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家与通人雷海宗一、作者简介雷海宗生于河北省永清县。1919年转入清华学堂高等科学习。1922年清华毕业后,公费留美,在芝加哥大学主修历史学,副科学习哲学。他是近代中国学术界著名的历史学家。二、为谁而鸣中国现代大学的理念培养和制度建设,是20世纪30至40年代教育界学者教授共同关注的大问题。不少人——多是教授又兼大学行政职务者,如蔡元培、胡适、梅贻琦、冯友兰、潘光旦、朱光潜等,均发表了有关文字。其中,尤以雷海宗这篇文章引发的震动为甚,时人和后人均以其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轰动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形容之。三、理路探寻文章首先指出:“专家”一语流行,成为时髦和大学求学者追求的目标,“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然后辨析了学问各科与学问全境的关系,指出学问“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理路探寻他尖锐指出所谓“专家”“实际并非一个全人”,实患有“精神上之残废”;即便单就学问而言,某一领域的专家对学问“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理路探寻其后,作者又抨击了当日学术界崇尚专家之弊:人们忘记了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做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至此,文章将人生与学术打通。理路探寻作者接着讨论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密切关系:课程为求“专精”,舍本逐末,而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更难以再求旁通,真正的精通既谈不到,广泛的博通又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理路探寻所谓“通才教育”,即是主张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的应该是“通人”,而不是“专才”。四、价值与意义雷文发表的次年,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发表著名的《大学一解》文,也明确指出:“大学期内,通专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换言之,即须一反目前重视专科之倾向”。与雷海宗后先呼应。价值与意义雷氏文章的最后一段,似是对着大学生而讲:做学问,大学生的在校时期、二十岁前后,最是关键,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养成。此时若能立下广泛的兴趣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上“精神偏枯病”。“精神偏枯病”的提出,一语中的。最后几句,与全文风格有别,饱含激励之概,无意中表露了作者的拳拳之心。价值与意义不幸的是,作者当年指出的观念上和教育实践上的弊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仅未能纠正,反而越加强烈。主其事者往往急功近利,而完全忽视了先贤早经指出的基本宗旨。正是社会的强大的功利性压力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导致求学者与治学者往往忘其根本,难脱眼界狭窄、专而不通之弊,进而导致精神偏枯,人生亦复支离破碎——本文所论不但解惑启蒙,而且切中时弊。价值与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迅猛增加,知识分化现象愈演愈厉;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专业知识的获取,接受教育更是全为获取谋生手段;专业教育,尤其是理工科教育于是大行其道,而人文学科地位则呈下降趋势。价值与意义大学的宗旨,始终应是培养身心具足、健康发展的全人,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全面教育、通人教育、全人教育,自仍应是大学教育追求的目标。五、行文特色有人形容作者为“其声如雷,其学如海,史学之宗”。作者既有西方学术的严格训练,又具深厚的国学根底,其文立论正大,说理充分,逻辑严密,遣词运句言简而意赅。这也是值得我们细心揣摩和学习的。六、思考与讨论在知识爆炸的今日,求“通”、求为通人,是否还有可能?今天可能有的“通”应是怎样的?
本文标题:专家与通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10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