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29期
1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29期本期目录[瞭望论坛]·将“不让老实人吃亏”落到实处[热点观察]·“猪周期”频伤中国经济30年林艳兴甘泉·“事故电梯”疑虑待破周伟乌梦达吴俊陈炜伟·大火烧出开发区“杂”症黄艳·“重伤”追责三问董瑞丰[时评]·“四伏天”再问劳动保护杨琳·保障房统计防“数字游戏唐敏·读者笔锋·漫画杂感桃源[专题报道]·重庆逻辑刘亢黄豁汤耀国·重庆多维设计·新重庆人的重庆梦黄豁王晓磊·“小财政”何以支撑大目标·专家学者山城论“富”[时事聚焦]·时事聚焦·瞭望前瞻[高层决策背景]·中国规划电子文件管理屈一平[特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新闻周刊记者·在中国人世的历史关节点上王德蓉·对外开放思想的新发展王德蓉·专访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委办主任鄂竟平世纪调水“重组”中国水资源王健君王仁贵[社会]·一月网谈:网民高度关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三则)[时评]·拖延公开“三公”当问责郑言·国际机制中的中国面孔[视野]·北京奥运会三周年祭沈望舒[国情国策]·晶硅“出局”悬疑屈一平[人物]·姚明的“遗产陈鹏2·焦点人物[社会]·二三线城市房价上扬玄机李美娟·中国车市要警惕“洋高帽”南辰[国际评论]·外部环境新考验[国际]·南苏丹“自立”漫长路廖百智·从马伦访华看中美军事关系·欧盟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算计张健[文化]·“《靖》骚动”的记录韩冰[专家视点]·中国城市化转型“三急”周亚伟将“不让老实人吃亏”落到实处《瞭望新闻周刊》2011029期作者/本文总字数:1844字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体现用人导向,关乎党风民意,关系事业发展;如何“不让老实人吃亏”,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最近,各地换届工作在紧密锣鼓地进行中,在干部选任中如何“不让老实人吃亏”,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再次强调了这一党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要求全党同志“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进入新时期,中央多次就干部任用问题,在不同场合发表讲话强调,要重用不巴结领导的“老实人”,一次又一次在全党传递“不让老实人吃亏”的明确信号。那么,什么是“老实人”?他们是忠诚坚定、老老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是不投机、不钻营的人;是不争功,不诿过的人;是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人;是踏实干事而不张扬的人;是不会跑官要官、搞所谓政绩工程的人。这种人,才是群众真正的主心骨,是党的事业的脊梁,是这个社会奋发有为的奉献者。与“老实人”相反的,就是那种缺乏党性、不重品行、作风飘浮、拉帮结派,为了升官发财和个人私利捞资本,热衷于面子工程、制造虚假政绩,以及大搞奉迎的投机钻营者,其主要心思和精力大都用在“造势”和“谋官”上。这种人,不利于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也损害党的形象。在提倡“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同时,也需要把“老实人”与“老好人”进行严格甄别。比如,一些人见到歪风邪气,忍让迁就、明哲保身;见得罪人的事就躲,见有利的事就上;在本职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重人缘轻事业。这种人,虽是一副老实样,但却算不得“老实人”,而只是毫无原则的“老好人”,于党、于国、于民实则难堪大用。尽管“不让老实人吃亏”历来是党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但在实践中,选人用人上的“老实作风”时见走样,“老实防线”也常有松动。这导致了“老实人”在社会上流汗又流泪、不受3重视的现象仍然存在——他们虽然工作实绩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却往往因多做少说比投机钻营者吃亏,或因上级“脸不熟”而不为某些领导所赏识。“老实人”吃亏的根本原因也许在于,他们大多在基层一线工作,忠于职守却缺“知名度”;他们清正廉洁,讲原则不懂圆滑,更不会巴结领导阿谀奉承;他们重“潜绩”轻“显绩”,容易被“忽略”,甚至被“遗忘”。而主要的一点,在于他们认为,只要兢兢业业干好工作,做出实绩,升迁不升迁并非自己考虑的事。要将“不让老实人吃亏”落到实处,一个大前提是,在向主要靠制度选人的转变中,上级领导也必须是“老实人”,只有上级领导品行端正、公道正派、能力强、素质高,才能明辨是非,慧眼识人,并及时准确地发现使用“老实人”。