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每1项区别1分)区别内毒素外毒素来源革兰氏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细菌细胞壁成分,菌体裂解后释放出从活菌分泌出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及稳定性脂多糖,160℃,2-4小时才被破坏蛋白质,60-80℃,30min被破坏毒性作用较弱,各种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强,各种细菌外毒素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的毒害作用,引起特殊临床症状抗原性弱,甲醛液处理不能脱毒形成素类毒素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2.何谓正常菌群?有何生理作用?答: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2分)(1)生物拮抗作用:抵抗外来致病菌,维持正常菌群内部的平衡,保护机体免受感染;①生物屏障作用②化学屏障作用③营养竞争作用。(1分)(2)营养作用(0.5分)(参与机体代谢,产生维生素等供人吸收;)(3)免疫作用(0.5分)(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刺激免疫系统应答;)(4)抗衰老作用(0.5分)(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自由基;)(5)抗肿瘤作用(0.5分)(①产生自身抑癌产物;②激活巨噬细胞等发挥免疫功能抑制肿瘤。)3.何谓性传播疾病?可由哪些病原生物引起?请举例说明。答:所谓性传播疾病指主要是通过人类自身的性行为方式传播引起的疾病。(1分)可引起性传播疾病的微生物有:①细菌,如淋病奈瑟菌引起淋病;②病毒,如HIV引起AIDS;③支原体,如解脲脲原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④衣原体,如沙眼衣原体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性病淋巴肉芽肿;⑤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回答4类以上得4分)4.简述AIDS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HIV感染的主要特点以及致病机制?答:AIDS的传染源为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性接触途径、血液途径和母婴垂直途径;HIV感染的主要特点是该病毒侵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表达CD4分子的细胞,从而引起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1分)末经治疗的经典HIV感染通常经过原发感染期、临床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期、AIDS期。(0.5分)致病机制:HIV侵入机体后,能选择性地侵犯表达CD4分子的细胞,(1分)从而引起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1分)引起严重的机会感染和罕见的肿瘤。(1分)5.简述血吸虫的致病性及肉芽肿形成的机理答:血吸虫生活史中的在人体的各个阶段均有致病性,其中(1)尾蚴:尾蚴性皮炎。(0.5分)(2)童虫:童虫移行至肺,引起肺炎。(0.5分)(3)成虫:成虫寄生于门脉及肠系膜静脉引起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0.5分)(4)虫卵:引起肝及结肠壁等肉芽肿和纤维化(0.5分),引起血吸虫病。主要致病阶段是虫卵(0.5分)肉芽肿形成的机理:卵内成熟的毛蚴分泌可溶性卵抗原(SEA),使T淋巴细胞致敏。(0.5分)当致敏的T细胞再次受到SEA刺激后,产生各种淋巴因子(1分)并吸引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酸性粒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聚集到虫卵周围而形成虫卵肉芽肿(IV型变态反应)。6、简述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二对半)的医学意义?答: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二对半)即:(1)HBsAg:存在于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的外衣壳中,是感染的主要标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s。(1分)(2)抗—HBs:主要的保护性抗体,出现恢复期或既往感染者或接种疫苗后,表示对HBV有免疫力(1分)(3)抗HBc:无保护作用,抗HBc-IgM提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增殖,血液具有传染性。(1分)(4)HBeAg:是病毒复制和血清有传染性的标志,HBeAg刺激机体产生抗-HBe。(1分)(5)抗—HBe:对HBV的感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预后好的征象。(1分)机体免疫性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1)免疫功能正常--隐性感染或急性乙肝,病毒被清除。(0.5分)(2)免疫功能低下--慢性乙肝。(0.5分)(3)免疫功能过强--暴发性肝炎。(0.5分)(4)免疫功能耐受--HBV无症状携带。(0.5分)15.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答: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如下:(1)急性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IgM+(1分)(2)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eAg+、抗HBc-IgG+(1分)(3)乙型肝炎恢复期:抗HBe+、抗HBs+、抗HBc-IgG+(1分)(4)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抗HBs+(1分)(5)HBV无症状携带者:HBsAg+(1分)7、简述疟疾发作及周期性发作的原因。答:疟疾的发作是指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1分)所引起的周期性寒战、发热及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称疟疾发作(1分)。周期性发作的原因是红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及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液,(1分)其中相当一部分被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原质(1分),它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1分)8、简述G+菌和G-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每项1分)答:G+菌和G-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如下表:项目坚韧度肽聚糖层厚度和含量磷壁酸外膜层医学意义G+菌较坚韧较厚(可达50层)50~80%有无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G-菌较疏松较薄(仅1~2层)10%左右无有对上述药物不敏感9.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至少回答五种)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如下:①毒素和侵袭性酶类(0.5分):许多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毒素,分外毒素和内毒素二种。能增强病原菌的侵袭力。如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等。(0.5分)②热原质(0.5分):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即可引起发热反应,故名热原质。③抗菌素(0.5分):某些放线菌、真菌、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一种能选择抑制或杀死其他种生物细胞的抗生物质,如真菌产生的青霉素、放线菌产生的链霉素等。(0.5分)④维生素(0.5分):细菌能合成某些维生素,除供自身的需要外,还分泌到菌体外。如人体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可合成维生素B6、B12、K2等,分泌至肠腔供人体利用。