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六章基于P-S法的嘉兴市适度人口容量测算分析
1第六章基于P-S法的嘉兴市适度人口容量测算分析适度人口(optimumpopulation)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以.及中国的孔子。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系统的人口经济理论,适度人口(theoryofoptimumpopulation)理论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丰富。适度人日理论的基本特点在于探讨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起初关往的是一个国家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规模,后来有研究最适宜的人口密度、人口质量及适度人口增长率等等。适度人日理论最核心的思想是人口与经济社会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达到相互适宜的最佳状态。本章从国际、国内视野对适度人口理沦进行综述,并对嘉兴市的适度人口作一基本界定。第一节国内外适度人口容量研究综述一、国外适度人口研究综述(一)早期适度人口理论早期适度人口理论的产生是于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密切相关的。19世纪末,资本上义在英、法、德等国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这些国家当时已经完成工业机械化过程,并开始电气化进程,农业生产也由于普遍使用机械、化肥和农药而大幅度增产。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英、法等国的人口出生率增长持续下降,人口增长停滞,这种状况宣告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命题完全破产,随着西方各国政治经济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英国、法国的经济发展与德国、美国比较相对落后,它们之间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斗争日益激烈。扩大军备战需要有大量兵源和芳动力资源,英、法等国六在存在失业的条件下又又感到人力的不足。而对这种情况,一些经济学家和人口学者认为“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都不是理想的、适宜的人口状态,不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需要寻找“适度人日”的理沦。早期适度人口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埃德文·坎南(EdwinCannan)、纳特·威克塞尔(KnutWeckshell)和A.M.卡尔—桑德斯(A.M.Carr-Saunders)。1.坎南的适度人口学说埃德文·坎南是英国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1888年出版的《初等政治经济学》和1928年出版的《财富论》等著作中,十分注重探讨人口的问题,从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生产率、人口与收益等方而的关系去探讨人口的适度规模。在分析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时,坎南认为人口与土地的关系不是无限制的,在两者的关系上应该存在一个点,“在这一点上,有利与不利刚好达到平衡。超过这一点,每人占有的空问和物质较少,不利就超过了有利,就打破了这种平衡”因此,他认为在知识、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平衡点下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在分析人口与生产率,人口与收益方而,坎南认为“在任何一定时期,或者在任何特定条件下或其他条件都保特不变,总有一个可以称为最大收益点。此时人口数量刚好如此恰当地适应环境,以致无论人口是多于或少于此时的人口,收益(或劳动生产率)都会下降(‘递减’),这种人口则被定名为‘适度’人口。”总的来看,从1888年提出适度人口问题到20世纪30年代,坎南的适度人口学说在不断发展完善。有1888年《初等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他把最大生产率作为衡量是否达到适度人口的标准,认为达到产业最大生产率时点的人口为适度口;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学纲要》中已经把经济适度人口论作为“唯一实在的人口法则”提出来了;在1914年出版的《财富论》一书中,他把最大收益作为衡量是否达到适度人口的标准,并将此观点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初。不过,到了晚年他已经把适度人口放到整个人口运动过程中进行考察、指出了人口变动是一个运动过程。但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的穆光宗教授认为,坎南的适度人口学说在逻辑上还存在着2以下几个可以商榷的地方:首先,坎南在论述中把人口与经济收益的关系看作是简单的、直接的因果关系。穆教授认为决定达到适度人口的途径不一只是调节参数的问题,不是的简单的看“最大收益点”,决定“最大收益点”的不仅有人口变量,还有经济变量,而且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更大。其次,对于“最大收益点”在技术上难以确定和把握,因为诸如时间变量、技术进步因素、投入要素的组合效应以及不同产业的差异性等影响因素都很复杂。并且,从图6-1中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收益最高点,适度人口是相对的、动态的、多元的。如图6-1所示,人口变化有两种趋势:一种是赶超性递增,一种是萎缩型递增。也就是说,在初始时期,最大收益点是在A处出现;如果延长时间来考虑,最大收益点可能出现在C处。在图6-1中,假定只有一种连续、单调递增的趋势——也可以看成是赶超型递增的一种放大。对于OA、OB和OC这三段不同的时期,我们可以确立三个不同的收益点。而对于最大收益点,我们又可以确立不同的适度人口点。2.威克塞尔的适度人口学说纳特·威克塞尔,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适度人口论奠基者之一。在人口经济关系方面的论著有《国民经济学讲义》(两卷本,1902、1906),《经济论文选》,《论适度人口》(1910)和《马尔萨斯上义的症结》(1924)威克塞尔在1910年日内瓦网际马尔萨斯主义者联盟会议发表演讲时,第一次提出了“适度人口”的概念。他的适度人口学说主要讨论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规模、工农业生产供养人口的能力和达到适度人口规模的途径。威克塞尔指出:在一定时期内,能为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潜力所允许达到最大生产率和最大福利时所能容纳的人口,就是适度人口,并且适度人口规模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动。同时,威克塞尔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有理想的人口密度。在他看来,超过适度人口规模的人口则为过剩人口。