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静脉性充血(瘀血):重要器官瘀血:(1)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2)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第三节血栓形成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可机化和再通。二、形成条件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1)血流缓慢:(2)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4倍,下肢比上肢多3倍。四种血栓的比较类型形成条件主要成分形态特征白色血栓(pale~)血流较快时,主要见于心瓣膜血小板白细胞灰白、波浪状、质实、与瓣膜壁血管相连混合血栓(mixed~)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点血小板红细胞粗糙、干燥、圆柱状、粘着、灰白、与褐色相间红色血栓(red~)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的静脉,静脉延续性血栓尾部红细胞纤维蛋白红、湿润、有弹性、但易干枯、脱落透明血栓(hyalin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循环纤维蛋白血小板镜下可辨再通:在血栓机化的过程中,由于血栓收缩或部分溶解,使血栓内部或血栓与血管壁之间出现裂隙,这些裂隙与原有的血管腔沟通,并由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新的血管腔,这种使已被阻塞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的过程称为再通。第三节栓塞一、栓塞与栓子的概念循环血液中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形成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二、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是各种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占99%以上。内皮细正常抑制血栓形成损伤启动内、外源性凝血血小板活化并粘集抑制纤溶(PAIs)屏障作用破坏机械屏障作用抑制血小板粘集(NO、PGI2、ADP酶)抗凝血(膜相关肝素样分子、凝血酶调节蛋白)促纤溶(tPA)1.肺动脉栓塞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常栓塞于肺动脉。由于肺组织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故较小血管的栓塞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如栓子较大,栓塞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或栓子数目多,造成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则可导致急性肺、心功能衰竭,甚至发生猝死。2.体循环动脉栓塞左心及体循环动脉系统的血栓栓子,可引起全身口径较小的动脉分支的阻塞,但以脑、肾、脾、下肢等处最为常见,引起器官的梗死。第四节梗死infarction一、概念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侧支循环不能迅速建立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三、类型和病理变化1.贫血性梗死发生在组织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和脑组织。因梗死灶含血量少,故呈灰白色。梗死灶的形态取决于该器官的血管分布,如脾、肾的动脉呈锥形分支,故梗死灶也呈锥形,尖端朝向器官中心,底部靠近器官表面;肠系膜血管呈扇形分支,故肠梗死呈节段状;冠状动脉分支不规则,故心肌梗死灶形状不规则,呈地图状。2.出血性梗死(1)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是:①组织结构疏松;②双重血液供应或吻合支丰富;③动脉阻塞的同时静脉回流障碍。(2)出血性梗死常发生的器官为肺和肠。简述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三者相互关系。⑴概念1)血栓形成①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②血液成分凝固;③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2)栓塞①循环血液中;②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③阻塞血管腔的过程。3)梗死①动脉阻塞;②侧支循环不能代偿;③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⑵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无足够侧支循环时发生)。
本文标题: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5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