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五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围绕马克思主义而出现的思潮和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克思主义在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这不仅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著作、杂志的大量涌现,而且还出现了不少围绕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把某种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等。特别是以意共、西共、法共为代表的欧洲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欧洲共产主义”理论。由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阶级结构、国家功能、文化体制等方面出现的新特点,以及苏共二十大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状的分析和对社会革命途径的探索;二是对苏联模式的批评,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此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一些被称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做了多方面的研究。第一节“欧洲共产主义”一“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这一思潮形成于70年代,但其起始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西欧各国共产党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在一段时期内把“俄国道路”作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惟一有生命力的典型。然而事实证明,“俄国道路”并不适合西方国家工人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所处的客观条件。欧洲革命失败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葛兰西总结历史经验,分析了“落后的东方(俄国)和西方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不同之处,提出了东西方应走不同的革命道路的思想。葛兰西的这一思想成为后来“欧洲共产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革命和进步力量与资本主义保守力量之间的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国成立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反法西斯联合政府,有的共产党提出用民主的方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但遭到了当时共产党情报局的批判。1948年,意共六大又提出要找到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大利道路。1951年,英共也提出了通过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的纲领。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解散以及波匈事件的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1956年12月,意共八大系统地提出了“结构改革论”和“多中心论”。1959年11月,西欧7个国家的共产党在罗马召开会议,并发表了“罗马声明”,决定以上述“两论”的思想来修正各党的路线。1968年苏军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加深了西欧共产党与苏共的裂痕,西欧17个国家的共产党第一次联合抗苏。这标志着欧洲共产二主义作为…—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的形成。1975年6月和11月,意共同西共和法共分别举行双边会晤,对“欧洲共产主义”正式加以肯定。1977年3月,三党又举行最高级会晤,发表了被称之为“欧洲共产主义宣言”的联合声明。1978年4月至次年5月,西共、意共、法共相继召开党代会,正式把“欧洲共产主义”一词及其理论观点作为党的决议载入党章,成为全党必须遵循的纲领。此后。欧洲共产主义的主张逐渐为西欧更多的党所接受。作为一种思潮的欧洲共产主义理论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流传开来。二“欧洲共产主义”的基3-理论“欧共”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他们强调,现时代的共产党人所遇到的新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不曾想到的,为了解决新问题,必须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情况,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观点。其一,走向社会主义的“独特的民主道路”理论。“欧共”各党认为,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经济发达并且具有悠久民主传统的西欧国家,革命既不能走暴力的道路也不能走改良的道路,而要走一条独特的民主道路,这就是“欧洲共产主义的抉择”。他们的根据是: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的形势不同于俄国革命时的情况。在沙俄军事封建帝国专制制度下,只能实行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但在具有悠久民主传统的西方国家,民主已成为多数人的向往,各种思想、文化和政治流派,各种各样的政党,都可以进行合法的活动,因此“没有理由使用暴力”。在西欧,已经具备通过独特的民主道路,和平实现社会主艾革命的条件。因为资本主义的国家只为大垄断集团服务,而不再为整个资产阶级服务,因此,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问社会上大部分人发生厂直接冲突,这就为民主走向社会主义准备了政治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为实现民主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工具,正在发生变化,旧的传统在削弱,民主进步力量在增长;此外,有利的国际环境也减少了外国帝国主义军事干涉的可能。所谓“独特的民主道路”,简要地说,就是不使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是通过改变传统的民主机构,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民主的新形式,逐步取得国家政权,从而走向社会主义,,“欧共”认为,应当抛弃传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国家看做只能是垄断资本独占的统治工具的理论。因为国家本身是各种力量的特殊阶级关系的凝聚,是被各种内部矛盾所贯穿的实体;这种国家是资本家各阶层势力内部调整的结果。虽然西欧现代国家仍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其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由于无产阶级力量、民主力量和人民力量的增强,迫使现代资产阶级国家越来越明显地起着保障社会和扩大再生产全过程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国家机器内部民主化,从内部改造和逐步变革国家机器的阶级力量对比,争取工人阶级领导权,而无需把它打碎。欧洲共产主义者积极主张充分利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普选权。把议会内斗争与议会外群众斗争结合起来,并争取通过普选进入政府,掌握政权,然后进行民主改革,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了实现民主地走向社会主义,“欧共”各党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普遍采取了新的阶级联盟策略。欧洲共产主义者认为,战后科技革命所造成的新的社会状况已使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垄断资本通过国家机器控制整个社会的力量大大增强;二是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以及社会中间层有了很大发展,这个广泛的社会阶层几乎囊括所有受垄断资本剥削与压迫的人们。根据这种变化,“欧共”提出自己的阶级联盟路线,即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包括各阶层和民主党派在内的广泛的阶级联盟。认为这样就能够挫败垄断资本家阶级,动摇他们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开创走向社会主义的民主道路。