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六章影片档案的管理
第六章影片档案的管理王雪飞第一节影片档案概述一、影片档案的概念影片档案是声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电影摄影装置摄制,以感光胶片为载体,以图像、声音符号记录档案信息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参考、凭证作用和艺术欣赏价值的档案。二、影片档案的构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同戏剧、戏曲的剧目一样,是众多人员(剧作者、导演、演员美术工作者、音乐工作者等)在共同创作一部影片时形成并归档的艺术文件材料;第二部分是一部影片在洗印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包括画面原底片、声带原底片、声画合成原底片、原底标准拷贝、“翻正片”等。特殊情况时,翻底片、发行拷贝也要作为影片档案材料。为行文方便,将其中画面原底片、声带原底片、声画合成原底片、原底标准拷贝和翻正片统称为影片档案材料。三、影片档案的特点(一)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二)可使观众注意力集中(三)能控制客观事物运作的快慢(四)可以把过去或遥远的事物展现在眼前(五)可以扩大或缩小物体的体积(六)能表现人们所不能看到的任何过程的进行(七)能提供事物的复制纪录(八)可真实地纪录客观事物(九)它的平均费用比较低廉(十)可以形成平均等分的经验法则(十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十二)可以作为繁杂事物的纲要。四、我国影片档案的组成及其珍贵价值(一)中国人民共和国影片档案(二)革命历史影片档案(三)旧政权时期的影片档案(四)敌伪制片单位出品的影片档案(五)台湾省国民党政权和民营制片单位出品的影片档案及大陆解放前夕国民党带往台湾的影片档案(六)外国友好团体和个人在我国摄制及赠送我国的影片等第二节影片档案的保护一、影片档案的性能影片从表面上看,是一条又软又薄的透明长胶片带,上面印有黑白或彩色影像,通常称为画格或画幅。(现代电影的声音几乎与画面记录在同一条胶片上)黑白电影片和彩色电影片的片基有4种: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三醋酸纤维素及聚酯胶片。硝酸纤维素制成的片基透明度和机械性能都好,但燃点太低,极易引起燃烧。由此制成的影片称为易燃片。易燃片燃烧速度极快,还会放出有害人体健康的气体。我国解放前的影片绝大多数为易燃片,直到1958年,我国才大量使用安全片。1966年后各厂都不用硝酸纤维素片基的易燃片。醋酸纤维素片制成的影片燃点较高,比较安全,但由于透明度和机械强度差,目前已被淘汰。三醋纤维素制成的片基,兼有透明度大、机械性能好和燃点高的优点,目前已基本取代了上述两种片基,广泛用来制造35毫米、16毫米和8.75毫米影片。聚酯片基收缩率小、抗拉、抗磨能力高,尤其是耐折度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影片使用寿命。后3种片基制成的影片,统称为安全片。(相对安全,在一定高温下仍然存在燃烧隐患)二、电影胶片的损坏电影片的损坏如同其它感光胶片一样,一般表现在乳剂层的形体损伤、冲洗加工不当,保管不当,片基的劣化及彩色影像的衰退。温度、湿度的波动能引起影片线度的暂时性变化;片基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化学品,能造成影片永久性变化。这都将造成齿孔与输片齿轮间的不匹配。引起照片损伤的诸因素同样损坏影片,这里不再论述。下面仅就影片的机械性损伤及其原因加以分析。(一)片身划伤片身划伤是由于影片与其它粗糙物体摩擦而造成的,一般表现纵划伤与横伤两种。1、纵划伤,分布在影片的纵方向上,通常呈直线状,严重时放映在银幕上会呈现出一条条黑白道子,产生原因有(1)放映机输片部分和影片接触的零件表面不光洁。(如存在毛刺、积垢,甚至沙粒堆积在片门中,致使影片通过时拉出线条来)(2)滑轮不转或运转不灵活。(长期工作后它的工作圆周面被磨平,使滑轮两端出现棱角,将影片表面划出伤痕。)(3)挂片时漏挂零件,使影片与不应接触的部分接触(4)倒片时影片片身与粗糙物体相摩擦2、横划伤又名横磨伤,表现为横贯画面上划有多条伤痕。这种上伤痕多分布在片头、片尾。主要是由于影片在收片和倒片时卷得过松,加上影片放入片箱时片头未用胶布粘住,运输时又使片箱横放,以致影片圈与围之间相互摩擦所造成的。特别是影片表面粘有灰尘时,划伤更为严重。此外,用抽拉片头、拍打片卷等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的作法,去纠正影片倒得过松或倒得不平整,也易造成横划伤。(二)齿孔挑伤这种伤痕多出现在齿孔的四个角上。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影片在某一机件上受到较大阻力,而另一与影片齿孔套合的零件又强行拉扯,二是与齿孔套合的零件表面磨有深沟。