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管理心理学教案学校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2007-01-0914:33案例一新校长说: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不能成为过眼烟云,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像工人那样量化记酬、也不能像农民那样个体承包,要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弊端,就必须把教师的功绩记录在案,业务档案具有权威性,可以为今后教师晋升、提工资、奖励提供详实客观的依据,也是学校的财富。业务档案只记功不记过。建立业务档案后,出现了教师自发向上,大家比贡献的局面,老教师焕发了青春;想改行的年轻教师当年就发表多篇论文。试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分析、论述以上管理方法之所以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参考答案:1.建立业务档案,说明校长重视教师的工作成就,以教师的工作实效对教师进行评价。2.建立业务档案,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工作本身,增加责任感。其理论依据主要是: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我实现的需要,同时注意提供自我实现的途径。4.双因素理论中更多地着眼于满足激励因素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包括工作本身、工作成就。5.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人的成就需要非常重视,他认为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案例二某校校长管理教师分三种情况: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来的教师,他每月交代一次任务,并告诉他们怎样去具体完成。对中年教师,他很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困难,教学工作上喜欢听取他们的意见。对老教师,除关心他们的身体外,对日常教学工作,校长一概不问。你赞成这位校长的做法吗?为什么?试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这位校长的做法是可以肯定的。2.点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青年教师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校长采取的是“命令式”布置任务,教给方法。中年教师已进入比较成熟阶段,校长对他们采取的是“参与式”,经常听取他们意见。老教师已进入很成熟阶段,校长采取的是“授权式”。案例三一所学校领导决定用展览教案的方式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却出现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两位年轻教师的教案,条理分明、语言漂亮,可称一流,但教学效果不好;两位老教师教案简单、间用符号、不合规范,但他们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另有一位教师的教案只有一份“板书设计”和一份“双基归类表”,而他讲课时用这两份“自行设计”的板书和图表,再加上教学参考书,教学效果非常好。以上情况使校长遇到了难题。试以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分析、论述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参考答案:1.领导对于不同的教师,要求和管理的措施也应不同。2.对待教案的要求也应不一致。对待新教师应要求比较详细、具体,而对于老教师就应大胆放手,更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案例四张校长上任后,大张旗鼓地强调竞争。他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学校就不能前进。于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展各种名目的竞争。一开始,学校人心振奋,但时间一长,问题也就出来了。许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成效,争占学生的时间;一部分教师热情减退;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为争先进,扯皮揭短。该校的王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提倡竞争以来,积极性很高,所教学生本学科分数上升。但其他教师都来找张校长,不愿与王老师同教一个班。以上的问题使张校长陷入了思考:该不该鼓励竞争呢?请分析教师竞争中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如何采用有效管理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参考答案:竞争有积极作用:激励作用广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现人才;选拔骨干;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竞争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保守封闭;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矛盾加剧;个人发展停滞;产生不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态度。管理上的建议:应根据任务性质和教师状况确定教师工作的目标结构(竞争、合作与独立);在竞争的同时,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适当交替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式。2管理心理学教案案例五某校三位青年教师同时进校任教,同住一间集体宿舍,业余时间关系密切,引起学校一些人的议论。一次,学校定于晚上召开全校职工大会,三位青年教师为看一场难得的音乐会,分别请假。这件事使学校领导产生了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教师集体,就要制止这种小团伙的发展,严肃处理这次音乐会事件。另一种认为:他们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扣“小团伙”的帽子。支部应通过适当方式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你认为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请分析原因?参考答案:该校三位青年教师的交往不算反常,不能简单扣上“小团伙”的帽子。他们借故不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而去听音乐会的行动是不正确的,应予以帮助教育。其原因如下:正式群体之中应该允许非正式群体存在,其对协调人际关系、满足成员需要有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消极型等不同类型,本案例不能简单扣为“小团体”或“小集团”帽子;对不同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对积极型应支持鼓励,对消极型应引导转化。案例六冯阳生是个让领导头疼的人物,对他真是宠不得又横不得。冯老师的教学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极强,地区、省里都有名气。学校交给他的工作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学生信任、家长放心。但他那股直冲冲的傲气让领导不舒服。学校该实习了,王校长按惯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依次排列,最后考虑到要有个能干的组员,于是请到了冯老师。冯老师爽快地答应了,并讲到了自己对实习的设计,听得王校长一个劲地点头。最后冯老师提出条件:要我干,我一定干好,但要给我一定的权力。如果你是校长会如何做,并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1.冯老师的要求是正当的,校长应给予一定的权力,可以考虑让他担任实习小组的副组长等职务。2.这里涉及领导用人原则的问题。领导用人要用人不疑,并用其所长,重在使用。注意责、权、利的结合。3.案例中的冯老师是学生信任、家长放心的老师,对这样业务成熟的教师,领导要适当授予一定的权力,这样既利于工作的完成,更利于教师的成长。案例七例1.