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生产理论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以下几个问题:企业的三种组织形式及其优劣;总产量曲线的特征;劳动平均产量和资本平均产量曲线的推导和性质;生产三阶段的划分及其效率问题;等产量曲线的定义及其性质;等成本线的定义及其性质;短期和长期利润极大化的均衡条件;规模报酬的三种形式。二、教学内容:6.1企业概述6.1.1企业的定义、法律组织形式及优劣势企业是将若干投入转化为产出的一种生产经营性组织。盈利性企业有三种法律组织形式:单业主制企业(soleproperietorship)、合伙制企业(partnership)和公司制企业(cooperation)。6.1.2企业的行为目标假设在本书中,我们始终假定企业的行为目标,无论哪一种组织形式,是尽可能地获得极大化利润,即企业是利润极大化者。两者行为动机不致就可能产生代理关系(agentrelationship)。这种代理关系实质上就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代理人是企业(或另外一个人)雇佣的用于完成特定任务的个人(或企业),总经理就是代理人;而委托人就是雇佣他人完成特定任务的个人(或企业),股东就是委托人。委托——代理问题就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构造一种制度体系用于激励总经理实现股东的目标呢?这就是制度设计的问题。第一,良好的总经理市场是解决总经理偷懒问题的最好制度架构。第二,一些大公司对总经理提供股权、奖金、度假和晋升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第三,各种舆论监督和法制约束也是提供负面激励的有效约束机制。6.2生产函数生产函数一般可表达为:Q=F(x1,x2,…,xi,…,xn)生产函数包括以下含义:(1)对于任一给定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现有的生产技术给出了一个最大的产出量;(2)对于任一给定的产出量Q,每一投入组合的使用量为最小。西方学者一般对生产函数有如下假定:(1)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得为负;(2)产出不得小于零;(3)生产函数为一单调连续函数,一阶导数存在。一种较为简单的生产函数可记为:Q=f(L,K)劳动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劳动力的使用量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劳动边际产量=MPL=αQ/αL资本边际产量是指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本的使用量所引起的产量增量:资本边际产量=MPK=αQ/αK6.3短期生产所谓短期是在这段所考查的时间还不足以长到使所有的投入量均可改变的时期,短期生产函数一般记为:Q=f(L,K0)=f(L)]k0上式中的K0表明资本的使用量固定在K0这一数量上不变。因此,上式就是一个具有单一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6.3.1总产量曲线劳动总产量曲线就是描述在资本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数量和产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描述在资本不变情况下劳动力和产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始于原点,开始以递增的幅度上升,到达拐点B后,劳动边际产量大于零,但开始递减,直到产量取得极大值点,该点的MPL=0,之后,MPL<0。因此,它为一条先凸后凹的曲线。图6.1劳动总产量曲线劳动总产量曲线有以下特征:(1)当劳动投入量为零时,即使有资本投入,其产量亦为零,即劳动总产量曲线始于原点。(2)劳动总产量曲线在某一点的斜率就是该点的劳动边际产量。(3)短期生产函数可以采用许多数学形式,其中一个较为合理的生产函数可用图6.1代表。(4)总结第3点的讨论有:总产量曲线是一条无凸后的曲线(相对于原点和横轴而言)。(5)E点代表着在现在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不可能生产的点;C点则代表着缺乏效率的点(应该生产Q1),西方学者称之为“X无效率”。6.3.2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某一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情况下,该生产要素的平均产出数量。对劳动平均产量(APL)和资本平均产量(APK)分别定义如下:APL=F(L,K0)/L(6.3.2)APK=F(L0,K)/K(6.3.3)一、劳动边际产量曲线的推导最基本的方法是:劳动总产量曲线在某一点的斜率就等于该点的劳动边际产量。通过作切线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些劳动边际产量的值。有三个特别的点值得注意:1.