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w15
-1-致远中学高二政治学科复习学案编写人:王亮审核:蒋英杨树森刘红李锋序号:NO6课题: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温故知新】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目标导航】高考考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相信你一定行!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什么是真理?怎样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4怎样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和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温馨提示】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自学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惑?请及时把你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以便与其他同学讨论、共享。一、互动探究: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培根)1、议一议: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2、辩一辩:真理和谬误的关系3、议一议: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二、【原理与方法论归纳】(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唯一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尤其是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投入社会实践;还要重视真理,尤其是科学理论的作用,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2-(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三、知识盘点: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吗?围绕该内容,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你能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吗?试试看,你能行!四、课堂巩固A组基础强化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温家宝总理表示钓鱼岛是中国神圣的固有领土②菲律宾东部海域2012年8月31日发生7.9级地震③重庆、上海作为试点省份进行房地产税改革④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项目将于2016年底封顶,预计总投资达240亿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直接现实性D.社会历史性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下列与这首诗蕴涵哲理相同的是()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A.①②B.②④C.②D.①②③④4.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在过去几年一系列的近距离飞越考察过程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测器确认在土卫二星球的南极地区存在巨大的水汽“喷泉”,科学家发现其喷出的物质中除了水和有机物之外还有盐分,这可能暗示其地表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可见①人类借助于科学仪器可以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科学仪器有助于延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③实践的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先进的认识工具④科学仪器可以替代-3-人类对客观事物作出精确反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6.一次,钱学森为解决导师交给他的难题,前后写了五份演算文稿。当他把定稿装入文件袋后,特意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写道“Final”(定稿),但他马上又觉得不妥,便在旁边补了一行“Nothingis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句“Nothingisfinal!!!”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绝对的C.真理是发展的D.真理是普遍的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这一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到达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8.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所体现的世界观是()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真理是客观的④真理具有可变性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B组能力提升9.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下对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①书本知识是作者主观努力的结果②书本知识于读者可能是间接经验,于作者却可能是直接经验,是读者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③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④陆游的观点否定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大型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正在进行第六版的编纂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编纂不再参考过去的问题和答案,所有问题都将根据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重新设置,很多问题也将有新的答案或不再有标准答案。上述编纂思路的确立是基于A.物质的客观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B.运动的绝对性,事物是不能被正确认识C.意识的能动性,人们可根据自身需要对事物进行阐释D.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11.(2012·新课标全国卷)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又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阐述,并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材料主要表明()A.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4-C.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3.材料一伦敦奥运会在英国当地时间2012年7月27日晚上21∶00正式拉开帷幕。在此之前,《NBC环球》评选出了史上最炫目五大奥运开幕式,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雄踞榜首,“关于头名我们必须要诚实,任何声称总结史上五大开幕式的文章,其实都是其他四届在争夺第二名而已。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届奥运会可以在壮观、雄伟、奇妙、创新、远见和精密方面,能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提并论。”“北京若第二,没人敢第一。”材料二英国著名运动员贝克汉姆谈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时写道:“开幕式上完全呈现出一场英国文化盛宴。莎士比亚的戏剧、披头士乐队的深情演唱、007詹姆斯邦德的横空出世、英国女王的盛装出席以及极富英国农场田园风格的舞台布置,这一切都将让你置身于最美丽的画卷之中”。“我不认为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比我们做得更好。”试用认识论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14.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阅读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体系和以太理论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巴门尼德发现细菌以前,放血疗法也被认为是“科学”的。“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哲学第六课参考答案:一、互动探究:1、议一议: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2、辩一辩:真理和谬误的关系-5-⑴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⑵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A回到原来范围,谬误就会变真理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C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3、议一议: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见教材课堂巩固1.BCCBD6.CDADD11.CB13.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不断发展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又将实践推向新的高度。因此,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都不可能是奥运会开幕式的终极范式。(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迄今为止……相提并论”“北京若第二,没人敢第一”,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各主办国的历史、文化等不同,加之,时间在推移、条件在变化,未来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将会更丰富、完善。(4)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和主体是不断发展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奥运会开幕式创意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或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终会被未来超越。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旨,然后运用认识论原理进行剖析。作答时应注意避免理论与材料“两张皮”现象的出现。14.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客观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
本文标题: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w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1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