下午4点A中学的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会议即将开始,与会者面前摆着笔记本,两个座位空者。差一分四点,张校长进来说:“现在开会了,大家都很忙。这是会议议程,每人取一张。大家都知道,教委将在本市选择一些学校,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我打算争取试点的机会。我相信大家都已看过教委的文件,以及我为本校拟订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计划。”这时门开了,迟到者小心翼翼进来,关上门,座到空位上。校长看了他一眼,继续说“对于我所拟订的改造试点计划表,以及对你们年级和教研室的要求,有什么困难吗?”会议如此继续下去……。例2.B中学的年级组长、教研室主任会议将在5分钟后开始。王校长在室内一角,正热心地与位教研室主任交谈。四点零三分,校长看了一下室内说:“我们再等宋老师一会儿,我知道他对这个议题很有兴趣。”四点零八分,王校长建议会议开始。大家随便围成一个圆圈坐着。王校长说:“我希望了解各位对教委关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计划的看法,我们学校是否试点,有什么意见。”大多数与会者都发表了意见。大家都同意学校试点,并提了改革试点的建议。王校长正要说话,宋老师进来说:“抱歉,迟到了。我与家长谈话,多用了一些时间。”“没关系。倒杯茶,拉把椅子来坐,我们告诉你刚才谈了些什么”校长说。宋老师坐好了,会议开始讨论校长提出的问题:“我们如何拟订学校的改革计划”,试描述这两个学校校长采取的不同领导方式?两位校长领导方式有哪些主要差异?你认为那一种领导方式较好?为什么?参考答案:B中学的方式较好。A中学:张校长是采取任务型的领导方式;B中学:王校长是采取以人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从本例来看A与B两校的校长在召开会议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不同:对成员的态度及与成员相处的关系不同;决策与采取决定的方式不同;会议召开的方式及时间要求也不相同。B校王校长的领导行为方式要优于A校张校长。学校是非生产部门、人际取向的领导应优于生产(或任务)取向的领导。案例八某校新来了一位安校长,他的做法和前任校长形成极大的反差。前任校长比较专断,大事小事都一人说了算。而安校长到校后就和四位副校长开会。他说:论教学,我不如老赵;论后勤,我不如老钱;论小学部,我不如老李;论初中部,我不如老孙。今后你们要各司其职,大胆工作,干好了是你们的成绩,出了问题,大家研究。这时,大家面面向看,心里都在问:那你校长,干什么?之后,三个月后,安校长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启动改革措施,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校长受到教师的尊敬的好评。试用领导风格理论分析、论述安校长为什么“安乐”而有成绩。参考答案:1.简要说明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风格的表现。2.本案例中的安校长属民主型领导作风。3.安校长能够看到几位副校长的优势、特点,采取的是支持型和集体讨论决策的民主方式3回复:管理心理学教案《管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案例分析也是这门课考试、考核的一大环节,许多同学对此有畏难情绪,所以特意在此就案例教学进行一个综合的指导。一、案例的涵义及类型。案例也叫个案或实例,是指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音、录像等,所描述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它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早就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技术调研工作中。案例可分为描述评价型与分析决策型两大类,描述评价型案例描述了解决某些管理问题的全过程,包括其实际后果,作为学生的任务是对其中的做法进行事后分析和评价,以便从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决策型案例则只介绍了某一待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去分析,并提出对策,显然在培养我们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功能上分析决策型案例要优于描述评价型案例。二、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我们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1.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快速阅读、做札记、抓要点、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计算等;2.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发现与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拟定针对性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权衡与抉择、总结与评估等的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即书面表达能力、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能力。三、案例分析的要求1.对案例做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分析,包括找出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问题与机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轻重关系,拟定各种针对性的备选行动方案,提出它们各自的支持性论据,进行权衡对比后,从中做出抉择,制定最后决策。2.以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有条理的方式,把自己的分析表达出来。四、案例分析的步骤。首先,要明确该案例要求使用哪部分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前提条件,比如我们第六章的案例二,拿到这个案例我们就要明确需要用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进行分析。其次,要明确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这是案例分析的一个关键环节。还拿第六章的案例二来说吧,在明确要使用公平理论的前提下,接下来应该考虑,公平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的实际收入与他人的实际收入的比值)的两种影响。每个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时,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不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不相等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第三步,结合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案例中小王一门心思都扑在工作上,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还把工作带回家,而且确实也成绩斐然;而同年进入公司的小李的业绩并不好但底薪却比小王高,也就是说小王在与小李的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所得与付出的比例小于小李,这样就产生了不公平感,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态度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对于案例的第三个问题,考察的是你对理论的一个具体应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假如你是小王的公司领导,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会如何处理?如果你站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比如你认为这种分配机制有问题,你可能会大力推广新的分配制度,留住人才;如果您认为不公平感是与个人的主观原因有关,您可能会倾向于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员工在适当的比较范围内,采用可比的、完整的比较标准。你可以考虑许多实际的做法
本文标题:管理心理学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6600 .html