当劳动总产量为零时,MPL=0,所以劳动边际产量曲线始于原点;2.当劳动总产量取得极大值时,其斜率一定为等于零,即MPL=0,因此,在这一点上,MPL曲线与L轴相交;3.A点为一拐点,依定义,拐点的二阶导数为零,即dMPL/dL=0,换言之,MPL在该点取得最大值。二、劳动平均产量曲线的推导这里的基本技巧是,从原点作一条射线与总产量曲线相交于两点,那么,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这两点的劳动平均产量应该相等,请注意图6.2(b)中的A点和D点以及与此相对应的图6.2(c)中的A和D点。依此方法重复多次,便可以得到一条劳动平均产量曲线。图6.2MPL和APL曲线的推导有一点颇为重要,这就是图6.2(b)中的B点,它是从原点作一条射线,从纵轴向横轴方向旋转第一次与总量曲线相切的点。它具有劳动平均产量值最大的特征。参见图6.2(c)中的B点。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在图6.2(b)中的B点上,劳动边际产量等于劳动平均产量(因为均为一个三角形),因此,劳动边际产量曲线势必经过劳动平均产量最大值点。6.3.3生产的三个阶段将图6.2(a)和图6.2(c)结合起来,便可得到图6.3。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MPL较大于APL先达到最大值,同时,MPL的最大值要大于APL的最大值;生产第一阶段从原点到平均产量最大点为缺乏效率阶段;生产第二阶段从平均产量最大点到边际产量为零点为有效率的阶段;生产第三阶段从边际产量为零点到无穷远点,为无效率阶段。第二阶段为有效的阶段。图6.3生产的三个阶段(2)APL不可能为负数;(3)在(0,L1)区间,MPLAPL0;(4)在L1点,MPL=APL0,且APL取得最大值;换言之,MPL必须经过APL最大值点;(5)在(L1,∞)区间,APLMPL;(6)在L2点,APLMPL=0。根据以上特征分析,西方学者将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生产第一阶段为(0,L1)这一区间,即从原点O到APL最大值L1,其特征是MPLAPL0。生产第二阶段为(L1,L2)这一区间,即从APL最大值点到MPL为零点,其特征是APLMPL。生产第三阶段为(L2,∞)这一区间,即从APL最大值点开始到无穷远,,其特征有:①APLMPL;②MPL≤0。下面分别考查生产各个阶段的效率问题。在生产的第一阶段,由于MPLAPL,且APL一直处于递增阶段,这就意味着,增加1个劳动力的边际产量(MPL)要大于该点的平均产量(APL),并且使得APL还要上升,因此,扩大劳动力数量有利于提高劳动平均产量。为什么不能使用多一点劳动力呢?由此可见,生产第一阶段为缺乏效率阶段。生产第三阶段为无效率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MPL≤0,如果减少劳动投入,MPL反击上升,总产量增加,直至退入生产第二阶段。为什么不少用一点劳动力呢?逻辑判断是:既然在第一阶段应增加劳动力,在第三阶段应减少劳动力,那么,生产第二阶段才为有效率的阶段。6.4长期生产长期是指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可改变的时期,长期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L,K)。6.4.1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是指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情况下,所有不同的投入组合的轨迹。等产量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QO=F(L,K)C—D生产函数一般形式为:Q=F(L,K)=ALaKb(A0Aa10b1)上式亦可写成自然对数形式:InQ=InA+aInL+bInK令式(6.4.3)分别等于Q0和Q1,且Q1Q0,其等产量曲线可用图6.4表示。一般来说,“行为良好”的等产量曲线(C—D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是一个典型代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依定义,等产量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所代表的投入组合不同,但产量相等;(2)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即dK/dL0。它表明,为生产一定水平的产出,欲减少劳动的使用量,就必须增加K的使用量;反之,亦然;等产量曲线是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情况下,所有不同投入组合的轨迹。它一般凸向原点,斜率为负、互不相交,且Q1>Q0。图6.4等产量曲线(3)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它隐含着生产函数是一个准凹函数;(4)离原点愈远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愈大。在图6.4中,Q1Q0;(5)等产量曲线互不相交。列昂惕夫生产函数又称固定比例的生产技术。