“不让老实人吃亏”,关键是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和评价机制,不但“不让老实人吃亏”,而且还要让“老实人”能够脱颖而出,担当重任。在考核选拔干部时,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客观公正地看待干部,科学准确地识别干部,保证那些德才兼备、扎扎实实为群众干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老实人”,能够进入组织考察的视野。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及时、准确识别“老实人”,最好的办法是坚持以民主、公开、竞争、择优为重点,尤其要进一步扩大群众在换届选举中的话语权,提高选人用人的民意基础和透明度,让能够推进工作与彰显实绩的“老实人”最终走上合适的舞台。对选中的“老实人”,组织部门应通过多压担子、多给任务、多参加培训等形式,拓宽实践锻炼途径,让他们更能在工作实践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同时,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坚决防止和严肃查处拉票贿选等严重违反换届纪律问题的通知》的精神,继续严查违规违纪行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体而言,通过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让拉票贿选、搞非组织活动的投机钻营者无所遁形,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行为,则须重拳出击。还要大力宣传“老实人”典型。对实绩突出、党和人民满意的“老实人”,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弘扬清风正气,树立标杆导向,为肯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老实人”不遗余力地鼓与呼,形成良好的官场生态。提倡“不让老实人吃亏”,就是对“老实人”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进行公平合理的激励和褒扬。老实是一种美德,吃亏也需要一定的境界。从制度上保证“不让老实人吃亏”,也正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猪周期”频伤中国经济30年《瞭望新闻周刊》2011029期作者/林艳兴甘泉本文总字数:3927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宏观经济历经8次猪价波动,其中4次50%以上的大涨价。12.3亿多消费人口、5000多万吨年消费量的大市场,为什么培育不出一个稳定健康的生猪产业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林艳兴甘泉7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6月份统计数据显示,6月我国CPI同比涨6.4%,创36个月新高,其中猪肉价格上涨57.1%,对CPI涨幅贡献21.4%。三天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减缓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防止大起大落。这是两周以来温家宝总理第三次过问猪肉价格问题。“猪周期”牵动中南海,“一头猪”拱伤了宏观经济。此前7月3日和9日温总理还先后赴辽宁和陕西密集调研。去年肉价暴跌4人们还记忆犹新,时隔一年猪价却已创历史新高。肉价缘何大起大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遭遇猪搅局?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就“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进行了深入调查。生产、消费皆“受伤”“太不可思议,就连五花肉也涨到14块一斤,去年才7块多。”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个体户龚师傅说,“20年来从没这么贵过,猪肉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猪肉价格“过山车”,这在学术领域里被称作“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简称“猪周期”。即业内普遍认为的猪肉产业发展规律:猪肉价格大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量剧增——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量减少——肉价再次上涨……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显示,从改革开放到2007年,我国生猪生产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先后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4年、2007年经历了6次明显的价格波动,主要标志是年环比增长超过10%。