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四章第3节随堂自测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种群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解析:选C。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这些物种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而是通过种间关系联系起来的。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很多,除丰富度外,还有空间结构等。2.(2012·吉林一中高二检测)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选C。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无关。不同群落的丰富度是不同的。3.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包括()①年龄组成②种间关系③种群密度④垂直结构⑤水平结构⑥物种多样性⑦优势种⑧物种丰富度⑨性别比例○10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②④⑤⑥⑧B.②③④⑤⑦⑧C.②④⑤⑥⑦⑧D.④⑤⑥⑦⑧⑨解析:选C。群落层次上研究的内容有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等。其中的①③⑨○10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4.下图为四种生物种间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解析:选C。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如图③;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如图②;狐与兔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如图①;细菌与噬菌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如图④。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解析:选C。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故A和B选项正确。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故D选项正确。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6.在我国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中,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在森林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栖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1)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关系,如血雉和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煤山雀和橙红鹤的生活环境相同,是__________关系。(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动物和植物外,还生活着__________、__________等微生物,微生物主要生活在__________。(3)下列哪项是一个种群()A.森林中的所有昆虫B.森林中的所有血雉C.森林中的所有生物D.森林中的所有树木(4)上述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称为()A.群落的垂直结构B.种群的垂直结构C.群落的海拔结构D.种群的海拔结构答案:(1)捕食竞争(2)细菌真菌土壤(3)B(4)A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一个池塘中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解析:选D。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在该题的四个选项中,A、B、C三个选项虽然包括的生物种类依次增多,但最终也没有包括全部生物,因此,都不属于生物群落(其中C项虽然提到了大型真菌,但还有小型真菌以及其他菌类等微生物没有提及)。2.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种群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C.群落中的各种生物间无任何关系D.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可构成群落解析:选B。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不是一种也不是一部分生物,所以A和D项是错误的。群落中的各种生物通过种间关系联系起来,种群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3.森林中一株大树死亡,倒在地上,有些菌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以及蚂蚁等动物以这株朽木为生。依靠这株朽木为生的上述各种生物组成一个()A.种群B.生态系统C.群落D.生物圈解析:选C。本题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共同构成生物群落。4.下列关于群落的丰富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多少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C.群落中动物的数目有很多,说明丰富度大D.草原生物种类较多,丰富度大解析:选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生物的种类)数目的多少,B项正确,A、C两项错误。草原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小。5.(2010·高考广东卷)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解析:选A。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的现象。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草长得旺,苗就长得不旺;反之,苗长得旺,草就长得不旺。苗和草都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矿质元素等,所以二者应是竞争关系。6.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解析:选A。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间关系的概念。注意从题干中找出各自的归属。7.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种间及种内关系的区分与判断。合理密植是调节种内关系,提高产量,除草、除虫是为了调节种间关系,促进农作物的生长。8.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解析:选B。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9.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解析:选B。从题中可知甲、乙、丙取食方式都为吞食,食物的颗粒大小有区别,三种生物所取食的食物颗粒大小有重叠,可以判断三种生物是竞争关系。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结果,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解析:选D。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种群中个体的数量,而图例表示的是不同物种。在三个取样点中,5年蔬菜地与10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5种,但10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5年蔬菜地,而且弹尾目都为优势种,大田中物种只有3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上述取样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分层,从图示中也没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11.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的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解析:选D。本题考查群落的垂直结构。注意提炼题干中提供的信息,是“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12.(2012·启东中学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B.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生物群落的生物属于同一个物种D.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解析:选C。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种群,而不是同一个物种。13.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为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但是如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d后,结果如下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在自然界中,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双小核草履虫有尾草履虫(2)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略高于有尾草履虫,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在食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种间竞争(3)先增加然后稳定竞争种内斗争(4)不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14.在某森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中层下层植物乔木灌木草本动物林鸽长尾山雀鹪鹩、昆虫(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________现象。(2)森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________。解析:每个生物种群都有其特定的食物、栖息场所及资源等生存条件的需求,这些具有不同生态需
本文标题:第四章第3节随堂自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0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