齿孔挑伤可能出现在影片的片头、片尾,或出现在整本影片的齿孔上。(三)影片折伤和烧焦影片在片夹里倒得不平整,有几圈高出整卷影片平面时,运输过程中最容易折伤片边。折伤了的影片,放映时可能造成跳片。严重时会使齿孔折裂,以致这段影片无法通过机器。画面烧焦大多是由于传动部分出了故障,使影片停在片门中,而光流仍照在影片上,以致将片门中的一格影烧焦。三、电影胶片的贮存和保养(一)利用中的保护正确和及时做好倒片、修片和接片工作,是延长影片使用寿命和保证放映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倒片放映电影时,片头必须处在片卷的外层,因些,每次放映之后,均须将影片片头重新缠卷到片卷的外层,这个程序叫做倒片,倒片通常兼有检查影片损伤情况和结合修剪影片的目的,因而是放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2、接片如有影片断裂、连续有两个以上齿孔破裂但裂痕已侵入画面、影片接头脱胶,拱起等情况时用接片液把两段影片粘合成一段的。(二)影片的贮存存档的影片,必须放入片箱之中。注意外界环境的适宜状况片库内应洁净,避免阳光直射。要避免影片受潮和溅水。第三节影片档案的收集一、影片档案收集的来源二、影片档案的归档制度影片档案的归档就是电影制片厂在生产活动结束后,由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将已完成职能的、具有查考和凭证价值的影片档案文件材料,按照归档制度的有关规定,集中到本单位的影片档案室或移交到档案馆保管的工作过程。注:建国初期的影片档案收集1949年10月一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要求将分散于各影片企业的原底片材料集中统一保管在国家的片库里,并制定了严格的移交规定。这一过程主要经过了以下步骤。一、没收敌伪、官僚资本电影企业的影片档案和被我国明令禁映的所有中外电影的拷贝。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北京、上海、南京等市的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原敌伪、官僚资本电影企业,没收了他们未被劫运去台湾、香港的影片档案材料,其中北京地区是在1949年2月7日开始接收的;上海是在1949年6月2日开始接收的。1.株氏会社伪满州映画协会和铁道大画创作所(包括其前身伪满州株氏会社影片部);2.伪华北影业株氏会社;3.伪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包括新华影片公司等电影企业);4.伪中国联合影业公司;5.伪中央宣传部长春电影制片厂;6.伪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及所属第一、二、三制片厂(包括公司之前身伪中央宣传部以及改组后的伪中央宣传部艺术股、电影股和中央电影摄影厂);7.伪国防部中国电影制片厂(包括其前身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政调处电影股);8.伪教育部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9.伪中国农业教育制片厂;10.伪西北电影制片厂;11.伪西北影业股份有限公司;12.其它敌伪、官僚资本的电影企业、机关及被人民政府褫夺公权之个人(如战犯、特务、汉奸等)所拥有的影片档案材料。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颁布了《关于应没收及应发还电影拷贝的决定》,据此文件,文化部电影局收回了所有私商持有的或已被机关、团体、部队接管的,原上述电影企业的电影拷贝,并予以没收;同时,凡人民政府禁止上映的影片,当电影局认为有存档必要时,均予以没收存档。1950年7月11日文化部又公布了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的《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对影片做了明确规定:“凡在本办法公布之前所有已映的与已进口的各类中外影片内容有反人民,反世界和平,反民主,违反中国民族利益等等足以妨碍新社会秩序的,视其情节轻重,将加以删剪或禁止映演”。应当指出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崩溃前夕,已把他们党营、官僚资本电影企业出品的原底片材料基本上都弄到了台湾和香港,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接收的敌伪影片档案材料是翻底片和发行用的拷贝片。1950年1月9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公布政务院命令,要求香港国民党政府机构的员工负责保护好国家的财产和档案,听候接收。