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讲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成就
1第四讲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成就§4-1温州:新农村之“协会模式”一向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温州人,又在新农村建设上开始了新尝试,而素以团结著称的他们,也使新模式处处可见“协会”的力量。温州新农村之“协会模式”无论沿海还是内陆,无论炒楼还是边贸,温州人的身影无所不在,这些年温商所取得的成就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经济建设中大展身手的温州人,在新农村建设上,会再一次走在前列吗?今年,温州市提出要通过5年的努力,让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全市50%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虽然温州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是农民人均万元的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容易达到的目标。温州,在新农村的建设上又开始了哪些尝试呢?139富民攻坚计划尽管整体水平较好,但温州同样存在部分欠发达的乡镇。对于这些地区,温州企业从去年就开始了扶贫计划。由于一共有139个欠发达乡镇,因而该计划又被称为“139富民攻坚计划”。这一计划的出台,和2005年新春茶话会上温州商会会长们的聊天密不可分。当时,全国各地温州商会会长在会上提出要从贫困乡镇开始“反哺家乡”。这种提法很快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因为浙江省政府也认为,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民间资本雄厚这一优势,广泛发动企业能人通过投资建设、结对帮扶、捐资赞助等形式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温州人有175万左右,全国各地成立的温州商会有129个。因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是一笔庞大的资源。在双方共识的契机下,一个由温州市协作办牵头、各地温州商会参与的反哺家乡计划开始酝酿成形。2提议之后,13家异地温州商会很快递交了结对意向书。有些意在家乡投资建造敬老院;有些意在农业产业化,还有部分则愿意在贫困家庭子女上学、改善农村面貌等方面进行帮扶。为此,“139富民攻坚计划”也开设了多个项目,如修马路、回乡办厂、捐一个希望小学等。“民营企业家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有力的一支力量。”浙江省农办一位官员曾公开表示,有了商会这股力量的加入,将形成“以工促农、以农代商”的良好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首家农村合作协会成立除了“139富民攻坚计划”外,温州还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各种农业合作协会的作用。长期以来,温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发展速度一直名列前茅,但是由于彼此相对封闭、信息不畅、贷款融资难,政府扶持政策到位难等问题,社会资源的整合力量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合作组织功能的发挥。在此情况下,各种合作组织也普遍要求进一步联合,构建一个既能优化资源配置,又能传递农民呼声的高层次综合性服务平台。今年3月,作为合作社与政府、社会沟通的桥梁,国内首家农村合作协会在瑞安成立,行使行业协调、指导功能。新成立的瑞安农协,其会训为“三位一体服务三农,条块交融统筹城乡”。所谓“三位一体”系指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乃至整个农村金融、流通和技术推广体系结为一体。“条块交融”系指专业性合作与社区性合作相互交融。在此基础上,服务三农事业,统筹城乡发展。而瑞安农协也将以新型合作化的道路建设新农村,率先探索中国农协模式,建成统一、多元、全方位的农村合作体系。§4-2知识型农民领跑广饶新农村建设2006年08月29日14:18经济日报农村版作者:杨秀峰“俺自打参加县农广校举办的电脑培训函授班,掌握了一定的电脑操作常识后,就自费买了一台电脑并联了网,在网上找市场、找信息,推销手套生产技术和产品,比原来东跑西颠跑业务舒服多了!”正在网上浏览业务信息的山东省广饶县大码头乡南堤村村民吴俊凤,手握鼠标,一脸轻松地说。3吴俊凤说,去年,他利用互联网做手套生意,除自己收入5万元以外,还帮助本村村民在网上销售了价值50多万元的手套。技术培训造就新型农民农民要致富,学习技术是条路。近年来,广饶县把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作为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实施绿证培训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千村万户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契机,建立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快农民技术队伍本土化进程。目前,该县已经建立农村科技教育基地20处,科技示范村100个,建成了“致富早班车”节目转播站,累计举办农民生产技术培训班2800多期,培训农民105.6万人次,7.6万农民领到了绿色证书,全县科技示范户达到1781户,80%的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花官乡草南村养鸡大户代秀丽,为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先后到山东淄博、寿光、济南等地参观学习,订阅养鸡资料20余种。她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防疫与中草药饲料喂养相结合的办法,使蛋鸡的抗病能力明显增强,产蛋率高、蛋壳色泽好、亮度大,每公斤平均价格比普通鸡蛋高出0.5元以上。如今,她饲养的蛋鸡还可以产出白壳、绿壳鸡蛋,在市场上更为畅销。广饶镇杨庙村农民刘晓东,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掌握了大棚杏种植技术后,建起了一座高标准日光温室棚,每年4月底鲜杏上市,比普通杏早两个月,每棚产杏2000公斤,纯收入6000元。多种培训方式适应农民需要广饶县副县长成秋林告诉记者,该县培养新型农民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是培训教师进村。该县以10个专业村、50户专业户为重点,组织40余名经验丰富的农技专家进村入户,围绕主导产业的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面向市场的能力。二是媒体资源进村。该县充分运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农业信息网、广播、电视等载体,综合利用小康书屋、科技大院等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对农民进行政策法规常识、农业科技知识、劳动力转移、市场信息及农民致富信息等内容的培训。4三是人才培养进村。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该县在各村举办各种培训班,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计划每年培养具有中等以上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30名,绿色证书学员300名,同时着力培养一批农民骨干。时下,知识型农民已日渐成为广饶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4-3浙江龙游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人民网杭州2006年8月23日电记者鲍洪俊翁迪凯报道:位于浙西南山区的龙游县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培训农民、科技扶农入手,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文化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让广大农民不断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急中之急。