其二,关于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欧洲共产主义者把民主道路同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的设想结合起来,认为西欧各国通过独特民主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后,将建立起一个不同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模式,即具有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色彩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欧共”普遍不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他们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只是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丰富和繁杂”的政治形式之一,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他们认为,他们并不怀疑无产阶级专政在历史上的不可避免性和必要性。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能在危机时刻掌握政权的有觉悟的无产阶级,只是人民中的少数,因而只能依靠武装力量夺取政权,用专政保卫政权,以便着手改革社会。在苏联建国初期,也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胜利进行。今天,在一些不发达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仍然是需要的。但在发达的西欧国家中,阶级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劳动者,与社会的大多数,这些人正在接近无产阶级的立场,因此可以利用别的方式建立工人阶级对社会的领导权,而无产阶级专政已不是发达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劳动力量建立和巩固领导权的途径,它不符合“欧洲共产主义”所走的民主道路的目标。基于这种认识,西共、意共、法共等都宣布不再使用“无产阶级专政”一词,并从党章上删去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欧洲共产主义者主张在未来社会主义中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通过普选轮流执政;实行经济民主,建立以公有制占优势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模式;实行全面民主和自由,保证每一个人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其三,关于“新型政党”的理论。“欧共”在党的性质、作用、组织原则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与列宁主义的传统观点有明显差别的见解。首先,他们主张建立“群众性的党”,认为在今天西欧多党制的条件下,要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必须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有可能。而只有新型的、群众性的政党,才能具有改造社会的领导作用。其次,“欧共”各党否定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否定党对无产阶级其他组织以及群众组织的领导地位。他们认为,党的先锋队作用不应是预先确定的,更不能强加于人。先锋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找到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取得广大劳动者的支持来实现。因此,在朝向社会主义方向变革的进程中,并非只有共产党才是处于领导地位的先锋队。再次,关于党的组织原则,“欧共”各党虽一般不否定党内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但却特别强调扩大和丰富党内民主生活,允许党内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与保留,甚至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出现了多元主义的倾向。最后,“欧共”各党在国际共运中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反对大党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各党的平等权利。“欧洲共产主义”运动在8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欧共”各党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他们现在已不再使用“欧洲共产主义”的名称,但仍在逆境中继续探索独特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欧洲上空的共产主义幽灵”。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的继续一法兰克福学派自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后,特别是30年代初马克思早期著作们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首次全文发表后,在西方兴起了一股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思潮。法兰克福学派是这股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发源于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该所初创于1923年。1930年霍克海默接替格律恩堡任所长。他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并网罗了一批人才,包括泰奥多·W·阿多尔诺、哈伯特·马尔库塞、埃里希·弗洛姆、瓦尔特·本杰明、弗里德里希·波洛克等人,形成了著名于世的法兰克福学派。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活动中,该学派活动于欧美两地,出版了大批学术著作,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68年欧洲“五月风暴”以后,该学派逐渐分崩离析,走向衰落。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批判理论”自我标榜,并把这种批判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他们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批判,这种批判是贯穿其著作的主线,只是他后来受科学的“诱惑”而发生了从批判性向科学性的转移,现在他们要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的本质。而正是这种社会批判,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活动的中心。法兰克福学派早期同卢卡奇的观点比较接近,都是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的,并对无产阶级怀有尊崇和期待。但随着法西斯主义的上台以及研究所迁往美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政治乐观主义开始让位于悲观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意识。在美国,他们感受不到无产阶级激进革命的气氛,看不到社会变革的可能性。为了从理论上解释这种现象,法兰克福学派扩大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的物化理论,并把它同马克思早期的异化观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支配理论。在卢卡奇那里,物化是指劳动异化据以扩大到意识,人的关系转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使工人不能起来反抗异化的一种形式。但卢卡奇相信,物化实质上只是一种虚假意识,只要通过从理论上揭露这种虚假意识,就可以唤起无产阶级对自身所应负的历史使命的意识。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支配意味着物化渗透到人的个性的最深层中去,它使人察觉不到自己的异化并乐于享受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及其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从而不仅阻止了阶级斗争,而且也阻止了所有自我解放的活动,包括阶级的和个人的解放活动。法兰克福学派的支配理论是建立在对资产阶级极权主义批判的基础之上的。极权主义意味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体化”和人的本质的彻底丧失,意味着人已经丧失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能力。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工业社会,技术的进步创造丁富裕,创造了—种生活方式,它可以调和反对这种制度的力量,町以同化那些发出不同声音的人,因此,解除物质上的匮乏,在以前是其他各种自由的前提,现在却成为生产性奴役的力量,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持异议和抗议的理由就被消除,他们丧失了批判思维的能力。法兰克福学派对支配的分析,在很大
本文标题:第六讲苏联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1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