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二政治教学练第四课综合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南水北调东线起点工程——江都站改造工程计划于2008年12月竣工。江都站改造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增加抽汇水量,以满足东线一期工程供水要求。人类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实现跨地区调水,优化水资源配置,但水的存在以及水的各种属性,水的流动规律,都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B.人类活动决定着自然界的发展方向c.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影响2.生物进化论指出,现代生存的各种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也由少到多;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这说明()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各种各样的神创论是极其荒谬的c.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D.物质世界具有多样性3.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地发展到哺乳动物,进而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上述材料中的事实充分说明()①物种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②上帝创造生物的说法具有荒谬性③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④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4.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体现出()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c.人的主观意识伴随着人类社会一起产生D.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人口因素5.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从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可以看出他()①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揭示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⑧承认了事物的运动,但却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④揭示了静止是绝对的、永恒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风吹草低见沙梁”说明了()A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B.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D.自然界具有物质性7.我国唐代著名和尚慧能认为,一切运动都不过是人们主观意识的变化。这一观点()A.正确肯定了事物的运动变化B.承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c.否认了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D.没有看到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8.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9.依据上题材料,“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10.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为此,有人得出结论:自然界原本是一团乱麻,毫无规律,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样自然界才有了规律。上述结论的观点从根本上说()高二政治教学练A.正确地认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意识的作用B.正确地认为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c.错误地认为规律是一切事物运动的必然联系D.错误地认为规律是精神作用的结果,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11.美国研究人员正准备首次进行以硅芯片替代受损脑组织的试验,准备移植的部位是前脑中管理长期记忆的关键部分海马。科学家将先在大鼠脑部取出的组织中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大鼠活体和猴子实验,如果成功的话,将来就可以将这种方法用于那些因老年性痴呆症、癫痫和中风等而丧失记忆的病人。科学家的上述试验表明()A.人们可以改变规律为人类服务B.人工智能最终可以代替人脑C.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D_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1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上述寓言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B.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3.上题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B.做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意识的反作用c.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14.《人民日报》报道,为缓解日渐增大的“水荒”压力,今后,河南将着力向“老天,’要水“解渴”,开发空中水资源。在水库汇流区、林区、优质粮生产区以及南水北调水源地等需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地增加降雨量。当天气过程中有适合的降雨源时,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原有的降水变得更大,这说明()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c.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D.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15.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宣布,人类与黑猩猩在600万年前由共同的祖先分别进化后,其蛋白质体系只经历过一次主要变化,两者之问的差异只相当于任意两个不同人之间基因组差异的10倍。这一事实不能说明的是()A.上帝创造世界万物的说法是极其荒谬的B.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c.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区别是很小的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不定项选择(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6.《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某种“生物链”被中断,就会使一些生物在地球上绝迹;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上述事实说明()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人类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c.人类活动决定着自然界的发展方向D.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17.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一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上述观点的共同点在于()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B.都否认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c.都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成了世界的本原D.都否认了万事万物存在共性18.上帝创世说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这一观点()A.是正确的,因为世界上有近二十亿之多的人信仰上帝B.是错误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c.是正确的,因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宰D.是错误的,因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高二政治教学练19.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青藏高原南部的拉萨地块以每年约30毫米的速率向北东38度推移;中部的昆仑地块以每年平均速率21毫米的速度向北东61度推移;再向北到祁连山地块,以每年7-14毫米的速率向北东约80度推移。也就是说青藏高原整体正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上述材料表明()A.静止是不存在的B.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c.物质的运动是有条件的D.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20.恩格斯在谈到物质的运动时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运动仅仅是物体的空间位置移动B.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c.不仅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并且意识也是运动的主体D.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21.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欧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时的我,彼时的我不是现在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时的我吧!,’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错误在于()A.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但却否认了相对静止B.承认了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c.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D.把静止看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2.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大气活动中的一种现象,一般同时会出现太阳耀斑和谱斑等。太阳黑子具有周期性,平均11年一个周期,近几年是太阳黑子活动的下降期。上述事实说明()A.静止是暂时的、无条件的B.事物的运动和静止是交替进行的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23.新疆乌鲁木齐市响亮地提出,要以绿色经济为投资把关,凡不符合发展“绿色经济”目标的项目一律不得引进,耗能和污染严重的“十五个”项目,一律坚决取缔关闭。这种做法()A.尊重了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B.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c.正确处理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D.坚持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24.黄河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稀少,再加上土质较松,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平均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多达16亿吨,致使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上述事实说明()A.规律具有客观性B.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c人的主观精神决定着物质的运动D.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25.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克隆技术,培育出了克隆羊、克隆牛等克隆动物。“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项重大突破,引起世界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生物工程的这一“复制生命”成果的哲学意义是()A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B.进一步证明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c.说明人的意识并不一定是社会的产物D.表明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三、简答26.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几千万年前,由于地球自然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古猿由森林迁到草原,其生活方式也由林栖变成了地栖,地栖的生活方式对古猿的协同行动、群体规模、组织程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为人类社会的形成准备了条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高二政治教学练27.人们可以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状,创造出新物种,因而,规律也是可以创造的。四、辨析28.背景材料: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动过,万里长城在中国,故宫在中国北京。辨题: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五、论述29.2005年10月17日,在人类的历史年轮上又增添了一道特殊的印记。这一天,我国神舟六号飞船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六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什么道理?高二政治教学练第四课综合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1.A2.A3C4A5D6B7D8C9B10D11C12B13A14B15.C二、不定项选择16.AD17.AC18.BD19.BD20.BD21.AC22.CD23.ABC24.AD25.ABD三、简答题26.(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客观的物质的要素。(2)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7.(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人们将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从而获得人类希望的遗传性
本文标题:第四课综合能力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2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