龙游县委、县政府从山区县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发展笋竹、畜牧业、水产三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此,他们首先以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载体,实施“基地出单、农民点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培训模式,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他们组织当地专家编写养猪、笋竹种植、养鸡、珍珠养殖、柑桔“三疏一改”乡土教材,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育和造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了发挥县直部门的智力优势,龙游组织政府技术部门到农村认亲结对,向农民传授实用生产技术,实行科技扶农。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与石佛乡公平村结对后,根据村里土壤成分的检测结果,指导农民种植榨菜,为村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县农业局和塔石镇泽随村“结亲”后,安排农技人员联系基地大户,培训养殖、种植技术,当好服务农业生产的“长工”、“季节工”和“临时工”。先后在该村举办水稻、茶叶、果蔬等10余个培训班。县信用联社为结对的沐尘畲族乡路头村组织农户贷款资信等级评定工作,为195户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帮助村民解决了生产生活资金短缺难题……最近两年多来,全县共举办各类农民素质培训班887期,培训农村劳动力58360名,其中农民转移就业率达82.5%,累计投入培训资金550余万元。掌握技术的农民成为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专业基地的能动主体。全县涌现出3.5万余户专业农户,形成“竹云间茶叶合作社”、“付献军种粮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13家,行业协会74家。以特色产业和生产基地为基础,龙游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培育和壮大笋竹、畜牧业、水产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扶持壮大农5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2005年至今,全县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03家,其中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3家、27家和22家,联接农民6.4万余户,建立基地74万余亩,实现加工产值13.9亿元,年加工农产品原料35.7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5.8%。农村经济兴旺了,龙游加大力度,发展农村社会公用事业。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全县推行农村五项社会救助制度,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出台大病救助实施办法。2006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28.32万人。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低保家庭6446户10976人做到应保尽保。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学率达100%。农村环境建设按照“路面硬化、水体净化、卫生洁化、四旁绿化、路灯亮化”目标要求,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兴办了垃圾集中处理、康庄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赤膊墙整治等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全县康庄工程等级公路通车率达98%,硬化率达90%。偏远山区乡、村的生产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4-4新农村建设要“三戒”:急于求成、简单、包办据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24期文章《新农村建设要“三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以及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不能简单化。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由政府包办代替。全文如下:一戒急于求成,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以及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就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调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战略考虑。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彻底改变广大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需要长期奋斗,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因此,建设新农村,不能短打算,而要长谋划;落实任务时,要抓好开局,从紧迫的事做起,并依据生产力发展和财力增长的状况,逐步推进,防止盲目蛮干,揠苗助长;尤其不能以运动的方式搞建设,如果大轰大嗡,层层6加码压指标,相互攀比赶进度,甚至为了达标而不惜举债,那就不是造福群众而是祸害群众。依靠行政动员运动式地搞建设,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党和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旧有的东西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思维方式上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二戒简单化,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渗透着“以人为本”,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的精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各项内容紧密相联,我们要完整地予以把握。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首先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我国农业的现有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使农业更多地具有现代化的品质,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狠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了根本。如果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理解不全面,简单化,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简化为村容村貌建设。因为生产发展、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等都是不可能立竿见影
本文标题:第四讲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成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2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