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登革热的诊断和防治王大榜保亭县妇幼保健院概况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发病机制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流行病学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2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雌蚊白纹伊蚊雌蚊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5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一)急性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二)极期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部分病例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端坐呼吸,气促、呼吸困难,头痛、呕吐、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行为异常、颈强直,腰痛、少尿或无尿,黄疸等严重脏器损害的表现。(三)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四、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一)高危人群二次感染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老人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孕妇。临床表现退热后病情恶化;腹部剧痛;持续呕吐;胸闷、心悸;嗜睡,烦躁;明显出血倾向;血浆渗漏征;肝肿大2cm;少尿。实验室指征血小板计数低于50x109/L;红细胞压积升高(较基础值升高20%以上)。五、并发症可出现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二重感染、急性血管内溶血等。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早期开始下降,病程第4~5天降至最低点,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最低可降至10x109/L以下。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血生化检查: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部分患者CK/CK-MB、BNP、肌钙蛋白、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指定机构检测。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可进行血清学分型和病毒分离。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八、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登革热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登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1000IU/L)、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重症登革热的诊断(三)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与发热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鉴别;与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鉴别;有脑病表现的病例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1、麻疹:有前驱期卡他症状,Koplik斑,皮疹从面部开始而且数量较多,淋巴结肿大和肝大少见。2、风疹: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3、猩红热:有明显扁桃体炎症表现,起病第二天出疹,白细胞增多。4、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有疫水接触史,有腓肠肌痛及压痛,淋巴结肿大,肾损害明显,白细胞增多,血沉加速,血培养可检出钩体,钩体血清学反应阳性。5、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有特定的流行区,鼠类接触史,明显的肾衰竭表现。6、败血症:有原发性化脓性病灶或迁徙性病灶,白细胞显著增多,休克出现较早,血培养可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7、恙虫病:有野草接触史,典型焦痂或特异性溃疡,外斐氏OXk1/80阳性。九、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清淡饮食;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不宜过早下地活动,防止病情加重;3.监测神志、生命体征、液体入量、尿量,血小板,HCT,电解质等。对血小板明显下降者,进行动静脉穿刺时要防止出血、血肿发生。对症治疗。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对出血症状明显的病人,避免采用酒精擦浴。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使用;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适当进流质食物,对频繁呕吐、进食困难或血压低的病人,应及时静脉输液;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预后解除防蚊隔离标准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出院标准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蚊虫及其防制白纹伊蚊1.中胸背部有一条有白纵条2.后足1~4跗节有基白环,末节全白3.触须末端白色蚊虫的生活史夏季9-15天完成一代生活史,蚊虫寿命1-4周成蚊的吸血性白纹伊蚊对人的攻击性强,多次吸血。有光照比无光照对吸血有利。白纹伊蚊栖息习性成蚊多在孳生场所附近栖息: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丛、空房内等;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积水和阴暗杂物堆放处;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有在室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暗处。总之,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登革热疫情调查控制技术传染期(发病前1天及后5天)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8-12日后再传染给健康的人指示病例发病日-1051020305-171731二代病例平均发病日登革热流行预防关键二代病例发病日(潜伏期3-15日)登革热传染过程时间图行动方针一、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二、全民总动员,清除孳生地三、有效监控,控制扩散四、追踪溯源,管理传染源五、提高能力,科学防控疫情控制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灭蚊技术指导工作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幼虫孳生地组织人员分片指导灭蚊工作,检查灭蚊措施落实情况疫情控制详细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流动人口特点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卫生习惯、植被、地形地貌、气温、降雨量等,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病例搜索时,同时开展居民健康宣传。登革热为乙类法定传染病,登革热疫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上报。疫情报告对疫点、疫区必须进行室内外的紧急杀灭成蚊。重中之重是消灭孳生地。灭蚊、防蚊空置房屋院中废弃的坛、缸、碗、盘皆有孑孓
本文标题:登革热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6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