(0.5分)⑤色素(0.5分):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各种色素。分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二类。如绿脓杆菌产生的水溶性绿色色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金黄色的脂溶性色素。(0.5分)10.葡萄球菌、链球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有何特点?为什么?细菌脓汁病灶特征原因葡萄球菌粘稠容易局限化,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脓汁黄而粘稠,具有迁徒性血浆凝固酶:1.容易在菌体周围形成纤维蛋白,具抗吞噬作用2.容易形成菌栓,不扩散,阻塞血管,形成纤维壁3.如病灶受外界压力或过早停药,造成菌栓迁徒链球菌稀薄容易扩散,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脓汁稀薄、带血色,边缘不清1.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促进细菌扩散2.链激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促细菌扩散3.链道酶:溶解脓汁中DNA,降低其粘稠度,促细菌扩散11.简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和感染特点?答:感染条件:是寄生于皮肤和粘膜上的正常菌群,(0.5分)当其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等情况下,若局部组织还有坏死,局部血供障碍等厌氧微环境,则易引起内源性感染。感染特征:1)内源性感染,感染部位可遍及全身,多呈慢性过程;(0.5分)2)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0.5分)3)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白色或棕黑色,有恶臭;(0.5分)4)使用氨在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0.5分)5)脓液、血液等标本用普通培养法无厌氧菌生长。(0.5分)12.请简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答:传染源为乙肝患者或HBV病毒携带者;传染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途径(1.5分)。防治原则如下:(1)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供血员的筛选,以减少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率,同时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用过的食具、药杯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1分)(2)保护易感人群: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注射乙肝HbsAg的血源性疫苗或基因工程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1分)紧急情况下,注射含高效价抗-HBsAg的HBIg进行人工被动免疫。(1分)13.何谓L型细菌?有何特性?医学意义如何?答:(1)L型细菌是指细胞壁中肽聚糖结构受到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而导致细胞壁缺损,必须在高渗条件下才能存活的细菌。(2)其特性有高度多形性、高渗培养、菌落油煎蛋样、复原性。(3)医学意义:仍有一定致病性,常发生在使用作用细胞壁的抗菌素治疗过程中,临床上遇有症状明显而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此菌感染。(1.5分)14.简述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和防治原则。答: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为伤口的厌氧微环境。即伤口窄而深、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1分)防治原则:(1)一般性预防:清创扩创,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1分)(2)特异性预防:对3-6个月的儿童注射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预防接种(1分);对可疑外伤病人,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紧急预防(0.5分);对已发病者,特异性治疗包括早期足量使用抗毒素及抗生素两方面。(0.5分)16、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有几种?其变异的机制如何?答: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DNA、噬菌体和转座子四种。(1分)其变异的机制包括(1)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从而导致其表型改变,又称点突变。(1分)(2)DNA的损伤修复:细菌DNA受到损伤后会依靠其修复系统对其进行修复,但损伤修复本身也会出现错误,而造成细菌变异。(1分)(3)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外源性基因由供体菌转入到受体菌,并在受体菌中复制与表达,或与受体菌DNA重组,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特性。(1分)包括转化、接合、转导、溶源性转换等。(1分)17、简述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性与流感流行的关系?答:甲型流感病毒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可区分为若干亚型。HA和NA易发生变异,HA更易变异。(1分)其抗原性变异与流感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具体如下:①抗原漂移:基因突变,其变异幅度小,属量变,由点突变所造成,并与人群选择力有关,每2-5年出现一个新的变异株(1分);引起A型和B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型流行(1分)。②抗原转换:为基因重配,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1分)。由于人群完全失去免疫力,每次新亚型出现都造成世界性的爆发流行(1分)18、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1)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2)影响细胞基因表达的调节。(3)新抗原决定基的形成,细胞融合。(4)包涵体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损伤。三、分析题一、56岁,女性。因乏力10d,尿赤3d人院。10d前出现乏力、四肢酸软、胃纳减退伴恶心,无呕吐和发热,3d前尿液加深如浓茶样。体格检查:精神委靡,皮肤和巩膜明显黄染。心、肺(一),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GPT727u,STB47.7μmol/L,HBsAg(+),HBeAg(+),抗-HBc(+),抗-HBcIgM(+),HBVDNA2.37×105copies/ml。(1)试述HBV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2)HBV有哪些抗原抗体系统,各有哪些特点?(3)请分析该病人HBV抗原抗体检测结果与临床的关系。答:(1)①HBV主要传染源是患者以及HBV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途径。(2)HBV有哪些抗原抗体系统,各有哪些特点?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包括有: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抗-HBc(1)HBsAg:存在于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的外衣壳中,是感染的主要标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s。(1分)(2)抗—HBs:主要的保护性抗体,出现恢复期或既往感染者或接种
本文标题:病原生物学问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4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