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及各目标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尤其是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理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概念及其选择标准;了解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的分歧。课时安排:2课时本章重点1.货币政策的各层次目标及其演变.2.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环节是什么?4.货币政策效应.5.我国的实践.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P195周编、395姚)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研究的基本问题。货币政策目标包括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本节讨论最终目标.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确立西方中央银行制确立之后,就产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我们所讲的四大目标则是货币政策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四大目标是: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1913-33年稳定币值(稳定物价);原因:金本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对经济的作用是中性的,只影响一般物价水平,而不会影响实际经济活动。1933-二战结束:二战结束后失业增加影响到资本主义的社会稳定.所以充分就业成为主要的目标1950-60年代初:资本主义黄金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为最终目标.30、40年代英经济学家哈罗德与美经济学家多马相继提出经济增长理论。50年代美经济学家索罗在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托宾又在新古典实物经济增长理论中引入货币增长理论,研究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及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6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固定汇率制的存在,以及稍后的能源危机.美元危机等,造成了整个西方国家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各国中央银行提出了国际收支平衡的货币政策的目标.1972年以后的浮动汇率制的存在,决定了稳定物价的目标的形成.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特点(一)稳定物价: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对于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什么范围之内,是有争论的.从西方各国情况看,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一般要求把物价上涨率控制在2%-3%以内.(二)充分就业.定义:有能力并志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标准:4%左右.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排除在外(三)经济增长定义: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各国情况不一样目标也不一样.一般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四)国际收支平衡(静态平衡)定义: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和逆差.国际收支平衡有静态与动态的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一国在一年内的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以年末国际收支总额是否平衡为判断的标准。动态平衡是一国在一定时期3—5年内的国际收支平衡。三、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四大目标之间的矛盾性:鱼翅与熊掌.分析: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这两者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就业就增加,除此之外,各个目标之间都有矛盾。目标间的冲突首先表现为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上。澳大利亚籍的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结论,在失业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要充分就业---就要增加社会需求----以刺激生产---总需求增大----物价上升。其次,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也需协调。就现代市场经济而言,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上涨。对此问题的看法观点不一,一种观点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第二种观点为:适度的物价上涨能刺激投资和产出的增加。第三种观点为: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再次,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支付能力增强,又可能提出对一部分本来用于出口的商品的需求,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出口增长慢于进口增长,可能导致贸易差额恶化。外资的注入能缓解逆差,但不一定能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最后,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也不可能一直并存。处理上述目标间的冲突,(1)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2)侧重于权衡或选择,视经济环境需要突出重点。即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的操作方法。(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总之,矛盾不是绝对的,选择也不是绝对的,其实是以一种目标为主,兼顾其他目标.相机抉择与规则:如何处理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最早的原则是“逆风向”调节:经济趋热,相应紧缩;经济趋冷,相应扩张。反周期货币政策,或相机抉择。反周期货币政策先后受到两方面的批评。先是来自货币主义。货币主义者认为国家不应干预经济。干预有时滞的原因,会使经济周期波动加剧。根据自己的货币需求理论,主张货币政策应遵循固定的货币增长率的规则。称为规则。以区别于相机抉择。尔后,是理性预期学派的批评。认为,对于干预政策,公众依据预期,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难以达到预定的目标,政策无效命题。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P250周编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中央银行逐渐形成了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即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工具;间接信用控制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一)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定义:该制度是指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货币当局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制度.作为惯例,存款准备金存于中央银行始于英国.但是作为一种制度,则是以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的"联邦储备法"(联邦储备体系建立,标志着中央银行制的建立)的规定开始的.1913年的规定是硬性的,没有伸缩性.1935年,美国立法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可以根据经济金融情况随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此后各国仿效.法定准备率作为央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工具,普遍始于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我国人民银行于1983年作为央行行使职权后,于1984年首次规定了各专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办法。这里要考虑几个问题:(1)法定存款准备金与存款准备金是不一样的;(2)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基础货币,因此,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可以影响基础货币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影响货币乘数,因此,该制度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主动性货币政策工具;(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水平、结构各国规定不一样.(4)由于该工具的敏感性,所以一般不能轻易变动.效果强烈,不宜作为央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由于同样的原因,它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以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类存款的影响不一,因而货币政策实现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而不易把握。(二)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定义: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或再贷款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手段.1.再贷款率:既是调整总量工具,也是信贷政策性(结构性)工具.从总量上看,再贷款率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变动,以放松银根或缩紧银根.同时,这一工具也可以用于结构方面的调整.2.再贴现率: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着眼于短期,随时调高调低)二是贴现导向,即决定贴现何种票据.(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着眼于长期,对要贴现的票据种类和贴现机构区别对待,可起扶持或抑制的作用,改变资金流向)这二者由于作用基本差不多,所以习惯放在一起.由于当代各国更重视再贴现率,而较少使用再贷款率,所以有的书上就只使用再贴现率一个工具.再贴现率的作用:再贴现率的作用,在于影响信用成本,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达到调整银根松紧的目的,其政策效果体现在两个方面:(1)再贴现率体现中央银行的意愿,有一种告示作用;(2)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3)再贴现率的变动将对市场利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局限性:不能使央行有足够的主动权,决定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再贴现率的调整有限度;随时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三)、公开市场操作定义: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公债券)的业务.这一工具被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其优点是:(1)中央银行可以该业务直接影响银行系统的准备金状况,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2)成为中央银行的一项日常调节工具,可以随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逆向操作;(3)保持中央银行的调整的主动性;(4)温和,微调,无大的震动,具有灵活性.但是这一工具要求的金融市场环境比较高.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行政手段)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选择性工具。定义:就是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一)消费者信用控制定义: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措施与办法:停办;提高首次付款金额;缩短分期付款的期限;限制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消费品的种类,并严格审查其付款能力等来抑制消费需求,促进市场平衡.(二)不动产信用控制定义: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与消费信贷控制相似.)(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定义:金融管理当局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融资活动的控制措施.措施:规定信用交易比例;规定银行为经纪人的证券抵押贷款的比例,目的在于抑制过度投机。(四)优惠利率:央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所采取的鼓励措施。(五)预缴进口保证金:央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三、直接信用控制工具:(行政手段)定义: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依据有关法令,对商业银行信用创造业务加以各种直接干预的总称.包括:信用配额;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最高限等措施.四、间接信用控制定义:中央银行采用直接控制以及一般信用控制以外的各种控制,用各种间接的措施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加以影响.主要措施: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一)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和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二)窗口指导: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日本银行曾经根据市场情况、物价的变动趋势、金融市场动向、货币政策的要求以及前一年的贷款情况,规定金融机构每季度贷款增加额,并要求金融机构遵照执行.这种限制贷款的办法不是法律规定,而是日本银行的一种指导.由于担心以后日本银行的各种制裁措施,尽管在法律上不对遵守指导负任何直接责任,因此,这一措施的作用仍然很大.二战结束后,窗口指导曾一度是日本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定义: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关键因素发生变化,最终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凯恩思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商业银行准备金变动->货币供应量金融资产选择变动-------->投资项目选择乘数效应(投资)利率R变动----->投资量变动------>总支出变动-->总收入变动.即:R---M----r----I---E----Y这个传导机制的核心是围绕利率进行的.其最初思路可归结为: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这就是后面所讲的凯恩思学派强调以r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意义所在.凯恩斯不仅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还论述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所谓投资乘数作用是指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收入增长的倍数。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同边际储蓄倾向反方向变化。(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RMBACIY或M→E→I→Y→P式中,R表示法定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货币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2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