“所谓过剩人口,就是一个国家里存在着超过其抚养能力的居民(人口),……人口超过其适度点的增加本身已经不能带来福利的增加,相反却使福利减少。我所要说的是在我们国家及欧洲各国的人口已经大大超过这个适度点,因而增加福利的方法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而是相反,在数十年里,人口不断减少,逐步接近适度点。”穆光宗教授认为,威克塞尔对适度人口的界定比较明确。在理沦上,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公式来说明过剩人口与适度人口的关系。事实人=适度人口+过剩人口穆教授把这个公式进行了修改:事实人口=适度人口+调节人口其中,“调节人口”指过剩人口或不足人口。在供调节的人口趋向消亡时,期望人口也就成了适度人口。穆教授认为:在开放人口的假下,调节人、口与相对适度人口之间存有着转化的可能性。通过对人口结构和人口总量的调节,调节人口有望“消亡”或转化成新的适度人口。3.卡尔一桑德斯的适度人口学说卡尔一桑德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人口学家。他在人口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人口问题:人类进化的研究》(1922),《人口》(1922),《职业》(1933年与P.A.威尔逊合著),《世界人口》(1936)。卡尔一桑德斯认为人口是受经济因素制约的,他从人口受经济因素制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适度人口密度学说。卡尔一桑德斯认为考察适度人口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一—可据以确定可取入数的唯一验证是以每人平均收入为基础的。”应该从经济需求决定人口增减的观点去考察人口生育率的变动,去考察差别生育率产生的原因。因此,卡尔一桑德斯提出了适度人口密度理论。“适度人口”是考虑到自然环境、已经采用的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能够提供按人均最大收益的人口数量。适度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国家人口在所适宜环境范围内,达到居民获得最好生活水平的人口密度。同3时,他也指出,所谓的适度人口数量或人口适度密度只是一个概数,难以精确表明。穆教授肯定了卡尔一桑德斯把经济福利和人口总量联系起来分析的方法论,但认为结合多元化的标准,卡尔一桑德斯的适度人口学说单从经济角度出发是片面的。4.其他适度人口理论美国人口学者费伦奇在《人口的综合适宜》(1938)中,将适度人口研究扩展到人口质量,提出了人口的“适度质量”概念,主张用适度的人口树立质量,应能使每人获得最高的人均收人,并保证社会的和平与幸福。H·道尔顿提出了计算人口失调的公式,A·兰德里将保证人类的最大幸福引入“适度人口”,并指出必须确定人口与资源之间的适当比例。(二)现代适度人口理论与早期的适度人口理论相比,现代适度人口理论涉及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适度人口的标准确定趋于多元化,从原来的“收益”、“经济收益”变为人均产量或人均收入。更为重要的是现代适度人口理论不但进行静态考察,而且进行动态考察,即从静态适度人口理论转向了动态适度人口理论,使适度人口理论更实用、更切合实际。现代适度人口理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人口学家阿尔弗雷德·素维(AlfredSauvy),其他学者J.O.赫茨勒(J.O.Hertzler)等对适度人口理论也有所论述。1.索维的适度人口理论索维早年曾在法国巴黎大学攻读经济学,后担任法兰西学院经济学教授,在国际人口学界和经济学界从事科研学术活动,是国际知名的人口学家。其代表作有《人口通论》(1952),该书分为上册(《增长经济学》)、下册(《社会生物学》);另外还有《零增长》(1973)、《人口适度变化的速度》(1973)、《人口适度变动》(1976)。索维探索在各种社会经济条件下,人口数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的一种最适宜的关系,寻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最适宜关系。在《.人口通论》中,索维一方面继承了前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适度人口”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把“适度人口”的概念扩大到了非经济领域。他给适度人口下了个更接近共本质、更抽象的定义“适度人口也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不过,他吩为这个定义也是相对静态的,“不过是一个使用方便的概念而已。”但是,接下来米索维列举了几种精确的目标:四项经济目标:———个人福利;——增加财富;——福利总和:适合于分配的全部人口的总收入(图6-2);——就业:私有财产制度下所有社会和工作的适龄者充分就业;四项社会目标:——健康长寿;——文化知识;——寿命总和:人日数*人口平均寿命;——居民人数:适度人数就是最高人数;一项军事国政目标:——实力:可以是军事力量。(1)经济适度人口从九项目标中,索维认为应当首先考虑个人福利,因此提出了“经济适度人口”,即在最有利得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也就是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图6-3中No就是适度人口点,左边为人口不足,右边为人口过剩。根据此图,假定社4会上人口稀少,那么随着人口增加,人均产量也随之递增。当人口增加到No,人均产量达到最高点Mo;如果人口继续增加,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人均产量逐渐减少,人均生活水平也随之下降,见图6-3中曲线S。(2)实力适度人口所谓“实力适度人口”,是指国家达到最大实力的人口。索维认为:一国执政当局从每个居民的产量中征收一定数量的财富以取得物质上的实力,如果居民的产量高而生活水低,执政当局就可以征收更多的财富以取得物质上更大的实力;因此“最大实力”随边际产和生活水平而变动,边际产量刚好超过最低生活水平时的人口就是国家的“实力适度人口”(图6-4)。索维断言“实力适度人口永远高于经济适度人口”。据图6-4可以看出,当边际生产率开始非常低,等于最低生活水平。随着人口增加,边际生产率逐渐升高到一个最大值Mo;如果人口继续增加边际生产率便开始下降。同时从每个人的产量中征收一定数量的财富,以取得物质上的实力。从一对边际产量为M的人口数OP来说,总产量为曲边形OQmMP的面积,其中矩形OQIP的面积用于保证人口最低生活,曲边形QmMI的面积追求实力目标。当M移至Mp时,再增加一个人,其边际产量等于最低生活水平。OpP就是保证取得最大实力的适度人口数。(3)动态适度人口“静态适度人口”是指在生产技术、经济结构、物质资源、产品分配、年龄构成、工作日等条件不变,并且充分就业,又没有国际贸易和移民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经济标准所确定的最适合的人口。索维认为,静态的经济适度人口是个令人不愉快的概念。“动态适度人口”是指假定在生产技术、经济结构、物质资源、产品分配、年龄构成、工作日等条件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按照与经济增长有关的经济标准所确定的最适合的人口。其主要研究在生产技术等条件发生
本文标题:第六章基于P-S法的嘉兴市适度人口容量测算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8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