型生产行业,“合营式”非股权安排为主要投资方式,中小企业投资贸易于被吸收,这种投资有利于扩大两国贸易。2.3.6刘易斯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理论作者:Luis.weles著作:《第三世界的跨国公司》理论观点:作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投资流向,部门结构、所有权形式、技术转让类型以及市场销售策略等各方面的特点,着重探讨发展中国家新兴跨国企业的几个独特的竞争优势,如采用小规模的生产和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较多使用当地的原材料和设备,把低价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手段,等等,这些竞争优势使得发展中国家企业不仅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办企业,而且能够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匹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的特点表现在:(1)发展中国家投资普遍采用“适用技术”并发挥优势;(2)投资要适应于落后地区的资源状况;(3)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来拓展“生存空间”。2.4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家,如通过对美国肯德鸡的国际化成长和立足于国内市场的全聚德烤鸭的比较,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原来“土生土长”的国内企业是怎样走向世界的?它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可遵循的客观规律?这些都是企业经营国际化研究中的主要课题。通常,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企业产销经营活动的国际化问题;二是企业组织自身的国际化问题(即如何从本地性的企业转变成为跨国公司)。一、企业国际化的含义企业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企业由单纯国内经营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增值链(Value-AddedChain):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质是一个增值过程,企业的增值活动部分发生在其它国家,那么该企业是一个正式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企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它的核心业务能力上,以及产生核心业务能力的竞争优势上。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是由不同增值阶段优势形成的。如计算机行业侧重于R&D,汽车行业侧重于成本与价格,消费品行为在于营销环节。二、经营国际化的渐进论企业经营国际化的渐进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二是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发展。具体体现为:1、目标市场选择的渐进性:“由近到远,由熟悉到陌生”市场的扩张的地理顺序是根据地理位置、语言和时区、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习俗等相近程度。通常的扩张路径为: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市场、直至全球市场。2、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瑞典学者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是“经营国际化渐进论”的先驱。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路径是:纯国内经营、间接出口、直接出口、海外销售分部、直至设立海外的分子公司跨国生产。渐进方式主要出现在跨国经营的初级阶段,随着跨国经营的实力和经验的积累,企业的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就有很大的余地。原因是国际化经营进程中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有限的学习能力的矛盾。三、经营国际化的带动论企业最初的跨国经营活动,往往是消极被动的,通常以企业对其经营环境的变化作“应变”的方式来实现。原因是企业不愿支付昂贵的跨国经营的学费。按照企业管理的“场理论”,企业发展是“推力”和“阻力”互动的结果,因此,企业的国际化即可能是来自于企业管理人员认识水平的提高,也可能是因跨国经营的环境阻力的减少。与后者相应的是关于经营国际化的几种经营理论:订单带动论(偶然行为)客户带动论(中介服务机构的国际化)竞争带动论(寡头竞争市场的特点)关键企业的带动论(企业的网络关系和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四、企业国际化进程1、邓宁将企业国际化进程邓宁将企业国际化进程分类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上企业跨国经营侧重点往往不同。第一阶段:企业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开拓市场,获取资源)第二阶段:侧重于贸易有关的设施进行直接投资。第三阶段:沿着增值链前向或后向移动。本阶段和企业是各在其它国家建立产品生产基地,必须考虑企业的国际经营管理经验,规模经济,进口壁垒与出口鼓励,竞争对手的反应,跨国运输成本与管理成本等。第四阶段:深化与扩大跨国增值阶段第五阶段:跨国经营活动的地区一体化与全球一体化目前,少数行业(汽车、计算机、家用电器)的大型跨国公司巳真正进入第五阶段。2
本文标题:第2章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5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