这就隐含着各生产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其等产量曲线如图6.5(a)所示。线性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可表示成:Q0=F(L,K)=aL+bKa,b0这类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为一条直线,L和K之间就存在完全替代的性质。详见图6.5(b)。图(a)为固定比例的生产技术,即列昂惕夫型等产量曲线,与完全互补型偏好相似;图(b)为线性等产量曲线,资本和劳动的替代比率始终不变,与完全替代型偏好相似。图6.5列昂惕夫型和线性等产量曲线6.4.2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法则所谓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指,在不改变产量的条件下,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力所能替代资本的比率,即:MRTSL,K=dK/dL|Q0很显然,边际技术替代率实质上就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现对生产函数Q0=f(L,K),进行全微分可得:dQ0=F′L·dL+F′K·dK=MPL·dL+MPK·Dk由于假定产量不变,即dQ0=0,便有:MRTSL,K=MPL/MPK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指,随着我们增加L(为横轴)时,等产量曲线的斜率变得愈来愈平坦;随着我们增加K(为纵轴)时,等产量曲线的斜率变得愈来愈陡峭。从A到B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为△L(假定△L很小),可以替代的资本(即资本的减少量)为△K′,而从C到D,增加同等劳动力△L可以替代的资本为△K,有△K′>△K,即所有替代的资本量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K′>△K,即:|dK/dL|A>|dK/dL|BMRTS递减律的经济含义是指,随着劳动数量增加,替代单位劳动所需的资本数量逐步减少。这是为什么呢?西方学者认为,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MPL递减,同时,所需资本数量减少,从而使得MPK递增。这样才能保证式(6.4.7)成立。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律边际产量递减律是互为相关、而又不完全一致的两个定律(与其说是定律,倒不如说是假设)。边际产量递减律是指当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带来的定量增量呈递减趋势;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律是指当所有生产的产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的增加,它所能替代的另一个要素数量呈递减态势。6.4.3生产的经济区域、脊线分析在AB弧和CD弧上,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正,在BC弧上,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特别地,CD弧隐含着资本的第一阶段和劳动的第三阶段,而AB弧却隐含着资本的第三阶段和劳动的第一阶段,只有BC弧才隐含着劳动和资本均处于第二阶段。图6.7生产的经济区域首先,我们给出某一企业的等产量曲线(包括生产三个阶段)。在图6.7中,等产量曲线在BC弧上的斜率为负,在AB弧和CD弧上的斜率为正,特别地,在C点的斜率为零,在B点的斜率为无穷大。现考虑从C点移动到D点,两种生产要素都有所增加,但产量却保持不变。这就意味着某一种生产的边际产量为负。从B点到A点同样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如果两种生产要素都增加同时两个边际产量为正的话,产量应该增加。然而,斜率为正的等产量曲线却不如此。因此,斜率为正的等产量曲线表明生产是处于没有效率的阶段,因为减少两种投入的使用量并不会减少产量。但是,在CD弧上究竟是MPL还是MPK为负呢?在C点的斜率MRTSL,K=△K/△L=-MPL/MPK=0,从而可以导出MPL=0,这时,再增加劳动投入量,便有MPL0。所以,在CD上表明劳动处于生产的第三阶段。由于MPL0,必有MPK0,即资本处于生产的第一阶段。同理,在B点的斜率MRTSL,K=△K/△L=-MPL/MPK=∞,从而导了同MPK=0,这时,如果再增加使用资本,MPK便会小于零。因此,AB表明资本是处于生产的第三阶段,劳动处于生产的第一阶段。将斜率为正的无差异曲线界定为没有效率阶段,自然可以推出:斜率为负的无差异曲线表明生产处于第二阶段(即有效率阶段)。以上均
本文标题:第六章生产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9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