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教学要求1.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理解教师的任务,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教师素养。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第一节教师第一节教师一、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二、教师的作用与地位三、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四、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形象五、教师的专业素养六、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职业的认识(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现代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99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演变的基本线索是:教师从古代的由官吏兼任到近代的教官分离,逐渐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二)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职人员。二、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与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与地位社会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事了”(夸美纽斯)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进步: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知识经济社会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振兴在教师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能开发起着奠基作用。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主要包括:社会作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职业权利、从业标准。教师的地位1.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社会对教师的工作都有相当尊重。天、地、君、师、亲。臭老九,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师节”85年及“工资待遇”(93年教师法)2、从现实的角度看,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对稳定教师队伍,加速普及义务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都具有极其重的地位。社会和政府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的收……,现实拖欠、挪用、克扣。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就确保教师能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培训,晋升及提高(扩招结果)从教师自身角度看,应努力提高素质,加强教育能力。通过自身努力来保护地位。资格制度有利于保护教师的地位。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私有制社会,教师的地位复杂尊师重教的传统:君师、事师如事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天子之师、鸿儒大师。“童子之师”地位低下——“老九”教官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枷无锁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名子弟结冤仇——郑板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教师地位也很低列宁:“他们只能领到少的可怜的一点钱。国民教师在没有生火的、几乎不能居住的小木房里受冻挨饿。国民教师同冬天被赶出小木房的牲畜住在一起。任何一个地方的下级警、农村的黑帮分子或甘心做暗探和特务的人都可以陷害国民教师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师的物质待遇提高,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社会主义社会文革人民教师是国家的主人、尊师重教人大代表,参与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特级教师、模范班主任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节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教师的权利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公民权:生存权,言论权);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的权利(教育自由权——制定课程计划,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教育评价等)。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存在的问题教师资格认定的“门槛”较低,“入口”把关不严现存教师资格制度出现“一统天下”的局面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没有任职期限和年龄限制。教师资格的“一朝认定,终身受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对经验教育影响进行加工改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并不否定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从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来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都是错误的。相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学生都处于主体的位置,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手段都是客体。请大家分析:“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表达的是什么观点?三、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劳动的过程复杂性)2、劳动手段的创造性(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机智等)3、劳动周期的长期性(连续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4、劳动方式的示范性(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四、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形象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规范的两大特点一是时代性二是普遍性过往的反思——对一组隐喻说法的再思考教师是“蜡烛”肯定:奉献和给予不足:忽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快乐教师像“警察”肯定:维持必要的秩序,强调纪律性。不足:对学生实施严格控制;师生关系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着眼于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挑剔多,鼓励少。教师是“园丁”肯定: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不足: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教育缺欠的不可修复性(季节与时令);存在淘汰制;有人为的强制性(修剪)。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肯定:工程师——重要的职业;灵魂——关注人心灵的发展。不足:暗示一种固定、统一标准,忽视学生差异;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易形成机械运动。请您思考?你认为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应该更象什么?请用一个新的说法来比喻教师的角色。(一)教师角色的转换终身教育的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中,教育不再是一种工具,也不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单纯施教者和唯一主体,学生也不再是被教育对象和被动的客体,学生必须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则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应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网络消解教师权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正悄悄地步入我们的生存空间,网络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它对传统教师权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使教育资源不再匮乏而成为取之不尽的宝库,学习者不必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接受指定的教育内容,教师传统的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面临被消解之势,教师与学生的界限日趋模糊,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日益频繁。知识观的变迁知识观是人们对于知识的内涵、外延、类型、作用以及获得方式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看来,知识是静态经验积累的结果,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等特点。这样,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向学生灌输这种“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知识。在建构主义知识观看来,知识并非对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知识具有生成性,它是在丰富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人自身与环境的互动而建构生成的,不存在“纯粹客观”、“价值中立”的知识,根本不存在对认识对象的终极解释,所有知识都有待于检验和反驳;认识者也并非一面“磨光的镜子”,谁也不是确定的知识主体和权威,也没有谁是知识的客体。适应新知识观的教学活动就成为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话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目的也就不能被视为知识的单向传授。教师不能再充当知识的独裁者、专断者,而要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出发重新检验与再思考知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和确定的。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造和突破,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教师角色定位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独白者角色:“传道,授业,解惑。”对话者角色:“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教师应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励思考,启发引导。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不断轮流“抛球—接球”的过程。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课程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自己只是执行者;教学是对固定文本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由教师复现的知识。新观念教师不应再被视为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开发者,并且创造性地实施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含义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角色特征一是积极地旁观。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三是注意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思考:你是怎样评价美国孩子的这节历史课?在你的学习生涯里,有过让自己体验的课吗?角色定位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对话者教师即课程开发者教师即促进者现代教师观的转变教师人格观:师道尊严——人格平等教师学生观:教育客体——学习主体教师作用观:知识传授者——引导人教育中心观:教育中心——学生中心教师教学观:教懂知识——教会学习教师资格观:教书匠——教育设计师教师的职业角色(一)知识传授者(二)学习者和学者(三)学生的朋友(四)学生心灵的培育者(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六)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既有认知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的。这些角色统一于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要熟练地运用积极角色技能,成功地扮演相应角色,避免角色不清、角色紧张、角色冲突和角色失败。请你列出优秀教师的四个词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活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主题反映。它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及其日常行为的一种总体性评价与概括性认识,也是教师群体内部或个体对其职业所持有的价值认识与情感认同。1.教师的道德形象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的要求。教师道德的病态,其主要类型如下:物欲型罪恶——不惜一切地满足物欲所导致的罪恶。表现为无度的挥霍,对财富过度的贪婪。权欲型罪恶——因权欲过度而产生的罪恶。表现为耍弄权术,争权夺利,滥用权力。名欲型罪恶——对名誉的过度追求所导致的罪恶。表现为追求虚荣、欺世盗名,诋毁他人。情欲型罪恶——不择手段地满足个人的情感需求所产生的罪恶。表现为爱情的变态、友情的践踏,情绪的失控。教师公正的内涵含义:同样的情况应该同等地对待,或者说:平等的应当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不平等地对待。教师公正的特点对等性——主体对人对事要用一个标准,一视同仁;可互换性——主体对人对己用一个标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价值合理性——有利于主体幸福的实现。(案例:老师,请您还孩子一个礼)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表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特质:人格与师格的统一,表现为:表美——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道美——教师的精神美。表现:精神人格的崇高。教师在职业中表现出的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进取的锐气等,都具有精神超越性。意义:教师人格是人性之美、力量之美,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流淌,是教师内在精神的显现。它既反映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性,又体现了教师自我完善的崇高追求。好老师是怎样的?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名学生进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面前像猴子般戏弄。”3、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
本文标题: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9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