其中,1988年、1994年和2007年为3次大波动,价格的年环比增长超过50%。研究还显示,从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历史情况看,二者波动的平均周期为6年左右,上升期和下降期平均分别为3.5年和2.5年左右。由于当时劳动力过剩,规模化程度加深,猪周期一度呈振幅减小的趋势。然而2007年后,猪肉价格又先后经历了2次波动,猪周期表现为时间明显缩短,约3年一个周期,而且振幅加剧。尤其是2011年春节后这次,猪肉价格持续上扬,形成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第4次大波动。加之去年同期由于价格处于低谷以及受疫情影响,使得今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更是达到70%。“猪贵伤民,猪贱伤农。”家住南昌市青山湖区上海路住宅北社区的低保户邹常义是一名下岗工人,明显感受到压力,“为了让正在上学的两个侄子、侄女能跟上营养,一个星期买一次肉,即使买肉也不敢买精肉和排骨,只敢买五花肉或者剁刀肉。”与此同时,相距10公里的江西省新建县鸡公山养殖小区养殖户邹兴洪则告诉本刊记者,“别看现在价高,就以为我们赚了很多,充其量是和去年的亏损中和了。”他说,去年9月份,他的养猪厂受疫情影响,母猪损失超过30%,30~60斤的猪仔也有将近50%死亡率。一般来说,养猪产业链由多个环节组成,包括种猪养殖、生猪屠宰、猪肉深加工、饲料加工、养猪科研以及猪肉销售。对于小规模养殖户来说,由于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风险承受能力弱,“猪周期”对他们伤害最大。“这么多年他们亏多赚少,今年价涨实际上是在弥补前几年的亏损。”新建县农业局委员徐樟海向本刊记者解释。“猪周期”缘何难避生猪生长周期客观上促成了“猪周期”的形成。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铁雄对本刊记者说:“由于猪肉这种农产品同其他农产品一样,具有生长周期较长、途中很难改变的特性,而农户总是以现有的市场价格为标准去预期未来的收益,这样往往陷入‘蛛网困境’,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事实上,猪肉价格的周期性震荡也非中国独有。江西省畜牧局信息中心主任钟新福向本刊记者介绍,2010年他去德国考察时,一位德国生猪养殖户告诉他,利润多的时候一头猪能赚40欧元,亏的时候也要亏20欧元,“事实上他们的波动也挺大,所以价格波动实际上是很正常的,只是中国猪肉波动的幅度太大。”今年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包括疫情使得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散养户退出,饲料成本上升10%,人工成本上升25%,仔猪成本翻倍,以及近年来的货币超发的副作用影响等,都促成了本次猪肉价格的上涨。这也是历次“猪周期”共同的形成因素。但从产业本身而言,受访专家认为,肉价大幅波动则暴露了我国生猪产业的三大“软肋”。首先,疫病加剧,助推价格波动。近些年,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和口蹄疫、流行性腹泻等疾病相继出现。疫病除了导致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的流产或死胎,育5肥猪生产性能严重下降,最大的问题是造成养猪户的心理恐慌,以致规模户出栏不补栏,散户则干脆退出。最近,蓝耳病尚未平息,受访专家开始为新的疫病担忧:今年的猪流行性腹泻开始影响广东、河南、四川、湖南等地,该疫病直接导致母猪产崽为仅产单崽或者双崽,并且小猪成活率极低,不少养殖场小猪死亡率甚至高达30%。其次,规模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我国生猪养殖的生产单位非常多,而且结构复杂。以生猪生产大省江西为例,钟新福介绍,如果将一年出栏500头以上算作规模化经营的话,江西的规模化水平只在60%左右,而且最近每年都是以超过10%的规模化速度增长起来的。业界认为,当规模化养殖占到市场的80%以上,猪肉价格才会趋于稳定,“猪周期”振幅趋于平稳。每逢周期性价格震荡,都会出现“散养户跑得快,规模户跟不上”的现象。农业部曾对全国20个生猪主产省调研,2007年7月散养农户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20.5%,规模场生猪存栏同比增加7.3%,散养户在本次波动中快速退出成为一个主要特征。“散户心态”加剧供求变化。此外,中国的生猪养殖产业虽然有很多生产合作社,但是规模往往都很小,运作也不规范,往往只具有开培训班等单一功能。相比较而言,西方有很好的生产合作组织。比如,丹麦养猪合作社提供80%的市场供给。他们通过合作社,种猪统一培育、饲料统一生产、药品统一调配、联合办屠宰厂甚至银行等方式,组织“计划生产”,以降低风险。其三,市场信息不对称,没有相应有效的信息预警机制。“虽然
本文标题: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29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4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