解放后,我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接管和没收的影片档案材料(包括拷贝),以及被禁映的中外旧片拷贝,其中伪满映、伪满铁和伪中宣部长春制片厂的影片档案材料和拷贝,全部由东北电影制片厂保管;原伪电影企业摄制的新闻片如《中国新闻》、《电影新闻》、《台湾新闻》、《中华时报》、《抗战新闻》、《中华电影新闻》、《大东亚电影新闻》等大量记录片的影片档案材料和拷贝片,以及一部分伪满映和其他制片单位、影片发行单位的新闻期刊片和记录片拷贝,由北平电影制片厂保管(1953年中央新闻记录制片厂成立后又移交该厂)。此外,敌伪、官僚资本电影企业出品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我国发行放映的故事片的影片档案材料和拷贝,全部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集中统一保管。二、对原有私营电影制片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并最后使其转变为国营企业,将原属于这类企业的影片档案材料逐步、迅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解放前的私营电影制片企业都集中在上海一地。1949年上海解放以后,还有“昆仑”、“国泰”、“大同”、“文华”、“华光”、“长江”、“大光明”等几家,解放前后都曾摄制出一些较好的故事片,其中有一些解放后还公映了相当时期。1950年“长江”与“昆仑”两家公司联合组成公私合营“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公司”。1951年4月16日“昆仑”又分离出来,改组为“上海市文化局代营昆仑影业公司”,委托上海市文化局代营,代营期预定为一年半。但是1952年1月20日该公司提前与上述其他电影企业组成“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它又与解放后成立的国营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成为新的国营上海电影制片厂。至此,我国的电影制片企业已全部为全民所有。因此解放前所有影片档案材料和拷贝也全部转为国家所有,由文化部电影局集中统一保管。三、电影制片厂设立专门的影片档案管理部门进一步集中管理影片档案材料1951年3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了“影片资料科”,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个电影制片厂内专门管理影片档案材料的机构。刚成立时,它只管理本厂出品的故事片和新闻记录片的“标准翻底拷贝”,而全部“原底片”材料、“标准原底片拷贝”和“翻正片”则由该厂洗印车间管理。同时,影片资料科受国家委托代管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兴山电影制片厂和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全部新闻期刊片和记录片的影片档案材料。此外,还代管了敌伪、官僚资本电影企业的新闻记录片材料(主要是翻底片和拷贝片)。1953年初,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片组扩大改组成立了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简称“新影”)。该厂成立了“历史影片资料科”,并新建了片库,保管影片档案材料。除了保管本厂和原北影新闻片组出品的标准翻底拷贝外,还接管了原北影影片资料科代国家保管的上述新闻纪录片的影片档案材料。1954年,新影的历史影片资料科又从原北影洗印车间接管了原北影新闻片组和新影成立以来出品的全部原底片材料和翻正片,从而使该厂在影片档案材料的集中统一科学管理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四、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的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积累“历史影片资料”1955年新影接受了中宣部交给的重要任务,开始大量摄制、编辑被命名为“历史影片资料”的新闻素材影片,厂领导把这个重要、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历史影片资料科。由于正常摄制的新闻记录影片需要及时在电影院放映,新闻时间性很强,每部片子的长度有一定限制,其内容不可能大量、全面、详细地反映我国各方面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历史影片资料则不然,它只是一种素材形式的影片,不在电影院放映其数量和长度均不受限制。如记录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素材影
本文标题:第六章影片档案的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9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