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题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课时1集体备课主备人万青个人备课内容标准: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1.原因(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2.过程:(1)第一阶段:5月4日——6月4日,中心是北京,主力是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2)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中心是上海,主力是工人。3.结果:初步胜利——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陆、张三人的职务。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意义:(1)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个人中去。(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相同点:①革命的任务相同;②革命的主力、对象相同。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同;②指导思想不同;③革命的前途不同。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背景:(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2)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积极活动;(3)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2.诞生:(1)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①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②主要内容: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2党的奋斗目标是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决定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2)意义:其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思考:中共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的表现有哪些?①领导阶级;②指导思想;③革命的道路;④革命目标。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的实现(1)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过程:①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②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意义:使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推动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迅速到来。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潮)(1)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2)进程:①北伐军很快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②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3)影响: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原因:客观:①帝国主义干涉,寻找代理人。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主观:中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2)标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3课题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课时集体备课主备人万青个人备课内容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1)背景:①南京国民政府镇压革命②中共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2)时间:1927年8月1日(3)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秋收起义(1)时间:1927年9月,湘赣边;(2)结果:进攻长沙受挫后,决定放弃长沙,改向敌人力量防守较弱的山区进军,10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二.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2.内容:(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3.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名了前进的方向。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1)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2)第一个根据地: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发展:(1)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2)根据地建设:①经济建设4a.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空前提高。b.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②军事巩固(武装斗争):1930年10月到1931年冬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四.红军长征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过程:(1)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2)1935年1月遵义会议:①主要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b.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②意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4)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3.意义:(1)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长征中播下的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5课题第16课抗日战争课时1集体备课主备人万青个人备课内容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日本全面侵华1.局部侵华:(1)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2)1932年1月,制造一·二八事变(3)1932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4)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2.全面侵华:(1)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2)扩大:占领平津后,继续向华北、华中发动进攻,占领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及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3)侵华罪行:①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②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七三一部队”,残害中国人。二、全民族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2.中共抗战(1)史实①制定全面抗战路线a.时间:1937年b.内容: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②百团大战a.时间:1940年下半年b.意义: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3.国民党抗战:(1)正面战场:四次大会战①名称: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6②结果: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2)国外战场①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②史实: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4.抗战胜利:(1)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课题第17课解放战争课时1集体备课主备人万青个人备课内容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知识梳理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7(1)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又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包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2)目的:争取和平(3)结果:签署《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2.参加政协会议: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二.解放战争1.战争爆发(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地区。(2)结果: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战争进程(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2)战略决战:1948年秋到1949年1月,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概况: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攻占锦州、解放长春,11月初,东北全境解放。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以徐州为中心。③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攻克张家口、天津后,北平国民党军队在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3)战争胜利①北平谈判:a.目的: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b.结果: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订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②渡江作战:1949年4月21日,发动渡江战役,23日,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③意义:a.标志着中国100多年屈辱、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新中国即将诞生b.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c.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8
本文标题:第四单元14-1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6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